这是一部建筑巨匠的手绘力作,历时40余载集结成册;这是一部匠心之作,彭一刚院士手绘系统整理出版。精湛丰富的绘画技法和独具匠心的表现,让一栋栋建筑在大师笔下出神入化、令人震撼。收录300多幅精美绝伦的建筑手绘图,让读者尽享建筑手绘的盛宴。彭院士的手稿堪称旷世大作,他将建筑手绘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的作品让无数建筑师顶礼膜拜、惊叹赞赏,为无数建筑学子提供可以学习、临摹的卓越范本。本书是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重要参考用书,值得学习和珍藏!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是关于中国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发展的年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主编,组织建筑界、城市规划界、艺术界、文化界等多方面专家共同编辑完成。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领域的年度总结,同时又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趋势的记录。我们希望,本年鉴的编辑,能对我国未来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收录2003-2004年度中国在建筑艺术、建筑文化表现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以及当年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书汇集了在第二届中国建筑摄影大奖赛评选中获得各种等级奖的优秀摄影作品,共117幅。此外,还邀请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专家,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建筑摄影的作用、发展等问题;并以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从对建筑摄影不同的认识到相关技术的探寻等撰写了很好的文章。同时还发表了部分优秀建筑摄影师们拍摄的优秀建筑摄影作品。 本书在建筑摄影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种新的尝试,想念会成为读者了解建筑摄影相关知识直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由原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和津沽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合并组建的。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46年,津沽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37年,由于后者早于前者,故而我院历史可一直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至2007年,正好是我院70周年华诞。学院计划出版教师作品集和校友作品集,以展示我院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嘱我为之作序。我作为老教师,深感义不容辞,便欣然允诺。 回顾历史,这70年又可分为两大时段,即以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为限,前者为两院分立,后者则是合二为一。所以严格地说,1952年才是名正言顺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生日。当时,建筑系还没有独立,而是与土木系合在一起,称之为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我就是1953年毕业于该系的首届毕业生。如果以1952年为准,可以说,我见证了这个系发展的全部历史
样板间作为舶来品,早出现于新加坡,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广州和深圳,成为楼盘销售展示形象的工具和手段,集中表达了项目的定位、户型、风格、材料等内容。开发商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示范,将项目信息更为准确地传递给目标人群,激发其购买欲望从而促进销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家居生活品质要求的逐步提高,样板间设计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样板间的设计工作者,也成为传递楼盘信息、提供家居设计潮流和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使者。《港台*样板问设计》集中全面地展示了近年来优秀港台设计师的样板问作品,通过设计的语言来描摹引导时尚潮流的设计理念,勾勒那些富有创意的经典案例,通过材料、技术、色彩、软装等的综合运用和表达,塑造富有代表性的样板精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的样板间设计从过去单纯地追求
六十年一甲子,按照中国天干地支的说法是一个轮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幸运的,因为它与共和国一同走来。在我们为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的时刻,也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BIAD)的长足发展而倍感骄傲。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抚今追昔,BIAD的六十年如同一部积淀厚重的史记,见证了中国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更承载了BIAD人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足迹。 六十年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与发展,BIAD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设计完成了许多重大作品。在历次“北京十大建筑”评选中,BIAD设计的作品先后有19项入选。进入21世纪,BIAD与时俱进,努力打造BIAD品牌,又为第29届奥运会的场馆设计及新北京的城市轮廓线增添了光辉。如今BIAD的民用设计项目已遍布全国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并从单一的民用建筑设计拓展到包括城市规划、投
天津大学是*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和*与天津市联合共建的高水平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其前身为创办于1 895年的中国近代所大学北洋大学,1 951年更名为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 9j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津沾大学建筑系(原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建筑系(原唐山工学院建筑系)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1 954年成立天津大学建筑系。1 997年6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下辖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以及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建筑物理与现代设计技术实验平台、成人教
《都市印迹--中建西北院U\A都市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作品档案(2009-2014)》是赵元超在中建西北院组建的都市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也称U/A设计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的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该中心近30位员工的文章约90篇,其中多为5年间所做项目的心得体会,既展示了该中心的发展历程与成绩,也展示了新一代年轻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的成长过程。文章包括著名的西安南门改造工程、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延安圣地河谷金延安项目、中国国学中心方案等,图文混排,内容丰富。
老建筑作为人类记忆的*载体,对其的孜孜保护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已成为现今的底线共识,也是留存老建筑的重要动机。老建筑的保护范式有很多种,建筑本身的渊源也是其重新开发价值的基础。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依照老建筑的原有风格,为您分为三大类型:西洋建筑、老工厂与仓库、传统建筑及其他。从中您可以看到,在建筑美学、生态空间、城市景观等各种保护、再利用规则的平衡之中,在新所有者开发诉求和设计者重建智慧的共同作用下,无论是单体老建筑还是建筑群保护区,都显露出独特的趋势和想象力。
李壮编著的《当代建筑师(2)》是一本专为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所编写的。书中汇集了当代国内外建筑业内*潮、前言的建筑及其设计理念,对建筑专业人士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可供各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李壮编著的《当代建筑师(3)》是一本专为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所编写的。书中汇集了当代国内外建筑业内*潮、前言的建筑及其设计理念,对建筑专业人士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可供各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20世纪90年代,曾担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的叶如棠先生,在为《当代中国建筑师》丛书写的前言中说:“新中国揭开了中国建筑历史的新篇章。几代中国建筑师的地位日渐提高,新老接力,茁壮成长,在空前广阔的建筑舞台上,充分施展其才能,在纷繁似锦的学术百花园里争芳吐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并使中国建筑开始走出国门,中国建筑师的成就也开始为世人所注视。”面对成绩,我们自然会意识到重温“万里长征的步”“任重而道远”这些先辈教导的必要性。已走进世纪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要面对的不仅会有各种光环和诱惑,而且,还有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譬如,如何从建筑本体、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和建筑归宿去深入探索建筑创作的真谛?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远大
本书记录的是另一场和平而公正的奥林匹克竞赛——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后,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力度进行了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国际竞争。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国际设计合作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这场场馆和设施接受了上万名体育健儿竞技运动的考验,它们是如此出色,给了运动员如此巨大的激励,有那么多世界纪录被刷新。与这届奥运会所展现的世界一流的体育竞技水平一样,这批奥运场馆和设施,也展现了中外设计师世界一流的创造能力。
随着经济向质量增长的转变获得动力,此地大物博的国家提供的无限前景与潜力给外国合作者带来商机及活动领域。知识技术的转让在进行生态、节能的规划及建造的城市空间关系,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住宅,景观建筑等方面的需求尤其大。对欧洲的需求要超过美国,因为中国人在游历了一些国家之后,更喜欢欧洲充满情调的古建筑以及古老的历史模式。中国自身已经具备高科技,而且其空间技术已经证明她具有充足的资源,潜力,抱负及能力来解决自身问题。尤其现在中国已经在关注城市化问题,不会是只顾快速发展而不去控制城市问题的国家。 本书中列出的工程所示,独特的欧洲城市设计理性而稳重,看起来虽符合儒家思想,但却众口难调。然而gmp设计的芦潮港是一滴水的形象,他证明如果一个建筑物表达的是正式的象征,那么,任何大型几何建筑都有可
2015年,中国建筑学会旗下的的学术组织一中国高层建筑国际交流委员会(ClTAB),联合专注于高层建筑和未来城市概念、设计、建设与运营的全球** 机构一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启动了首届 中国高层建筑奖 评选活动,旨在推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高层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的技术进步和持续创新,以及促进*多的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国*佳高层建筑(2016年度中国摩天大楼总览)(精)》通过**客观的评价,翔实可靠的技术数据、精美的图例,既对首届 中国高层建筑奖 六大奖项(中国*佳高层建筑奖、中国高层建筑城市人居奖、中国高层建筑成就奖、中国高层建筑创新奖、中国高层建筑建造奖、中国高层建筑杰出贡献奖)的获奖建筑作品作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同时也全面反映了我国近些年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领域令人振奋的建设成就、发展现状和未来
自学院创编年鉴以来,已陆续出版了三期。在这些年鉴中,尽管内容有一些变化,但都坚持了一个特色,即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反映学院的教学活动为主,表达学院对建筑教育新命题的思索与实践。 作为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院系之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一直致力于建筑教育内涵的探索和创新,不断探索自身的教育特色。 自从1937年,其前身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办学之初,就秉承注重工程实践、提倡创新能力的学风。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徐中先生等执教天津大学建筑系,将国外优秀教学经验融汇到本土化的教学中,努力思索基本功与创造力、技术与艺术、传统与创新等辩证关系,奠定了天大建筑学人严谨、求实和不断创新的学术风格。
当代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张,催生出大量带有中国特征的建造实践。回顾2004~2008年近五年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揭示了当代中国在逐步融入全球化轨道的同时,努力探索自身地方特色已成为越来越多建筑师的共识。本书所选登的44个建筑设计作品,不论大小,都是当代中国富有创意和具有批判意义的建成作品,这些建筑在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外建筑师对当地历史文化等现实条件的基本理解与创新性的应对。通过解读和介绍这些作品,将有助于读者来思考如何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如何不被全球化浪潮所淹没,如何寻找与地方性呼应的结合,如何探索当代中国新建筑的设计策略和态度。
刘古岷编*的《21世纪建筑范例》选取了21世纪*名建筑师的300例*名现代建筑作品,从流派、建筑技术、建造背景、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赏析,内容涉及建筑与技术、哲学、美学、艺术的关系诸问题,本书图文结合,所选录建筑皆为*新的、*为有特色的案例,内容系统、新颖,雅俗共赏,可供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及建筑艺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选取了超过50个俄罗斯的建筑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在近10年建造的,它旨在为读者提供近在俄罗斯建筑中*代表性的建筑流派。我们知道在这样的想法中,还是存在着某些问题的。目前,在俄罗斯的建筑界很少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出版成书的,而这也恰恰证明了本书所收录的项目的与众不同之处,通常情况下,新的建筑项目都不是出自于训练有素的建筑师之手,而且他们的设计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创意,甚至在从设计到完工的整个过程中也不是在一个好的设计师的指挥下进行的,抛开这些不说,作为编辑的我们也难免受到某些约束。我们所选同的建筑设计全都是已经完工的,并且我们没有选择出自于像Mikhail Filippov和Sergey Malakhov这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的项目,有很多年轻有为的建筑师到目前为止都是在室内设计上实现自已的建筑理念,他们会在本书随后的内容中找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