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 在社区治理转型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进程中, 如何提高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效率, 注重协同供给的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适应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创新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框架、模式和机制, 是近年来公共服务领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热点议题。 本书力图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立足城市社区治理特点、规律和条件 从理论到实践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创新主题展开深入研究, 系统性地解答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理论与现实基础、实存样态状况、治理内在逻辑、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现实动因及机理、模式与成效、引导策略和管理对策等问题。
本书为《燃气工程管理与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主要讲述城市燃气的基本知识、防火防爆基本知识、人工煤气场站的安全管理、液化石油气场站的安全管理、天然气场站的安全管理、城市燃气加气站的安全管理。 本书可作为燃气场站管理及技术人员安全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工作参考书。
《纪念空间北京城》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北京城市纪念空间的现状情况、类型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形态规律,归纳了北京城市纪念空间的基本特性,论述了纪念空间形成的功能机制,并针对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为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一种思路。《纪念空间北京城》适合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的爱好者。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适用于上海市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建筑与小区,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供设计选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由总说明,建筑与小区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与广场系统,水务系统,通用设施和附页组成。
《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内容全面,体系完整。编写人员在深入部队调研、参加战例研讨班、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组织和研究论证,在《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中系统地阐述了灭火救援基础工作、灭火救援技术装备与应用、灭火战术与战斗行动、各类火灾扑救、灭火救援保障、火灾现场管理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
本书按照《市政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7-2013)中“市政工程公里清单项目及计算规则”,以一例一图一解的方式,对市政工程各分项的工程量计算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解答说明。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分部分项实例和综合实例两大部分,便于读者有目标地学习本书可供市政工程造价人员参考,也可供市政工程预算专业的师生作为随堂练习题使用。
王云江主编的《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 专业适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是市政工程专业高职 高专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市政工程定额、 市政工程预算、预算定额计量与计价(工料单价法)、 工程量清单计量与计价(综合单价法)、通用项目计量 与计价、道路工程计量与计价、桥涵工程计量与计价 、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利用广联达计价软件编制市 政工程造价(工料计价法与综合清单法)。重点介绍了 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定额的套用,并列举了道路、排 水、桥梁等市政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完整实例。 本书可作为大中专院校市政工程、工程造价管理 、给水排水等专业的教材,特别适用于从事预算工作 的市政专业工作人员学习使用。
《城市韧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阐述韧性的起源与演化、城市韧性的理论基础和概念内涵,发掘城市韧性的研究特征,并阐明城市韧性与中国的可持续、高质量城镇化的关系。在城市韧性的实证研究部分,本书引入了“景观”这一透镜以及城市韧性的四个代理属性(多样性、连通性、分散性和自给自足性),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与工具对城市景观特征进行定量化测度,通过空间分析手段揭示了城市韧性的格局及其发展演变轨迹,并提出基于韧性的城市规划建议。
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第一部分“蔓延的终结”,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区域城市”,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区域城市”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第二部分“区域城市的建筑学”,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
奚雪松所著的《实现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概念、途径与设想》旨在从理论和方法上解决大运河这样一类自然与文化资产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跨区域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强调通过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建对沿运河区域丰富多样的自然与文化资产进行整体化保护,实现大运河区域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身份认同、教育游憩机会增加、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等多重目标。以期为当前中国正在开展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和申请世界遗产行动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并为今后古蜀道、茶马古道等中国五千年文化蕴涵丰富的跨区域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实现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概念、途径与设想》读者对象:城乡规划学、景观设计学、建筑历史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本书依据“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的“三适原则”,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的指导思想,构建“社区单元”的乡村发展对策,思考“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核心内容,并详细介绍了屿头乡沙滩村、石狮坦村、上凤村、布袋坑村,头陀镇白湖塘村,北洋镇潮济村与联丰村七种规划类型。
本书是一本详细介绍BIM技术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等各个阶段应用的总结,其主要内容有:基于Revit的澄浪桥BIM模型搭建,包括主桥、引桥、管线和机械等各种模型的搭建;设计阶段的BIM应用,包括协同设计、设计优化和工程量核算等;施工阶段的BIM应用,包括设计模型深化、BIM施工优化、施工误差分析、施工工艺模拟和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等。本书内容结合澄浪桥项目实际案例,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操作,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BIM应用过程的种种细节,不但是工程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一本依托实践的BIM建模教程。
本书是以我国近些年小城镇规划标准、导则及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为主编写的,是规划技术综合应用示范性图书。 全书以10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示范镇为基础,详细介绍了7个应用示范案例,其中包括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区域概念规划、县城镇重点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及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示范内容涵盖县域和镇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空间布局与用地规划、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中心区城市设计与景观风貌规划的各个方面。示范案例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相融性及互补性于一体。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研究、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分析了信息时代的城市环境空间的特征,人类了解外部环境信息的方式,及数字化时代的导向信息系统的内容和功能,从而提出了基 于城市环境空间主导的导向信息设计方法论;阐释了导向信息系统的规划策略及导向信息的设计方法与实施策略,并结合多个信息设计案例进行了深入解析。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相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