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地关系研究越来越关注人与社会关系的背景下,立足于人的行为来审视城市空间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视角。柴彦威编著的《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以城市居民的空间行为及其行为空间为核心内容,在时间地理学、行为主义方法论、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定性、定量与GIS三维可视化及空间分析方法,从日常活动、日常出行与碳排放、工作活动与通勤出行、购物活动与购物出行、休闲活动与休闲出行等多个角度,分析城市居民空间行为的时空特征与居民决策,从居民行为空间的角度折射我国城市空间,并对时空行为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空间、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居民行为等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的师生学习参考。
《城郊型美丽乡村发展研究》以西安市郊区为研究区域,选取样本村,利用大量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从村域和农户两个视角,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福祉进行评价,对城郊型乡村转型发展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
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空间载体,开发区建设实质上是为吸引加工制造环节集聚而发生的空间生产过程。由于人文景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交网络等的迅猛变化,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逐步成为本地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等“无根者”集聚的空间,转型升级和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为此,本书主要借鉴产品内分工、空间生产、地方感、新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上海闵行和浦东、江苏昆山、湖南长沙等地典型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开发区的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对所在地区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主要包括开发区的经济活动特征和社会结构特点、开发区周边“无根者”的地方感、外来女性和儿童等的空间行为、开发区空间生产绩效的评估及优化策略等内容。
尹海伟、孔繁花编著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实验教程(附光盘)》是作者在总结多年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并曾作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城市与区域系统分析”课程的教程使用。书中主要针对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工作需求,结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具体案例,以GIS、ERDAS、SPSS等软件平台为支撑,以城市与区域规划常用空间分析方法为核心,按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的技术流程设计了8个实验,涵盖了数据获取与数据库构建、地形制图与分析、区域综合竞争力分析、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可达性分析与经济区划分、生态网络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建设用地发展潜力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核心内容,展示了空间定量分析方法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实验
“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原著由Philip Oswalt编著,德国Hatje Cantz出版社出版(2005年),有德文版和英文版。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之一《收缩的城市》以英国曼
从北京城市定位出发,围绕“大北京”和《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编制完成后的规划实施、建设管理等具体情况,研究解决影响实现北京发展目标的关键战略。在进一步发展各学科的基础上,主管部门还设立学科群建设联络组,旨在建立科学共同体,开展学科群建设和学术发展的网络建设,完善和健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研队伍,组织北京规划设计人才思想库,并推进国际学术交流。
本书共分6章。章绪论,说明论文研究的背景、状况、研究的方法与意义以及相关空间的界定;第2章分析影响巢湖北岸村落建筑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背景;第3章以张家疃为例,具体分析了“九龙攒珠”的特点以及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应用;第4章通过对洪家疃及其建筑的研究,分析“九龙攒珠”规划方式下的建筑特征;第5章分析“九龙攒珠”的流传过程;第6章对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展望,同时也对学界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迄今为止,生态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本书以简洁的方式对当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大量图表对60个精心挑选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这些方案都是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作品。 本书为建筑师、规划师、风景园林设计师或者广义上任何从事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的人员提供了基本参考。
“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为主题,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介绍相结合的方式,理性审视物流园区的地位和作用,多角度探讨物流园区的发展趋势,多层次研究物流园区的规划问题,多案例介绍物流园区的类型和规划方法。主体论文汇集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从概念认知、规划方法、宏观环境到发展演进、类型构成等角度对物流园区展开了系统阐述。专题案例则汇集了一线规划设计单位的规划成果,涉及区域物流布局、多种类型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物流园区的主要类型,集中反映了当前物流园区规划的理念、方法和内容。本专辑力求客观而真实地反映物流园区在发展与规划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相关学者、从业人员的研究与提供启迪,从而提高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水平。
产业园区是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聚焦于西北地区欠发达的县域中小产业园区,在总结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中的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进行理论与案例分析,进而结合循环经济建设和集群创导培育两大理念,构建具有实操性的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实现产业园区从规划构思到具体实施的全过程规划设计。
本书从世界城市的高度,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以整体的观念,综合研究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协调与合作机制等问题,主张通过“建设世界城市,带动整个大北京地区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城市立体化作为城市形态发展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城市化浪潮形势下,能否与城市集约化建设需求相适应,成为我国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书共5章,分为3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与城市立体化相关的城市实践和发展需求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方面进行的分析,找寻城市立体化存在与发展的现实依据与价值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的分析,力图建立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设计的评价体系。第三部分是对有利于城市立体化建设实施的相关机制的分析,力图形成城市立体化实施条件与发展前景的初步评估。另外还有对《城市立体化设计:基于多层次城市基面的空间结构》部分研究成果的实践验证与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本书可供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习者、实践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