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伟、孔繁花编著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实验教程(附光盘)》是作者在总结多年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并曾作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城市与区域系统分析”课程的教程使用。书中主要针对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工作需求,结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具体案例,以GIS、ERDAS、SPSS等软件平台为支撑,以城市与区域规划常用空间分析方法为核心,按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的技术流程设计了8个实验,涵盖了数据获取与数据库构建、地形制图与分析、区域综合竞争力分析、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可达性分析与经济区划分、生态网络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建设用地发展潜力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核心内容,展示了空间定量分析方法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实验
本书包含700多个国外项目,1200多幅规划设计图,从大型区域性设计到私有领域的细部设计,涉及设计的各个方面,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方面的百科书。书中详细介绍分析了众多大师的经典规划实例,有的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先驱性项目,有的已经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同时,加入当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的实例,是一本难得的规划类图书宝典。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师、城市建设者、决策者及城市规划专业的师生阅读。
城市立体化作为城市形态发展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城市化浪潮形势下,能否与城市集约化建设需求相适应,成为我国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书共5章,分为3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与城市立体化相关的城市实践和发展需求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方面进行的分析,找寻城市立体化存在与发展的现实依据与价值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的分析,力图建立城市基面立体化系统设计的评价体系。第三部分是对有利于城市立体化建设实施的相关机制的分析,力图形成城市立体化实施条件与发展前景的初步评估。另外还有对《城市立体化设计:基于多层次城市基面的空间结构》部分研究成果的实践验证与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本书可供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习者、实践者阅读参考。
中国城市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开发控制是现代城市规划重要的职能之一,它对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管控是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的“功能合理性”和“形态和谐性”;聚焦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公共价值领域。本书介绍和总结上海城市设计管控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现行方法体系,评析公共活动中心、重要滨水区和风景区、交通枢纽地区、历史风貌地区、其他重点地区中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案例,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和在读学生提供了富有启迪和值得借鉴的有益读物。
本书共分6章。章绪论,说明论文研究的背景、状况、研究的方法与意义以及相关空间的界定;第2章分析影响巢湖北岸村落建筑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背景;第3章以张家疃为例,具体分析了“九龙攒珠”的特点以及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应用;第4章通过对洪家疃及其建筑的研究,分析“九龙攒珠”规划方式下的建筑特征;第5章分析“九龙攒珠”的流传过程;第6章对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展望,同时也对学界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书是顺应时代养老空间环境发展需求的书籍,专业的规划设计者深入老年人群体的现实生活,分析了养老社区现状及发展趋势,多层面、多角度地诠释了设施齐全、服务便捷、景观多样的现代化养老社区,总结了许多有关现代养老社区方面的设计经验。然后,针对养老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建筑布局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等内容,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修订工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程、规范,注意发挥价格机制在推进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中的作用,按照项目实施不同阶段对造价管理的要求,做好预算在子目设置及其消耗量的衔接;预留必要的材料和人工费价差处理接口,以便科学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合理核定工程投资,为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巴里·尼德汉姆著的《荷兰土地使用规划(原则与实践)》是当今国际规划界非常知名并广受尊重的一部著作,也是英语体系中第一次全面系统介绍这一领域的著作。本书不仅囊括正式的结构和规则,也包括非正式的日常实践,尤其关注荷兰不同规划机构间的摩擦,原则与实用主义间的紧张关系。阅读本书,可以使规划师更好地理解荷兰是如何将那些世界知名的工程项目付诸实施的。本书适用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土地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阅读或参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城市时代”,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空间的重构与转型规模巨大、。本书集中展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社会空间的变化,综合采用社会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尤其以微观视角为主,着眼于当代中国城市新社会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空间和政治特征及其政策研究,反映了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成果。本书可供中国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和城市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世界城市的高度,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以整体的观念,综合研究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协调与合作机制等问题,主张通过“建设世界城市,带动整个大北京地区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城市非正规性(UrbanInformalily)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中的重点话题,它旨在探讨非西方理性城市之外的第三世界城市状况。本书作为武汉市汉正街这一传统商业街区的个案研究成果,集历史性、叙事性记述为一体,从宏观与微观两层面展现高密度极限状况下的真实城市日常生活片段,把握民间自发的城市实践及城市生成演变的机制和策略。本书有助于读者理解大众建筑和城市的欲望与意义,思考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师生及城市管理者阅读,亦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