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天际线塑造与管理控制方法研究泉州城市特色天际线的延续与整体发展》一书是“闽南(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研究”系列研究课题中的专项研究成果之一。本研究自天际线这一空间现象的本源而起,整体依据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城市设计学教授MichaelTrieb先生的城市设计理论模型,针对泉州具体的城市规划实践项目进行实践性研究,深入探讨其具体的物质因素、感受方式与代表性文化意象对天际线的影响,籍此分析在不同层面的城市设计中各种要素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程度、可改造程度和可塑造程度。同时,结合研究成果的内容,在城市规划管理层面对城市天际线的塑造和管理控制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每一栋建筑和每一个历史社区的保护都是熙攘、繁荣的都市建成的关键因素。《历史保护与宜居城市》清楚地展示了城市遗产保护如何支持城市实现宜居和可持续的目标。作者论证了让社区受益于历史保护的每条出路,这些途径同时可以成为综合性规划及经济策略的一部分。 本书包括的论题有: ◎历史保护对宜居城市的经济贡献; ◎修复和重新使用历史构造物的经济及环境利益; ◎经济型住房和历史保护之间的关联性; ◎保护我们的乡土建筑及现有房屋存量的重要性。 本书的主要特征有: ◎宜居城市清单,主要用于保护、规划及都市设计项目的方案及规划筹备; ◎很有说服力的近期图解案例,包括科罗拉多州丹佛的下城(罗杜)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中心、加拿大温哥华的东区等地的复兴,展示了历史保护正是发展宜居
本书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选择了“适应性”作为研究城市规划新方法的切入点,借助于科学系统的思维工具,对城市规划理论本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适应论的缘起到规划方法适应性的现实意义,比较全面系统地硫理出可供探讨的适应性规划方法的脉络,并拟建出了一个适应性的城市规划内容框架。 本书借助于科学系统的思维工具,对城市规划理论本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适应论的缘起到规划方法适应性的现实意义,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出可供探讨的适应性规划方法的脉络,并构建了一个适应性的城市规划内容框架。 本书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全面讲述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目标原则、编制方法与成果要求,具体涉及国土空间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与城乡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城市居住空间格局与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及其用地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城市设计原理与方法、生态型城镇规划与建设以及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化转型等内容。 本书适用作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经济地理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建设管理者阅读。
周国艳等编著的《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为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关于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的前沿性 研究成果的介绍。《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欧洲理论家对城市规划的不同评价性 理论及其观点的全面展现;第二部分为西方关于城市规划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实证研究案例介绍;第三部分为中国学者就城市规划的评价问题以及对中国 城市规划评价的启示作出的系统性评价和论述。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逻辑性,适合从事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的专业人员及其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学生学习参考。
管娟编著的《理想空间(No.58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与实践)》选取上海、天津两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编制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并按照地域的分布对项目案例进行划分,分为龙头城市、大中城市,中小城市,选取不同地域的规划编制或已经实施完成的创意产业的项目,从规划设计、实施运营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探讨创意产业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文中同时以国外发达地区的设计经验作为切入点,为中国的创意产业规划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读者对象:规划管理部门、规划院、科研机构、规划及相关专业学生。
景观社会学是对土地与社会问题的观察与理解。本书收录了2009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景观设计学专业景观社会学课程的8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具体社会问题和前沿学术问题。景观社会学课程教学迈出了我国景观设计学专业教育中对人、土地与社会进行观察、理解与探索的重要步伐。 本书为景观设计学教育与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模式,可作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人员的参考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前身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是首批取得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及旅游规划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机构。依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规划学院的科研力量,我们经过五十多年的积累,十年的磨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的成绩。 本书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年来完成的千余项项目中精心遴选了140余项的规划设计作品,其涉及范围包括:全国各地市县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等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
在我国大城市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能源、环境和交通等问题的时候,怎样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编,系统地介绍了通过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途径来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并介绍了在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方面取得的规划和研究成果。 本书由北京市中心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说明”、“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17个专题研究报告组成,所涉及的工作历时近5年,其深度、广度和前沿性都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获建设部2005年度规划设计一等奖),因此,本书对于全国其他大城市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书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经系统分析、归纳、总结提炼而成,主要涵盖了城市发展对大气环境影响、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数值模拟技术、城市规划大气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地理信息数据形成等内容。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气象、环境保护、测绘等领域从事科研、业务、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有关人员参考。
中国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并且这一社会成本在局部范围内已经超过部分市民的承受能力,在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安定。这是城市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认真反思的牵涉到千百万民众的重大政策导向问题,值得城市社会学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进一步深思。 本书从社会学意义上探讨了社会成本概念,从个人家庭、邻里社区和社会发展等不同层次对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更新社会成本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城市更新社会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书适合社会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阅读,同样也适合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及所有对城市社会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