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城市环境艺术小品设计的方法,分别从风格种类、形体色彩、构成搭配及手绘表现等方面予以阐述。书中汇集了大量优秀的设计手绘表现图实例及经典设计图片,这些构思较新颖的设计作品,不仅在设计表现方面可为读者提供参考,更可使读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肩迪,开阔思路,从而产生好的创意。
亚历克斯·克里格、威廉·S.桑德斯编写的《城市设计》突出反映了自当代“城市设计”学科确立以来,多次跨学科大讨论的思想碰撞。通过集结1956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城市设计会议,以及后续的关于城市设计大讨论的18篇论文,整合来自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达出各方面不同的声音,以呈现城市设计学科的演化、评估城市设计领域的现状、预测当今飞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以及提出城市设计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性建议。演绎出当代城市设计作为一个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大规模建设而复兴的学科,发展至今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的思想历程,为城市设计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设计实践、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韧性城市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确保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在韧性城市建设中,运行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确保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和工作。本书结合大数据技术和数字思维,在韧性治理理论和精细化治理视角下探讨了特大城市运行安全风险防控创新和优化策略。本书首先分析了特大城市运行安全风险治理的现状,探讨韧性城市风险精细化防控的理论框架,结合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社区风险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治理数字化等实践,探讨健全和优化特大城市运行风险防控精细化机制的对策和思路,以期为特大城市运行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介绍512汶川地震后,映秀的重建规划设计及实施过程,完整呈现了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以及对规划实施后的反思。对于城市规划专业来说是的案例剖析。
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形成于1897-1914年的德租时代,1914-1922年以及1922-1937年间,在日本和中国市政当局的统治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加强。这一发展阶段的单体建筑及城市建筑类型,不仅在整体上塑造了城市风貌,在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也以一种亲切的方式与城市进行着交流。由金山所著的《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着重介绍这一时期的城市建筑,并探讨单体建筑以及建筑类型与城市风貌的关系。
本书主要研究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其中包括对当前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制和方法研究,涉及到城市地下商业休闲空间、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地下市政设施等各领域,另外包含国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经验借鉴。 本书编著突出实用性,主要针对政府官员、规划师、建筑师,开发商等,对理论研究也颇具借鉴价值。
朱勍主编的这本《简明城市规划原理》以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和编者2008年录制的城市规划原理网络课件为基础,精简核心内容,图文并茂,案例丰富且代表性、可解读性强,《简明城市规划原理》适合于非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的学生,并适用网络教育的授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