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勍主编的这本《简明城市规划原理》以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和编者2008年录制的城市规划原理网络课件为基础,精简核心内容,图文并茂,案例丰富且代表性、可解读性强,《简明城市规划原理》适合于非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的学生,并适用网络教育的授课模式。
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第一部分“蔓延的终结”,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区域城市”,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区域城市”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第二部分“区域城市的建筑学”,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
本书按照《市政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7-2013)中“市政工程公里清单项目及计算规则”,以一例一图一解的方式,对市政工程各分项的工程量计算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解答说明。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分部分项实例和综合实例两大部分,便于读者有目标地学习本书可供市政工程造价人员参考,也可供市政工程预算专业的师生作为随堂练习题使用。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十三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构成与土地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规划中和工程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及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等。
花园公寓为北美独有的社区模式,以精美的建筑与花园式的环境著称,曾经被誉理想的居住模式。美国多家庭住宅的绝大部分为花园公寓,并一度占据了美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花园公寓的发生和发展,不但反映了美国住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反映了世界城市和社区的发展历史。 在我国城市和社区高速发展并不断更新换代之际,了解花园公寓这一独特的社区模式,对创造我国新型住宅和社区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城市韧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阐述韧性的起源与演化、城市韧性的理论基础和概念内涵,发掘城市韧性的研究特征,并阐明城市韧性与中国的可持续、高质量城镇化的关系。在城市韧性的实证研究部分,本书引入了“景观”这一透镜以及城市韧性的四个代理属性(多样性、连通性、分散性和自给自足性),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与工具对城市景观特征进行定量化测度,通过空间分析手段揭示了城市韧性的格局及其发展演变轨迹,并提出基于韧性的城市规划建议。
本书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背景,对我国新农村的景观建设做了系统研究。本书分为七章,首先对我国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和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读,其次对我国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和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后对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对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前景做了展望,以期为我国的新农村景观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本书从详细规划阶段剖析、住区规划、城市设计、重点街区规划、旅游规划、园林绿地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竖向规划、建设绿色生态社区、实施规划保障措施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个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城市详细规划的基本知识。内容结合我国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实践,侧重知识性、实用性,可以作为传统规划原理教科书的拓展与延伸。本书中对某些关系民生的内容和新鲜的课题均有程度不一的涉及,并在住区规划、工业遗产、旅游规划等章节酌量丰满充实。编写中尽可能图文并茂,以加强本书的可读性。本书可作为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与相关培训教材。
奚雪松所著的《实现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概念、途径与设想》旨在从理论和方法上解决大运河这样一类自然与文化资产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跨区域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强调通过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建对沿运河区域丰富多样的自然与文化资产进行整体化保护,实现大运河区域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身份认同、教育游憩机会增加、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等多重目标。以期为当前中国正在开展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和申请世界遗产行动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并为今后古蜀道、茶马古道等中国五千年文化蕴涵丰富的跨区域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实现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概念、途径与设想》读者对象:城乡规划学、景观设计学、建筑历史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
本书分为主题论文、专题案例和他山之石三个部分,主题论文选取该领域的专家对专题进行论述,以期对读者有一个更好的总结认识;专题案例则从城市总体层面、城市片区及新区层面和重点地段及专项规划层面进行介绍,有针对性的收录了靠前外各大规划公司的精品项目;他山之石则通过对国外代表性的城市进行介绍。
本教材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 十三五 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内容共分为八章:现状调查与整理、规划评析与解读、战略与城镇体系、用地分类与评定、方案构思与设计、GIS技术与应用、方案沟通与汇报、成果制作与表达。
本书分析了信息时代的城市环境空间的特征,人类了解外部环境信息的方式,及数字化时代的导向信息系统的内容和功能,从而提出了基 于城市环境空间主导的导向信息设计方法论;阐释了导向信息系统的规划策略及导向信息的设计方法与实施策略,并结合多个信息设计案例进行了深入解析。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相关人员参考。
快速手绘表现是在设计草图阶段和正式出计算机效果图之前作为设计沟通的重要手段。本书集中了作者在历年教学实践中所做的示例、学员的作品对比、教师的精细评图和对作品的修改与提升,期望通过海量的范例、直观的对比与分析点评让读者从零开始,迅速掌握手绘学习要点,在自学手绘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本书是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学生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实用指导用书,同时对广大的手绘爱好者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以我国近些年小城镇规划标准、导则及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为主编写的,是规划技术综合应用示范性图书。 全书以10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示范镇为基础,详细介绍了7个应用示范案例,其中包括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区域概念规划、县城镇重点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及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示范内容涵盖县域和镇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空间布局与用地规划、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中心区城市设计与景观风貌规划的各个方面。示范案例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相融性及互补性于一体。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研究、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