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纽约市城市规划局持续对手册内容修编更新,在2018年出版的最新一版。介绍了纽约市数百年来的城市规划理念与理想。纽约城市规划演变历程,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前沿规划动态,如气候灾害防御、包容性住宅、可负担性规划和一系列最新设立的特殊目的区。纽约市最新的规划动态和发展导向,对于国内不断创新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优化规划管理体系,发挥法定规划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实践指导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培训丛书 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前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5个分册,既包含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探索,规划核心技术的构架,不同空间层次规划的编制和传导等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议题,还用大量的篇幅提供与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和案例。丛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的各级政府部门、各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规划从业机构的领导干部、专家、技术骨干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参考阅读。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建构、人才培育与行业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支撑。本书是国土空间规划总论性读本,聚焦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理论与
王建国所著的《城市设计(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的。一,结合近年国内城市设计项目实施的特点,重写了城市设计数字技术方法方面的内容,补充改写了第6章城市设计运作、实施和管理方面的内容;第二,增加了英国城市设计*分的内容;第三,在开放空间、人的空间使用活动、步行街(区)和街道空间设计章节增加了安全性城市设计的内容;第四,增加了城市色彩、城市天际线和大学校园三节内容;第五,更换和调整了部分案例,图片有较多调整和替换;第六,对城市设计历史、理论和方法的部分内容进行校订、增补和充实,论证更加充分完整。 《城市设计(第3版)》理论与方法并重,图文并茂,适合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人士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选修课和专业人员 转
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发组织力量对社会未来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动完成对 更加美好的生活 的期盼。 基于当下社会背景,本书探讨了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以及针对 公共 这一概念的未来思考。本书分别从公园、政府机关、滨水空间、学校、航站楼、图书馆、住宅小区几个方面,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构想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艺术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义次的两篇访谈。 全书内容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意与一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国土空间规划培训丛书 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前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5本分册,既包含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探索,规划核心技术的构架,不同空间层次规划的编制和传导等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议题,还用大量的篇幅提供与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和案例。丛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的各级政府部门、各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规划从业机构的领导干部、专家、技术骨干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参考阅读。《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汇集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不同专业的教授学者和规划设计院一线规划师的15篇文章,从理论认知、设计方法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针对当前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
《500米级钢管混凝土拱桥建造创新技术》介绍了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及以其为劲性骨架的混凝土拱桥的建造数量、跨径及重要关键施工技术。钢管混凝土拱桥是钢拱桥拱圈中一部分钢被混凝土代替,以混代钢部分只用钢价1/27,拱圈架设重量只为钢拱的1/2,所以架设速度快、风险低,造价低,地基能提供有效抗力时,代替钢拱是必然趋势,在软弱地基建系杆拱,值得比较。 作者郑皆连院士是中国近几十年拱桥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创新者,为总结近期的成功经验,推动钢管混凝土拱桥及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造价及风险,向更大跨径发展。本书内容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者及带领的团队参与并指导了当前世界*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对原有理论和技术进行创新和完
全国城乡规划专业七校联合毕业设计是同类联合毕业设计中历史*悠久的教学活动,参加高校包括北京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七所院校。2022年全国城乡规划专业七校联合毕业设计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承办,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协办。本次联合毕业设计选取西安历史城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青年路街道和洒金桥地段作为设计对象,展开城市更新规划毕业设计教学研究,选题针对性强、难度较大。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选题与任务书、解题(即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教师感言和学生感言。本书较为全面地记录了 2022 年度全国城乡规划专业七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的实况,并收录了七校 12 个毕业设计小组的*终成果,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是高校课程设计难
如果你想知道香港,了解香港。《香港中环城市形象》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香港中环城市形象》是一本罕有的建筑文献,它记载着中环维多利亚港和香港 150 年的建筑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宗教活动的冲击,在建筑上留下不能磨灭的痕迹。作者张载元在本书中作为你详细分析香港中环如何跋地而起。 《香港中环城市形象》收录不少精美的线图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图,包括前总督府、立法会、香港俱乐部。本书亦附录了香港、上海、横滨的城市发展过程。 从事建筑的、城市规划的读者,自会发现《香港中环城市形象》
《智慧城市规划方法:适应性视角下的空间分析模型》由研究范式引领、信息技术支撑、分析模型建构和规划实践创新等4个关联的篇章组成。从信息时代时空大数据技术驱动可能带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变革的现实背景人手,系统地探讨了城市复杂系统理论引领下的、以适应性空间分析模型构建为关键技术的一种智慧型城市规划的方法体系。靠前篇首先引入了第三代系统科学理论——复杂适应系统(CAS)作为智慧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探析了_如何在复杂性科学范式引领下,通过对靠前上城市规划范式演进分析,提出了具有东方智慧的、适合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范式。第二篇则引入信息科学的本体论范畴,以RS和GIS为技术平台,初步提出了城市规划空间要素的数据与信息表达的基本本体模式,作为《智慧城市规划方法:适应性视角下的空间分
本书 梳理了与城市设计的历史与相关理论,侧重阐释理论是如何解释和指导城市设计的生成,以城市的各种建筑现象作为词语,通过对大量设计案例的解说提炼出语法,指导有品质的城市设计 造句 。本书对大量作者实际参与的项目做了*手的分析,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和以往的同领域著作区别在于,并不把重点放在理论研究上,而是在快速讲解完理论和基础的概念后,着重于探究实际的设计过程和手法,特别突出设计本身的过程性,相当于城市设计语言的语法书。同时,作者融合多专业的视角,将品牌建设、经济支持、社会影响等多学科因素融入城市规划中,提出了新的城市设计方法论。 本书 自 2011 年出版后就迅速在德国学界获得了广泛的接受,中文版译自第三版。
本书介绍和分享近期中国新城和新区规划及实施的经验. 中国城市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引起靠前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3月同济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与亚洲发展银行东亚局建立了 城市知识中心 ,其宗旨是在亚太地区内传播和分享中国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已在2010年到2014年举办了五次城市很好实践案例的靠前研讨会。
风景园林的本质在于展现园林艺术之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升,同时进一步完善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在更多层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城市绿地的形态结构与地表温度具有非线性拟合关系,具备调控温度的功能。同时,低碳园林在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并加以重建的过程中,往往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特征。因此,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低碳功能,是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中成本低、见效快的重要手段。低碳园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充分发挥生态作用,通过合理地对园林景观进行布局,在低碳方面做足文章,解决城市区域碳汇相对薄弱的问题。其核心价值是增加碳汇、减少碳源,借此把人、自然、生态和谐地统一起来,力求在对环境影响小化的
在20世纪左右的转折时期,柏林从沉睡的普鲁士王国首都一跃成为一座大都市,而其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其与时俱进地折射着当今的时代,但同时对于过往荣耀抑或悲苦的回忆、积*抑或暗黑的遗产都予以了完好的保存。 吉田信之、马卫东主编的《建筑与都市(67专辑柏林建筑与城市背景中文版)》包含了柏林市内87个建筑项目,时间横跨两个世纪,通过全新的照片,力图展现城市的 现在 ,以及在当代与历史背景中的建筑。本书适合城市、建筑行业的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以及大专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师生参考和阅读。
本著论述张在元博士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研究建筑与城市设计的阶段性进展:包括现代设计哲学、方法及其作品体系。 中国建筑与城市设计正在探索突破现状的局限而与国际学术界广泛接触。为了克服或避免由于自我封闭所导致的观念及方法的狭隘偏见,尤其需要以国际性比较研究方法进入跨越地理国界的边缘空间序列、发现全方位的国家建筑与城市形象。 张在元博士立足于“从城市到建筑”、“从研究到设计”的工作方法,基于所受到国际著名建筑师真文彦教授的指导以及跨国研究与设计的文化背景,在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方面一直处于求索状态,其过程记录于本著篇幅。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的《上海郊野公园规划探索和实践》一书综合提炼了规划研究的成果及工作过程中的思考。本书分为8个章节,第1章概述郊野公园的由来、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第2章阐明上海市郊野公园的规划思路和总体设想,第3—7章分别阐述青西、松南、浦江、长兴和嘉北5个近期试点郊野公园规划方案。第8章重点探讨郊野公园的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本书附录摘录了国际方案征集活动中的部分方案,以及七项专题研究成果。专题研究围绕上海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关键技术难点展开。涵盖湿地生态、特色农业、村落风貌、功能业态等方面。期待本书能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环境建设,以及郊野公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对提高环境质量、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天津大道是天津市条以“天津”城市名称命名的道路,连接天津市区小白楼CBD(中央商务区)和滨海新区响螺湾CBD的一条快速通道,全长36.2km。2009年9月中旬天津大道绿化工程开工建设,2010年10月1日,天津大道绿化工程与道路施工实现同步竣丁,这是天津园林行业有史以来规模*的一个与道路施工同步竣工的绿化项目。天津大道绿化工程设计方案由天津泰达园林设计院完成,泰达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全线绿化工程的监理。回顾天津大道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面对工期短、任务重、施工单位多且水平参差不齐、与道路交叉施工等不利因素,泰达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以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城市设计的外延是广泛而模糊的,但其核心内容是明确的——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的场所。从古埃及的卡乎恩城到中国的周王城,从希腊的雅典卫城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从美国的费城到法国的巴黎,城市设计的思想指引着城市的建设者们建造了许多优秀的城市。而中国,在目前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吸取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的精华并借鉴西方城市设计的经验,再造“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无与伦比之杰作”的景象,是城市设计在中国的主题。 城市设计本身的历史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然而,作为独立学科的城市设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的,近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半个世纪。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但人们发现当时的规划方法没有能够创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物质环境,现代城市中经常缺乏让人愉悦的感受,城市
在城市化进程中,位于城市周边的传统农村村落逐渐被吸收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内,但由于这些村落的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与城市整体城市化进程不协调,从而形成了虽然地处城市规划范围内,但实际形态仍为村庄的独特发展形态 城中村。城中村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其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与城市发展不协调、不同步,多为城市的 伤疤 。在其所处区位发展的空间需求、居民改善生活环境需求等多因素的推动下,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事件。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基于上海实践》旨在立足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城中村改造实践,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国家及地方出台的相关城中村改造政策,借鉴国内典型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上海市今后的城中村更新改造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城中村
《复合城市行为》是普立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美国建筑大师汤姆·梅恩(Thom Mayne)创建的墨菲西斯事务所作品集。其作品不仅将先行者的理念付诸实践,并超越了当代建筑的概念。书中的12个项目都是作者在十年内建造并设计的。这些项目珍贵的被以城市作品合集的形式被归纳到一本集子里。几乎每个项目都是一个都市连续规划中的不同部分。本书对规划师及建筑师都有很好大的参考意义。《复合城市行为》靠前版出版后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次经过重新修订再版,版式设计更加丰富,降低价格,让更多的读者能够重温经典著作。
本书基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 亚洲城市论坛 合作研究成果,精选 18 座亚洲城市,梳理其发展脉络,剖析规划要点,为读者展现亚洲本土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概况。 这些城市中,有 4 座中国城市,即北京、上海、香港和台北;其余 14 座城市则分布于亚洲各个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这些城市中,既有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城市(如日本东京、新加坡等),亦有所受关注较少的城市(如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等)。这些亚洲城市各自不同的规划发展经验对应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国城市,具有很高的学习、研究价值。
花园城市——这一直是过去两年我们为许多城市提出的规划设计目标。花园中的城市也一直是我心目中未来城市的理想。然刚对于城市中的建筑师而言,花园中的办公室又何曾不是一种入世的乌托邦。 这本专集介绍了香港中营都市与建筑设计中心过去两年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包括五星级度假酒店、国际桃花节总部基地、博尚春天、天庆花园、洛带古镇一街七巷和广场设计、西安龙首、大理水城、聚和万佳国际新城、浙商国际新城、都江堰滨水体育新城、昆明市五华老城区公共空间系统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