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平、赵茜等著的这本《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思路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板块“旧城更新规划与社区发展规划关系研究”。其中,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界定了旧城更新和社区发展的内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的问题,并结合政府角色和规划角色转变要求,探讨了旧城更新规划转型的基本方向。第二板块“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路径研究”。重点剖析了英、美、日旧城更新的政策经验,总结了我国旧城社区更新政策制度创新及规划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在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路径。第三板块“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结合案例实践,论述了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制度设计、理
《游乐设施使用与安全管理》是由广东省特检院组织编写的关于游乐设施专业人员的培训教材,内容包括:游乐设施的基础知识、法规标准、原理与特点、安全装置、安全操作、维护保养、监督管理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游乐设施使用与安全管理》可以作为游乐设施的工作人员的工具书。
全书分蠡湖篇、惠山青龙山篇和惠山古镇篇3个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规划建设的决策者、行业执行者、热爱家乡山水的百姓以及全社会,传递新世纪无锡在山水城市试验区建设中的理念、思路和经验体会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槙文彦的建筑哲学——关于城市与建筑的思考》介绍了槙文彦关于城市与建筑的一些思考,梳理了槙文彦50余年的建筑历程。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槙文彦本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建筑师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n槙文彦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槙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商业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永恒的胶水,不但把分离的城市元素不断地连接起来,而且促使其演变、转化,城市综合体由此孕育而生。 香港理工国际出版社编著的《城市综合体2》内容包括:徐州广场;圣彼得堡综合体;北京银泰中心;天津开发区中心商务区;大道广场大厦;大同双子大厦等。
本手册由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城市道路照明专业委员会、城市道路照明技术情报总站组织北京、重庆、成都、常州、南京、南通、上海、宁波等城市照明管理单位和照明器材生产企业共同编写。手册中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照明各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常用材料质量要求和质量验收相关的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架空线路、低压电缆线路、变压器、箱式变电站、配电装置与控制、安全保护、路灯的安装、电气制图及常用电气图形符号、城市照明常用材料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本手册深入浅出,是城市照明工程设计、施工带有指导性的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供从事城市照明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城市照明工程安装和照明设备生产企业有关人员学习的参考用书。
“公园城市”重要理念的提出,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近年来,作为一名城市一线工作者,作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集思广益,推动建成公园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公园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本书厘清中国古代园林和现代公园的区别,辨析中外城市公园的文化差异,探索当代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具有创新性地提出新城建设“公园 ”和旧城改造“ 公园”的实施模式,为各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作者对古城、旧城、新城改造建设的体会,对公共空间伦理的哲学思考,对体育运动的反思,极具新意。全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论理清晰,内容涉及诸多社会学问题,是一本基于实践、经过实证的城市规划建设的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参考价值。
《空间规划与开发法导论:荷兰经验》主要是就荷兰的空间规划与开发法律撰写的一本教科书。章至第3章主要是对荷兰空间规划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法律框架进行总结概括。第4章和第5章主要介绍的是荷兰有关空间规划的公法和私法上的法律手段。第6章和第7章针对的是荷兰空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现有空间利用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空间规划与开发法导论:荷兰经验》可供涉及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师生、研究人品和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参阅
《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增订版)》论述各种国家城市化的进程、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多元化、非均衡、逐级递推、综合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微观、非汇总的视角探讨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研究与规划范式成为城市地理学与规划学的研究前沿。本书整合社会学与地理学研究特长,构建“行为-制度-空间”互动的研究视角,注重“行为-空间”互动背后的制度因素,以制度变迁和空间重构背景下个体行为模式的社区比较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转型的行为研究范式。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定量与GIS三维可视化及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居民行为空间的社区分异和不同城市群体日常行为空间分异两个角度,透视中国城市社会转型及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不同城市群体日常生活经历影响的差异性,并对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书是上世纪城市规划理论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当时北美兴起的一场运动:停止郊区蔓延,取缔以汽车交通为基础的定居模式,取而代之以更加传统的规划法则。本书介绍了这样一种城市规划模式:既可以容纳蔓延,又能为不同类型、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充满吸引力的生活选择。通过设计手段来清理我们自己所造成的混乱,进而再次创造出人性化的居住场所。
“城市设计”这一术语是在1950年代中期提出的,然而20年以后,在城市辖区四维开发有关人员这个小圈子以外仍无人使用。现在它几乎被用于与人居有关的任何论述。这一变化的发生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城市设计所感兴趣的范围的重要性,不准确地说它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提供了机会,准确地说是为地球提供了机会。此外,主流建筑师和城市设计者已经发现,把自己从技术和专业上与城市设计活动分隔开来是愚蠢的,虽然他们一直被要求这样做。这种分隔的结果是受到批评的建筑学思想体系以及1950和1960年代的多楼建筑方案的结果。那些基于环境质量的工程,秉承了现代主义的范式。幸运的是,相对来说有一小部分主要的建筑师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吸取了经验,把新兴的城市设计领域推向正确方向,使之能够以本身拥有的权力,作为一个潜在学科被严肃地讨论。
《城市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既从经济和市场角度也从规划和政策角度讨论城市可持续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分为四篇十五章。篇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侧重于经济规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作用。第二篇城市空间规划理论,讨论规划影响和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第三篇城市空间规划技术与方法,介绍城市空间规划依据的方法和技术。第四篇城市空间规划案例,描述城市空间规划的案例。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汇集了作者50多年来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保护的50多篇文章,内容涉及到历史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及中外文化历史名城保护实践的历史检验借鉴,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城市策划实战案例》是广州市同创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近三年来代表性的城市策划实战案例的精选专集,全书共分九章节,完整再现了每个案例策划过程,并附有策划师的实战策划后记,将引发每一位关注城市发展的人士思考。 九个主题包括:都市RBD(城市商业游憩区)、城市CBD(中央商务区)、城市传统商业区、城市工业区与CSD服务区、休闲经济与城市策划、卫星城(城市副中心、城市新区)、大盘与城市片区、城市TOD主导下的城市区域等发展研究以及少见的城市道路命名策划。 书中的精选案例包括:广州琶洲会展区(10平方公里)、厦门厦港片区策划、广州珠江新城(6平方公里)研究、广州十三行国际商圈(原名上下九商圈,4平方公里)发展策划、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商贸综合发展区开发可行性研究、新工业柳州中央服务区CSD——柳州古亭山片
《听大师讲规划》以访谈的形式,对40多位老一辈城市规划大家以及当前规划界的中青力量进行了专访。采访从多个角度进行,目光锁定的主要是这些为共和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规划师们的工作经历、规划设计理念以及对60年来城市建设的思考等。每一篇访谈的后还附有采访后记,详尽书写了采访印象,使读者可以近距离地走进大师们,目睹他们的风采。
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与改善是世界性议题,国际社会已确立人类居住平等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清晰目标。自建国以来,随着宏观环境与政策的变迁,我国住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几起几落。但不可否认的是,住区与社区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构成,随着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民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影响着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专辑以当前我国住区建设与社区规划作为主题,回顾我国住区建设历程,探讨近年来住区规划与建设的热点与趋势,对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社区规划进行了经验介绍,并汇集了部分海外住区建设与社区规划的经验以作借鉴,使读者对住区建设与社区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由于涉及领域较宽,本专辑分成了住区建设、社区规划及海外经验板块。
本书是上世纪城市规划理论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当时北美兴起的一场运动:停止郊区蔓延,取缔以汽车交通为基础的定居模式,取而代之以更加传统的规划法则。本书介绍了这样一种城市规划模式:既可以容纳蔓延,又能为不同类型、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充满吸引力的生活选择。通过设计手段来清理我们自己所造成的混乱,进而再次创造出人性化的居住场所。
本书系“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丛书之一,从制度设计角度透视了公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对公共艺术的一些深层次思考。全书内容共分5个部分,包括:问题讨论,中国公共艺术家,经典案例,国际公共艺术家,理论研究。
《关于生态与场所的公共艺术》主要内容为生态美学与场所意义、环境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与自然对话”意味着什么?、景观创造:将自然变形为可体验之物、生态学和美学对废弃工业用地的继承、美学交战:有益的介入等等。
《城市水资源控制与管理》阐述了城市水资源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技术。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七章。章分析了人类所面临的水资源现状;第二、三章介绍了城市水资源评价和城市用水供需平衡分析;第四、五、六章综述了城市水污染的作用途径和类型及其综合防治的规划,并且全面介绍了城市废污水处理的各种技术与方法;第七章提出了城市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同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应的支撑技术。 《城市水资源控制与管理》以体系简明清晰,多学科交叉,理论、应用、方法并重和相互融合为特色,内容新颖翔实.不仅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状况,而且包容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它除了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作为教材外.对从事环境科学的技术人员和各层次的领导管理人员,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