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当前物质空间规划中“见物不见人”的突出问题,构建我国特定转型背景下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框架,旨在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重新引入城市规划的核心领域,为规划工作从理念、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的改进策略,并就框架中的若干核心技术要点展开深入探讨。本书作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交叉领域研究成果,可供城市管理和决策部门、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工作者、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以城市污水排水系统为主线,主要包括:城市污水管网系统概论,污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施工管理,污水管网的运行和维护管理,污水管网的资金筹措和效益分析。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本书对苏北8个地级市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现状记录,包括图像记录、测绘记录等,并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对传统建筑的形制、工艺、技术等重要信息进行探讨,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以大量案例分析城镇街巷、建筑群和建筑单体的营造,对比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建筑特征,汇总为对苏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全面审视,重新思考其价值和地位,唤起学界对此类文化遗产的关注。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修订版)》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当前市政工程建设对设计深度的要求,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市政工程设计分会组织8家设计单位对《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版)进行修编。本次修编主要对给水、排水、城市防洪、城市道路、城市桥梁、城市隧道、燃气、热力及投资估算和概(预)算文件等部分做了修改和补充;同时增加了环境卫生工程、园林和景观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内容。《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修订版)》适用于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
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水资源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的危机。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人们思考采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以解决今天的城市水问题。本书从客观和建设性的角度对城市水问题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以前瞻性的目光分析了城市水管理中的前沿知识和经验,从问题和科学发展规律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城市水系统的当前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的中文版是英文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增加了有关中国城市水系统的内容,以便使读者在了解国际思想动态的同时能够引申到对中国城市水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本书适合从事环境管理、环保科研工作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照明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分为(1)光、颜色与视觉环境;(2)光源与灯具指南;(3)照明的数量与质量;(4)光与城市;(5)城市道路、隧道与桥梁照明;(6)城市步行空间照明;(7)建筑物外观照明;(8)景观性照明;(9)城市光污染与控制:(10)城市照明规划与设计等章节。作者以人的视觉、心理和光的文化艺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系统地解析了城市光环境的诸多方面。本书可以作为城市照明设计的参考和指南。另外,书中配有大量作者精选的图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充分阐释了光与照明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照明设计师、电气工程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照明管理人员以及任何对照明设计感兴趣的读者,同时可作为城市照明设计的培训教材。
《城市生态型绿地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城市生态型绿地的概念、特征进行界定,综述了城市生态型绿地的研究现状,论述了目前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的概念和类型;然后分别对城市自然遗留地、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概念、类型、研究方法和规划设计与营建对策进行系统论述。它综合城市生态型绿地方面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提出了城市自然遗留地、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研究方法和规划设计对策。全书观点新颖、言简意赅、方法翔实、图文并茂。可供广大科学工作者、城市规划师、园林规划设计师和相关院校学生学习参考。
本书以城市污水排水系统为主线,主要包括:城市污水管网系统概论,污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施工管理,污水管网的运行和维护管理,污水管网的资金筹措和效益分析。
虽然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中心议题,但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的设计元素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由于人们对现代高效的高容量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显著地改变着城市肌理和地形及其周边的景观,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本书通过多座城市不同规模的案例探讨了基础设施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含义,强调了基础设施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性,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在古城复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古城生活体验,探索古城活化路径,是当前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本次苏州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联合毕业设计以“古城活化”为题,选择与传统历史街区毗邻的苏州古城25号街坊地块作为设计基地,开展相关研究和设计。同时在联合教学指导中,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探索打破传统的设计教学围城,改变封闭式设计教学,从传统单一学校的“教学相长”模式转换为校际协同育人模式。《古城记忆:苏州古城25号街坊“琴棋书画”精品民宿建筑及城市设计》充分结合古城活化的理念,各校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合理组织连续教学过程与环节,形成“开题调研、中期评图到终期答辩”三个教学环节成果展示。《古城记忆:苏州古城25号街坊“琴棋书画”精品民宿建筑及城市设计》充分展
《山地城市设计适应性理论与方法》建构了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适应性思维的三种典型模式,即从动适应、协动适应和能动适应在山地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在该方法指导下,《山地城市设计适应性理论与方法》进一步通过对山地城市地域性影响因素以及山地城市设计要素的梳理,从与“地形”“环境”“文脉”三个方面相适应出发,将山地城市设计方法归纳为“顺、用、改,防、调、解,保、承、扬”九种具体操作方法,将地域适应性理论应用到山地城市设计中,更具现实意义。
《聚合氯化铝絮凝形态学与凝聚絮凝机理》基于传统Al—Ferron络合反应动力学(Ferron法)与27AlNMR光谱联合应用,以及改进提出的新型电喷雾质谱(ESI—MS)定性定量表征技术,系统探讨碱化度连续变化的典型羟基聚合铝溶液中羟基铝团簇(尤其是Keggin结构和平面Mogel结构Al13)的形态、结构,阐述不同结构铝(六元环结构与Keggin结构)的双水解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界面吸絮凝过程、絮凝动态过程及絮体结构变化、絮凝过程颗粒物间的相互作用能变化等角度深入研究羟基聚合铝的凝聚絮凝作用机理,并以传统混凝剂硫酸铝为对比,综合分析羟基聚合铝的絮凝特点、适用条件及其化学计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