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哲学框架,提供基本原则和概念指导,并包含有关现代艺术、可持续发展和室外空间等内容的章节。 第二部分是设计过程,详述了从*初与客户会面到完成*终设计成果的一系列步骤,包括会见并与客户进行访谈、基地详图的准备、项目开发、基地分析、功能图解、初步设计、形式构成和空间构成等章节。 第三部分是应用,证实设计过程是如何被应用于不同的住宅基地,并包含基于特殊的基地条件的设计实例和方案解读等内容,还有大量篇幅介绍色彩表现的理论和技法。
《说园(典藏版)》这本书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的园林理论力作。本书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方面皆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全书谈景言情,论虚说实,诚如叶圣陶先生的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书中文笔清丽可诵,引人入胜。《说园》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园林理论著作,还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本书以中英两种文字同刊,且中文用毛笔精书影印,并附苏州园林摄影与中国古代造园图三十二幅,相得益彰,既可使读者了解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也可供园林、建筑、旅游事业工作者参考。
本书从云南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滇派园林的多样性,通过简述云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出滇派园林这一概念,分别就云南的自然环境与滇派园林、滇派园林植物多样性,滇派园林景观文化多样性、滇派园林服务功能的多样性、滇派园林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滇派园林艺术的多样性以及滇派园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等内容,对滇派园林进行了多维度介绍,内容丰富实用,借鉴、启发意义较大。也借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即将在昆明召开的契机,对滇派园林进行推广与宣传,可作为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召开的献礼书。
本书通过大量高清图片展示了30余个富有创意的设计案例,其中包括艺术家工作室、高山避难所、海滨小屋、乡村居所等多种类型的小屋。它们都建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居住者可以限度地接近大自然。
《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从中国政治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全局蹬发,选取“条块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探寻“四位一体”条块关系模式形成、发展、运作和转型的内在政治逻辑为切入点,对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动态平衡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组合。 “轴心辐射模式”是《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提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作者认为,职责同构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中国“条块关系”之所以复杂的主要原因。而以“轴心辐射模式”为特征的国家整合方式又是决定职责同构长期存在的主要制度性根源。
《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从中国政治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全局蹬发,选取“条块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探寻“四位一体”条块关系模式形成、发展、运作和转型的内在政治逻辑为切入点,对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动态平衡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组合。 “轴心辐射模式”是《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提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作者认为,职责同构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中国“条块关系”之所以复杂的主要原因。而以“轴心辐射模式”为特征的国家整合方式又是决定职责同构长期存在的主要制度性根源。
在2014年12月出版《乌有园第一辑:绘画与园林》之后,两位编者王欣和金秋野继续借助“乌有园”系列,总结并呈现近年国内学者和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及其当代传承的探讨成果。除了两位编者的理论文章、实践作品之外,王欣、金秋野编的《乌有园第二辑:幻梦与真实》更邀请了董豫赣、李兴钢、鲁安东、宋曙华等其他诸位作者,从“作品”“研究”“视野”等不同角度,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转化关系。《乌有园(第2辑幻梦与真实)》秉承了第一辑的学术严谨风格,在内容上亦涵盖了传统文化、园林、艺术、历史、建筑等范围,因此无论是建筑学专业读者、学者或是社会人文领域研究者、学生,或是任何对中国书画、器物、园林等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体悟到一些“幻梦”或“真实”。
由罗尔夫·托曼编著的《欧洲园林设计--从古典到当代(精)》在时间轴与空间域上涵盖欧洲大陆从古代至当代的园林发展历程。时间轴从公元前15世纪延续至公元20世纪,尤其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园林以及启蒙运动、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风景园林,即大约1500年到1850年欧洲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空间域覆盖欧洲大部分 和地区,尤其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并客观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对西方造园的影响。 全书汇集了670余幅精选的有代表性的插图,包括照片、油画、版画及手绘图稿等,展示不同时期、不同 地区的主流园林形式,并通过专业翔实的文字论述解读其文化来源、历史演进、建造史实、结构特征等,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欧洲园林设计图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风景园林教育依托本校建筑学空间基础平台,以“生态与艺术介入空间”为基本理念,始终关注地域生态与本土文化等问题。自2003年开始景观专门化教学,2008年招收届景观学本科生以来,已走过了十余年的教学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简要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总体办学框架、思路与教学理念;对本科教学中基础教学、低年级教学、高年级教学阶段中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内容、特点、过程、阶段要求分别进行了介绍,并展示了学生作业成果和指导教师评语。书中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每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展示,全面真实地呈现了专业教学体系的理念与成果。
地方市场是重要的建筑类型。它不仅是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平台,还可以作为社区服务,在塑造社区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除此之外,地方市场还是城乡联系的载体。本书中介绍的市场大厅并非购物商场、百货商店或购物中心,而是初级生产者可以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市场,其中几处也可被称为农贸市场。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包括两个不同的组分:物理环境(包括温度、水的可利用性、风速、土壤酸度等)和生物环境(包括其他有机体施加给一个有机体的任何影响,如竞争、捕食、寄生、协作等)。园林事业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栽培花卉草木以及整地、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就在处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实际上,园林工作者就是应用生态学工作者。但是有意识地把生态学理论应用到园林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园林”思想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这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专著,是从事园林绿化工作者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多年来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园林绿化建设途径。《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可供园林绿化业的决策者、工作者和从事园林绿化的科研人员参考。
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进程一直持续至今。以前的相关研究工作较多关注建筑的形式及风格,而本书试图跳出狭隘的“建筑学”专业领域,开拓全新的视角,以近代中国建筑技术及相关制度与观念作为切人口,全面回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通过文献发掘、实物调研和人物访谈获取大量史料,并加以分析与归纳,从而勾勒出近代中国建筑技术体系发展进程的轮廓及其与相关制度、观念演变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理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发展脉络,挖掘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并试图寻找规律性线索,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这将有助于我们判明中国建筑及其相关行业在现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策略,选择可能的发展方向。本书因其信息量大面广,图文并茂,故不仅适合以建筑学为专业背景的建筑师、教师、学生、建筑
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是开辟建筑设计创新道路的主要方向之一。本书作者早在1990年代发表的研究中就指出,用室内外空间配对来服务于每个主要建筑功能,是中国建筑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实践证明, 该特点在工业化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