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拥有现代风格的夯土建筑结构,以及墓葬建筑和外形如墙体一般纤薄的建筑结构。夯土结构拥有傲人的应用历史,但是在世界许多地方已不再应用,经常被认为逊色于现代建筑材料和方法,或仅适用于贫困的乡村地区。然而本书精选的建筑案例向人们展示了夯土可以具备美观度、多功能性以及很强的气候控制优势。精选的案例配以翔实美观的图文介绍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的参考。
《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作者以严格尊重历史的态度,不带任何主观成见地忠实记述了参与纪念碑酝酿、设计、制作的人和事,竭力洁晰地呈现创作这一重要艺术品的过程。作者希望通过《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拓宽我们对纪念碑艺术的认识,拓展对纪念性建筑和雕塑以及城市公共艺术的学科研究,以具体的艺术史案例研究作为基础,展开中外艺术的比较与分析,研究20世纪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为新中国建筑史特别是20世纪中国雕塑史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可靠而详备的个案,进而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经验。
《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计指南》第五版是1999-2000年为组织有关敬老院、有生活服务的退休人士社区、有辅助生活服务的居住设施等领域的设计竞赛时,由参赛者提交的近70个项目的汇编。由建筑师和老年医学专家组成的评委评审了各个项目,从中选出若干命题广泛,有助激发、拓展有关高龄人口居住设施设计的项目。《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计指南》是要致力于通过对建筑师和业主的专业知识教育,对有关规范、条例的探讨,以及与相关工业企业内专业人士交流等活动,改善为高龄人士服务设施的质量。
彼得·埃森曼认为建筑是一种休克治疗的形式。不管他的意思指什么,彼得·埃森曼的创作的确属于当代美国建筑师作品中争议的那部分。埃森曼的建筑连同其所依据的跨流派的复杂理论,活跃而富有争议。他的建筑,不管是实现的还是未实现的,都是人类和无生命的材料占领和控制空间的性的小品。埃森曼以其大胆而不妥协的设计敏感性,将一种理论平台与一个的学院传统相结合,使其名列全美尊敬的建筑师行列。 《图解日志》是一部全新的图解纪实,收录了埃森曼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从他最早的住宅系列到先驱式的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韦克斯纳中心,到目前的纽约斯塔腾岛艺术与科学研究所等委托方案。这本著作不仅是对这位建筑师作品直白的纵览,实际上,它还是对设计过程的引人入胜的探查。随笔与细述沿埃森曼设计生涯的主轴线展开。方案概评则根据
《单层轻钢厂房设计实例》不讲原理、不讲计算、不讲设计的基本条件,通过工程实例的形式,表达一项单层轻钢厂房完整的施工图设计。《单层轻钢厂房设计实例》所选择的实例均是已经建成的具体项目。项目的设计单位均是取得国家认可轻钢设计专业资质的持证单位,又都是钢结构生产企业的组成成员。完成实例的企业都是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的主要会员单位,这些工程设计实例可以被看成现阶段上海乃至我国沿海地区轻钢厂房设计水平的展现。
本书为原版的第二版。本书以数百张图表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分析、介绍了建筑中的自然光照明和电气照明以及在建筑内如何考虑和使用光的方式和方法,纠正了以往有关照明设计的书籍大多数仅仅考虑电气照明的局面。本书内容包含了视觉和知觉;光的特性;天然采光设计;电气照明和设计方法;光与造型;照明计算方法以及使用计算机和实体建模的核心等。在原有章节基础上,第二版添加了新的章节和大量关于新产品和技术的信息。其中包括一个扩展的建筑天然采光的章节和一个新的从建筑角度看待照明技术的章节。还包括新的应用章节,关于照明控制、室外照明和针对数个建筑类型,包括办公室、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照明指导方针。在某些章节突出了背景研究,其重点在于理解光是如何在建筑中发挥作用的。书中的实例研究、图表、例题和指导方针将能使建筑师
本书《新版简明无障碍建筑设计资料集成》的内容原收编于1986年出版发行的《新版简明建筑设计资料集成》系列的第三卷。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这会人口的老龄化,大学中已经开设了有关无障碍设计的课程,在此时出版发行本书似乎有些落后,但近年来,无障碍环境的设计理念、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制度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在现在这个时候编辑一部综合性资料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本书主要着眼于建筑及其外部环境,分三部分阐述如何消除人们在生活行动上所遇的障碍,这3篇内容分别为:第Ⅰ篇,空间篇,对各种设施共通的无障碍设计的环境要素、移动环境、卫生设施、生活空间、设施空间进行综述;第Ⅱ篇,建筑篇,从目前尚缺乏充分资料信息的领域入手,引用调查研究成果进行论
中国由于经济的急速发展,受到全球各行各界的注目。全中国各地持续着建设热潮,城市面貌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在中国建筑界,活跃着一批三、四十岁的年轻建筑家,同时国外建筑界在中国的设计项目也不断增加。《建筑与都市:西扎与葡萄牙建筑师》以介绍世界建筑和建筑家为己任,敏捷地捕捉世界建筑的动态并及时地向全世界广为传播,对世界尤其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近10年里建成的许多桥梁充分重视了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如今,桥梁亦作为文化和建筑景观的重要方面,日益得到大众的关注,就此课题著书立说十分适时。桥梁发展过程中有两条主线尤为明显,:其中一方面表现为创新的大跨结构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交通系统负荷较大的北美,斯堪的纳维亚和太平洋地区;另一方面,欧洲桥梁的美学取向是以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等建筑师的作品为范本,人行天桥再度出现。 本书绪论部分首先由建筑评论家休·皮尔曼对桥梁的发展历史作简要的回顾,举例说明了工程学的发展以及桥梁的基本类型。接下来由马修·韦尔斯以近年来桥梁建造中建筑学和工程学的主要趋向来阐述现在桥梁是如何综合过去特殊的设计类型发展而成的。本书的大部分篇幅用以分析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30座桥梁。每个
《深圳市中心区商业办公建筑设计招标方案集7》汇集了除SOM所作城市设计的两个街坊之外的中心区1996~2002年商业办公项目。社区购物公园在1996年城市设计优选方案中被提出,是一个寓休闲、购物和园林于一体,作为办公区和住宅区之间空间缓冲过渡的特殊商业项目。完整的资料展示了项目从概念提出、任务书、方案国际招标、项目招标乃至建设的一系列过程和演变。其余五个商业办公建筑都是中心区的超高层建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参与的大中华交易广场(原名)设计招标的方案,对建筑空间做了空前的探索和创新。
《寻找桃花源:绿城·杭州桃花源营造笔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从设计者、营造者和居住者的角度对桃花源的营造目标、营造思考及营造过程进行了回顾和解读,深度挖掘了绿城集团对于“居住“和”生活“的文化、工艺和审美的探索和实践历程。
《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一书牢牢地把握住了“空间”这一关键词,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创新探索了“空间结构”与“文化内涵”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艺术体验的角度,借鉴亚里斯多德《诗学》等文学剧作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来重新解读外现当代建筑、城市以及景观作品中的空间意义、结构及其创作规律,选题非常具有开创性,该著作主要的创新点就是用“空间情节”替代了以往“场所精神”的理论观念,强调了人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一种以复杂理性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以“空间情节”来表述建筑创作的基本理念,拓展了对建筑本体理论的认识,也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文化的一种独特诠释,揭示了空间形态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耦合规律,为设计师进行地域性创作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有价值的创新设计途径。
在建国60周年大庆前夕,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建委、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发起组织的、有近千万市民参与、有效选票数达900多万张的“北京当代十大建筑”的评选活动隆重揭晓。人们关心的十大建筑经过两个多月的投票和评选后终于亮相,这其中有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体育场馆,有为广大市民服务的交通和文化设施,只有新保利大厦是由中央企业投资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因此,“新保利大厦”和“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一时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两个关键词。 对于“北京十大建筑”,全国人民都非常熟悉,它始自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集中建成的诸如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时代性和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到1987年和2001年分别评选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这次评选已是第四次。北京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