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论述了生态系统的层级、服务、健康和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规律。本书还反映了生态系统研究的进展,首次较完整地概括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全貌。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在大量工程实践基础上,对结构物由于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作了系统的论述。其中包括许多新的观点、分析和处理方法,特别对近十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作了详细的分析。作者提出的有关伸缩缝计算公式已成功地处理了我国许多重点建设工程的裂缝问题。书中还重点介绍了作者最近提出的有关“后浇带”的经验及许多城市结构裂缝控制实例,并首次发表了作者有关现场结构温度收缩应力的实测研究成果。《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可供土建工程广大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索和膜结构》共有18章,包括“结构体系和基本定义”、“索的构成、材料及性能”、“膜的材料及性能”、“抗拉锚固”等。1、索和膜结构的类型、定义、材料、连接节点、抗拉锚固体系及构造。2、索杆和索梁体系的形状确定理论及稳定设计方法。3、索网形状确定的分析方法。4、膜结构形状确定的分析方法5、膜结构的裁剪理论张莉博士、罗晓群博士、苏庆田博士、丁佩民博士、白洪涛博士参加了《索和膜结构》的部分理论推倒和例题计算;王建博士为《索和膜结构》例题的实施提供了图形编辑和显示工具;丁洁民教授提供了《索和膜结构》的部分工程实力。
《中国窑洞》分为理论篇与实例评析篇两大部分。理论篇从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研讨中国窑洞对未来建筑学发展的启迪与借鉴作用。章阐述窑洞产生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和窑洞民居的分布与类型。第二章论述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传统窑居村落的形态、窑居村落的民俗与文化、窑洞民居的装饰特征,进而讨论了黄土高原窑居标落的更新与发展。 实例评析篇包括三章,配有大量精美的实例、照片和插图。第三章评析具有生态优势的典型窑洞村落。第四章评析各地窑居和窑洞学校。第五章精选出陕、晋、豫各窑洞区中的五组实例,评析具有耕读文明的窑居村落及窑洞庄园。这些明清时代保存的窑洞庄园堪称中国窑洞的经典之作,是 寒窑 的升华。 最后,在附录里评介了中外学者对中国窑洞研究的文献。 《中国窑洞》
四年来,上海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新的审查经验,国家有关部门也对抗震审查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原建设部发布了修订后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06]220号,以下简称《技术要点》)。2007年,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发布了2007年工作会议文件:《关于加强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工作的建议》、《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建议》和《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参考格式及要点》。2009年,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加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技术把关的建议》,对《技术要点》执行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关于进一步明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范围的建议》、《关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本书内容共分为十二讲,从纵横两条线索对工程结构(主要是建筑结构)进行了剖析。纵向贯通工程结构的来龙去脉,从历来建筑和杰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两方面阐述了工程结构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作者从事工程结构工作多年的一些体会。横向贯通工程结构力学和结构基本原理,将力学、五大结构串联起来,使读者可以融会且贯通,温故而知新。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去深入学习并思考如何面对书本上没有的实际问题,提高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引发创新激情。 本书适合工程结构有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年轻工程师参考阅读。
本书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防屈曲耗能支撑减震的方法、技术和工程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防屈曲耗能支撑减震的概念与原理,防屈曲耗能支撑的类型和性能,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力学模型,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的减震特性,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分析软件,防屈曲耗能支撑减震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法与维护管理以及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工程应用情况等。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研究、设计、制造和施工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
该书是本全面论述结构健康监控的概念、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及外研究进展的著作。全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控的概念、研究目的、系统组成、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构健康监控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元件、结构健康监控系统的集成技术、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控的信号处理方法和信息处理方法、常用的结构健康监测原理、结构损伤控制方法及该技术的功能验证与具体应用实例。本书总结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近 2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希望本书能为对结构健康监控技术感兴趣的科研技术人员、高校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压、受拉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扭曲截面受扭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混凝土结构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设计原理。本书是根据我国新颁布的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而编写的,为突出应用,本书有详细的设计步骤以及相当数量的计算例题、思考题和习题。 《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混凝土结构基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筑结构与识图(第3版)(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在2009年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次修订依据2010年和2011年新颁布的结构设计规范和平法制图规则编写。本书知识涵盖面宽,浅显易学,内容实用,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结构抗震和钢结构五部分。内容有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原则、钢筋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基本知识、多层及高层结构、砌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砌体结构构件及混合结构房屋、地基土基本知识与建筑基础、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钢结构、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二级建造师、施工员等岗位培训参考教材。
本书根据压铸模具设计制造人员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从压铸工艺和模具设计两个方面,对压铸模具设计过程中的知识及主要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压铸合金及压铸件设计、压铸机及压铸工艺、压铸模设计基础、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设计、分型面的设计、成型零件与结构零件的设计、侧向抽芯机构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压铸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等。本书注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典型结构图例丰富,可供从事压铸模具设计及制造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学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在结构工程中,性主要源于对荷载,材料性质及结构建造过程的非完全控制性质。采用概率论的方式对这种性质加以智慧的反映,便形成了结构系统分析的基本观念与理论框架。结构可靠度分析,是这一框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结构的一部分或整体不满足某些预定功能要求的概率或可靠度指标反映了结构的相对安全水平。结构可靠度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结构的设计、现任结构的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工程的决策分析等领域。 近三十年,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结构可靠度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其中,特别需要提到迪特莱夫森和麦德森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早期研究中,他们提出一般可靠度指标的概念及结构体系可靠度界的方法等,上世纪90年代后,他们开展基于可靠度的工程决策研究,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同时,他们致力于推动在
《索和膜结构》共有18章,包括“结构体系和基本定义”、“索的构成、材料及性能”、“膜的材料及性能”、“抗拉锚固”等。1、索和膜结构的类型、定义、材料、连接节点、抗拉锚固体系及构造。2、索杆和索梁体系的形状确定理论及稳定设计方法。3、索网形状确定的分析方法。4、膜结构形状确定的分析方法5、膜结构的裁剪理论张莉博士、罗晓群博士、苏庆田博士、丁佩民博士、白洪涛博士参加了《索和膜结构》的部分理论推倒和例题计算;王建博士为《索和膜结构》例题的实施提供了图形编辑和显示工具;丁洁民教授提供了《索和膜结构》的部分工程实力。
《中国窑洞》分为理论篇与实例评析篇两大部分。理论篇从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研讨中国窑洞对未来建筑学发展的启迪与借鉴作用。章阐述窑洞产生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和窑洞民居的分布与类型。第二章论述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传统窑居村落的形态、窑居村落的民俗与文化、窑洞民居的装饰特征,进而讨论了黄土高原窑居标落的更新与发展。 实例评析篇包括三章,配有大量精美的实例、照片和插图。第三章评析具有生态优势的典型窑洞村落。第四章评析各地窑居和窑洞学校。第五章精选出陕、晋、豫各窑洞区中的五组实例,评析具有耕读文明的窑居村落及窑洞庄园。这些明清时代保存的窑洞庄园堪称中国窑洞的经典之作,是 寒窑 的升华。 最后,在附录里评介了中外学者对中国窑洞研究的文献。 《中国窑洞》
《火炮后坐复进运动仿真技术及应用》面向从事火炮反后坐装置设计与诊断的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介绍了火炮后坐复进运动数值仿真与故障诊断。全书由9章构成,分别为火炮后坐复进运动仿真技术概述、后坐复进运动仿真计算模型、传统反后坐装置压力计算模型的改进、基于两相流内弹道的炮膛合力数值计算、制退机内部紊流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区域整体运动的制退机流场数值模拟、复进机内部气体特性的分段多变热力学分析、火炮后坐复进运动协同仿真计算、基于协同仿真和热力学分析的故障诊断研究。 反后坐装置是火炮火力系统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火炮射击的射速与精度,是火炮设计与诊断领域的研究热点。《火炮后坐复进运动仿真技术及应用》反映了当前火炮反后坐装置数值模拟与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前沿。《火炮后坐复进运动仿真技术及应用
本书版于2003年4月出版,2006—2007年作者参与了《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8:90)的修订工作,在新规程即将颁布之际,特此修订再版。本书积作者几十年科研与实践经验,对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特别是形式多样的柱/梁结点设计以及许多新增内容。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述钢管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极限分析,下篇介绍其设计、施工和工程应用。本书内容简明扼要,理论联系实际,且重在应用,可供钢管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使用。同时本书亦可作为,供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钢管混凝土拱桥》(原书名为《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与施工》)于一版1999年出版以来,我国钢管混凝土拱桥无论是在工程应用,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此次第二版在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补充,从原来的八章增加到十二章,内容的更新达80%以上。 本书主要介绍钢管混凝土拱桥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结构体系、构造与设计计算,施工技术,基于全寿命理念的建设与管理养护,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计算理论等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二章。 本书以作者的工程实践与研究为基础,收集了大量的工程实例与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融入了作者长期以来对拱桥设计、科研与教学的体会。全书桥例丰富、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理论性,有些研究成果尚属首次公开发表。 本书可供桥
《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5版)》分四个部分:部分是基本规定,包括总则、材料、一般构造规定。第2部分为基本构件,有梁、板、柱、基础、楼梯、挡墙的基本构造。第3部分是整体结构的构造处理,包括单层厂房、高层建筑、加固改造等。第4部分是预应力、预埋件、构件后锚固连接等做法。其中钢筋的锚固、楼梯抗震构造及房屋抗倒塌措施,系遵循规范精神,按实践经验对规范进行延伸和补充,附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新版着重增加构造做法和图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5版)》可供土建结构设计、施工、监理、技术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土建专业师生使用参考。
《透水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是一部关于透水混凝土的专著,全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各类型透水混凝土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以及试验与检测方法,分析了透水混凝土铺装和环境友好性;书中不仅介绍了多项透水混凝土产品,而且还提出了透水混凝土路面雨水收集系统以及与人工湿地集成的技术途径,为透水混凝土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开辟了新的思路。 《透水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可供透水混凝土的科研、设计、施工技术人员与相关管理人员作为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