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 辨症论治 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学习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本次出版,对书中 辨证 、 某证 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针灸穴位全真图解(第二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郭长青及其团队编绘。采用*腧穴定位标准,把针灸歌诀与穴位定位结合起来,帮助记忆。全书采用真人拍摄照片与解剖图结合的方式标示穴位,定位更加直观,重点穴位配有断面解剖图,可进一步加深对穴位的认识。本书*版深受读者欢迎,畅销10 万余册。本次修订更使穴位图片与文字介绍在视觉上完美结合,也改正了*版的少量错误。希望本书能使初学穴位者更快更准地掌握穴位定位,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学习针灸学及经络穴位相关知识。
《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撰,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代医家称其 为后世医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著成后,由于当时纸张还未发明,被传抄于竹简之上,不久便已散乱。西晋王叔和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得原书得以保存。至北宋年间,《伤寒杂病论》在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整理和校勘,史称为宋本《伤寒论》,后世通行本多据此版本为底本。光绪二十年( 1894 年),仲景第十六代孙张绍祖将家藏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与桂林左盛德,其内容较宋本多出三分之一,并称王叔和 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 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 。此版本经罗哲初手抄,传与其子罗继寿,继寿将手稿于 1956 年献给广西人民政府, 1960 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称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1934 年至 1935 年,医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 枢轴运动 (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 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 本次整理,增加 黄元御轶事数则 及 方剂索引 ,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 四圣典籍 ,须读此书。
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8%的男性患有此病,但女性患此病的较少,仅为4 。这种眼病对男性的影响远大于对女性的影响。色盲的人不能从事交通运输、美术、化学、医药、印染等工作,因为这些工作要求对颜色准确辨别。色盲简单快捷、低成本的方法是使用色盲检查图。色盲检查图根据不同的色盲情况设计特别的图案,正常人可以通过颜色的差别而识别出图案中包含的图形,色盲的人则没办法分辨特定的颜色而无法识别图案中的图形。本书提供特别设计的图形,由色盲的人没法识别的颜色组成图形,正常人可以正确识别,色盲的人则会发生识别错误。
准对数视力表挂图1张,按国家标准GB1153 2011制作的标准视力检测符号及相应数值。护眼守则一份,简明介绍一些科学、有效保护视力和防控近视的方法,供家长和青少年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 刺热论 、 本病论 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入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 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伤寒论》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以及霍乱及病后劳复等内容。它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
◆连续三年 被评为医学院校学生*喜爱的工具书! ◆比第1版新增 临床上运用到的耳穴、头穴线和足穴 ◆获2008、2009年度 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 奖
《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之一。全书共25篇,介绍了40余种疾病,计260多首方剂。第1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本书总论;第2~17篇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第18篇论外科疾病的防治;第19篇是疝气、蛔虫等病的论治;第20~22篇论妇人妊娠、产后和杂病;还有杂疗和食物禁忌等3篇。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设有介绍《金匮要略》沿革、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以及学习方法的 导读 。
《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专著中的一部名著,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撰。刘文龙编著的《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由七言脉诀和四言举要两部分组成。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等。全书以韵语文体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是初学中医脉学的入门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5版。本次修订在4版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进行注释、语译,以期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是现代研究脉学不
《汤头歌诀》,清代汪昂撰,成书 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汪 昂(1615-1695),字讱庵,安徽休宁 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汤头歌诀》选 录300余首常用方剂,编为202首方歌, 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 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 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 收涩、杀虫、痈疡、经产20类,后附便 用杂方。
本书分为三章:章为针灸要旨,介绍了针灸六要、选穴准则、配穴纲要、针刺手技、灸法要诀和针具妙用,对针灸所能应用到的基本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二章为针灸秘验,介绍了病位分部、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针灸疗法,对60余种常见病症的针灸、取穴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附有病例。第三章为针灸绝招,介绍了穴位妙用、独特疗法和疾病快速疗法,对某些穴位的非常规应用以及某种疾病的快速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于书中介绍了很多特效绝招和方法,如首尾循经取穴、两端循经取穴、远端循经取穴等,涉及到了很多不常用穴位。为了读者使用的方便,对每种疾病都配有穴位图示。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图示仅标出了穴位在体表上的位置,至于取穴的深度和行针角度,还需参照书中介绍的内容。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本书以清代徐忠可著《金匮要略论注》为底本,参照清代李彣著《金匮要略广注》、沈继泽主编的《文白对照中医古典名著精品丛书 金匮要略》以及张家礼主编的《金匮要略》,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整理,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内容简介外科病,第十九篇为数种疾病合论,第二十至第二十二篇为妇产科疾病,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全书共二十五篇。前22篇共载40多种疾病、200多首方剂。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 《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世影 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 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 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为中经, 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 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 为蓝本,以梁朝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 别录》、柳长华及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 等为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 于随手翻阅、查找。明显错字,径直修改,不 再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