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部系统介绍语义技术在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应用的书籍,包括语义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部面向生物医学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研究生的语义技术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语义技术及其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上的应用,包括语义技术的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医学与生命科学语义数据应用,医学语义检索技术,生命科学语义技术,中医语义技术,以及医学信息系统中的语义技术等,并展望了生物医学语义技术的应用前景。
《脆弱的物种》是刘易斯·托马斯的最后一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收录了他创作于1984—1992年的演讲稿和未发表的文章,是他作为一代医者的毕生思索。 部分回顾自己的从医生涯,反思医学的教育和发展,呼吁人们正视医学中的无知,重视基础研究,这也是他一生的两个关切。 第二部分涉及更普遍的问题——疾病、药物滥用与老龄化,主张现代社会的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善卫生条件,扩大基本医疗服务供给。 第三部分从专业以外的视角谈自然、心智与未来。 第四部分可以被称为托马斯的告别寄语,由一个大胆的设想作为主线:地球有思想吗? 通过对“合作”、“沟通”和“联系”三个主题的讨论,托马斯得出了颇为幽默的结论:生命在于合作,万物皆有联系,未来亦当如此;如果地球真的有思想,其注意力很可能会投射到多样性远超人类的甲虫
人类时常忘记自己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又时常想要亲近更加自然的环境,被其他缤纷的生命所深深吸引。 威尔逊认为,我们对生命的天然亲近感是人性的本质,正是这种亲近生命的倾向,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编织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威尔逊从切身经历出发,记录了他对自然的核心探索。从游荡在亚拉巴马州的森林,到深入苏里南和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从儿时对巨蛇的幻想到确立研究蚂蚁和其他社会性昆虫,这些奇妙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极大丰富了他对自然的领悟,也激发了人们对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自然世界的惊奇和热爱。 这本富有诗意、发人深省的关于“亲近生命”的著作,不仅是一位野外生物学家对自然的深切回应,也是对保护伦理的雄辩陈述。威尔逊指出,我们对其他有机体的理解越深刻,就越重视它们的价值。人类与其他生命的特殊关系,让
这本科学家撰写的散文杰作,收集了古尔德在《自然史》杂志上发表的科学随想。作者在哈佛大学教生物学,是科学内行,又有历史家的眼光。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达尔文在确立了进化论之后,为什么迟了20年才发表?古尔德说,这是因为他清楚进化论的含义比一般人所意识到的更为离经叛道。然而自达尔文以来,进化论已经发展了快二百年,可许多人仍然对进化论一无所知。大家不知道进化这个概念在开始就是误用的。达尔文自己并不用这个概念,他只是在《物种起源》的最后一段才用到这个词,而且是作为权宜性对比才这样用的,他自己的用法是“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自然选择本身就是对环境的适应,并没有从低到高的方向性,并不代表进步。从“经过改变的继承”到进化,人们保留了人类的中心地位,保留了世界观(进化论最初是为了
生物医用材料是当前材料科学中的一个亮点,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制成的各种装置和器械,可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本书汇集了数十位专家教授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知识,以实用为准则,以临床为重点,历时3年编写而成。本书内容分为3个层次。篇,即基础知识,根据材料性质的分类介绍各类生物材料。第二篇,即技术篇,介绍材料学表征、生产工艺验证、生物学评价以及欲做生物材料必须了解的法规。第三篇,即临床篇,分别从外科、骨科等近10个科室的角度来阐述应用生物材料的临床实践。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医药科研工作者、生物材料企业的生产与科研人员以及工程技术和医学院校的学生及研究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