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历史进程篇和常见操作质控指引篇,历史进程篇以六章10节,常见操作质控指引以十四章45节阐述,涵盖了消毒供应历史发展进程及常见操作质控指引。本书借鉴了消毒供应专业的新理论、新方法,该书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构建该书的写作方法,使得读者可以及时查阅到问题,及时找到参考答案。 二是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阐述了消毒灭菌的历史发展进程,做到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综合创新,给人以回顾启迪,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谋求精细化的消毒供应专业发展。 三是采用了大量的图谱,使读者一目了然的了解知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四是将操作演示以二维码方式呈现,使读者扫描后可以观看视频,是一本 会说话 的专业指导丛书。
2009年4月, 猪流感 风暴由墨西哥刮起,仅一个月的时间,名字变为 甲型H1N1流感 ,并迅速蔓延到全球。WHO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曾警告说: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病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 SARS来势汹汹,随后无影无踪了;人禽流感面目极其狰狞,但并未形成大的气候。这次的甲型H1N1流感,会形成WH0所称的 传染病危机 吗? 如本书中数据,截至2009年5月25日,全球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确诊病例12515例,死亡91人,疫情已涉及46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数字背后,实际的感染人数是多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是一个大得多的数字。要控制一个传染病,了解其来源、掌握其规律至关重要。那么,本次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的原因是什么?与其他类型流感有何关联?在我们既往的流感控制工作中有什么
伤寒、副伤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程长,疾病负担较重。我国伤寒、副伤寒的发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1990年以后,部分省份发病例数仍居高不下,暴发疫情时有发生。近5年,一些地区副伤寒流行加重,病原流行谱发生变化,出现耐药菌株,流行因素尚不完全明确,从而又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难度。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伤寒、副伤寒防制工作的技术指导,提高防制水平,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对1990年出版的《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版)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后的手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手册内容确保与国家、卫生部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期颁布的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技术文件等相一致;第二,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加了预防控制措施篇章的编写;第
禽流感是禽类的常见病,但近年来,世界上不断发生禽流感病毒侵犯人类的事件。每次禽流感流行,不仅对禽类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对人民的健康乃至生命也形成巨大威协。除禽流感外,人类历史上,流感造成的损失更大,20世纪流感世界大流行就曾导致2000多万人死亡,此后流感不定期流行,每次都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普及流感与人禽流感的防治知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组织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流感 禽流感 人禽流感》以卫生部新颁布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试行)》以及禽流感消毒、隔离、防护、控制、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编写。文字简结,内容深入浅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读者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得到大的信息量。
什么是手足口病,它是不是新的传染病?什么是手足口病的十五字预防方针?你教会了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吗?为何学校(幼儿园)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本书将为您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手足口病的预防和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请关爱您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戊型肝炎是本世纪80年末发现的新的病毒性肝炎之一,全球流行,广泛见于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地区。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据统计,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发病率为3·4%~20.5%,平均为8.6%,对人民健康与劳动生产力的危害甚大。 近年来,国内在戊型肝炎的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进展,对两株戊型肝炎病毒(HEV)的全基因序列,以及从不同地区分离的10余株HEV的部分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发现其与墨西哥株HEV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9%左右,与缅甸株属同一亚型,此外,还发现了HEV的变异株,用常规方法无法检测到,变异株的发现对研制戊肝诊断试剂和疫苗均有重要意义。现已证明,国产猕猴可实验感染HEV,并已连续传3代,提示它可作为戊肝的动物模型,为研究戊肝的传播机制、发病机理、药物治疗、疫苗效果考核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寄生虫病是威胁广大人众,尤其是广大乡村人群健康的一大类疾病。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寄生虫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疗及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血防成就,我国血吸虫病12个流行省、市、自治区已有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5个省、市、自治区消灭了血吸虫病;400个流行县(市)中有227个县(市)达到传播阻断标准,55个县(市)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治愈病人1000多万。疫区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呈现了田增产,人增寿,人寿年丰的大好景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寄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祝愿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国家医药卫生体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根本途径。制订统一ˉ规范的培训标准,对培训时限ˉ培训内容和方法等做出必要的规定,是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落到使出的前提和保证。
传染病及性传播疾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其发病率高,可广泛迅速流行,给社会和人类造成严重的医学和心理的伤害与威胁,特别是发生非典型肺炎(SARS)以来,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了这一点,传染病现仍是危害人类健康三大疾病之一,它给国家和人们造成巨大损失和伤害是无法估计的。因此了解、认识、重视传染病及其防治,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 《常见新发传染病及性传播疾病防治》一书是“健康生活丛书”的其中之一本,是由湖南省有关政府部门组织湘雅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有丰富经验的临床线专家教授编写而成,是健康教育、三下乡的科普读物。该书主要是以常见而严重的新发传染病和性传播疾病(性病)的防治两大部分撰写,共20章,包括军团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朊毒体、莱姆病、0139霍乱
防治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例264 302例,其中病人77 753例、报告死亡34 864例。2008年1-9月,共报告发现艾滋感染者和病人44 839例,报告死亡6 897例。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在全球范围内,约有3 300万人感染艾滋病。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二是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三是艾滋病疫情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四是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很大,艾滋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据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 000万人。 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在中国,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项目覆盖面还比较低。有效的预防需要开展
《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与策略发展史要(1984~2009)》史要的撰写原则,一是以史实为依据,注重收集说明事实出处的文件与资料,作为该事实列入本书史要的依据;二是以事实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日、月时间不明确的事实放在月底、年底表述,也有用记事本末体为体例的表述,将事件涉及的史实集中记述,以事件始发时间排入本书史要;三是尽量依照“择大事,摘其要”的要求,选择列入本书史要的事实。为了能够更清晰地记述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与策略发展的历史,在本书史要收集的史料基础上,又梳理综合成为一篇概述,作为艾滋病防治政策与策略历史经验调研报告。该报告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本书史要映照出的中国艾滋病流行经历的3个时期;中国艾滋病政策与策略发展的3个阶段;以及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策略,监测与检测策略,有关危险行为预防干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