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人为什么会得病”引出“病毒是什么”“病毒喜欢什么样的人体环境”等话题,进而告知爸爸妈妈们如果营养缺乏会导致孩子哪些身体防线坍塌,应怎样通过日常营养饮食来调节孩子们的免疫力。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各种提高免疫力的运动方法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防护,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刁连东、翟如芳主编的《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采用问答形式对近2000条预防接种中安全知识方面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两大部分。基础篇包括传染和免疫、疫苗和冷链、免疫程序与接种实施、特殊健康状况下的预防接种和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5个部分;应用篇介绍了24种疫苗的疾病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免疫预防等相关内容。 本书供预防免疫工作者及相关人员使用。
医生和生物学家们都深知,传染病是一个移动的标靶,因为每年都会有新的传染病出现,或者旧的传染病进化出新的形式,而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动荡则改变着疾病的传播路径。本书通过聚焦疾病进化和生态动力学方法,提供了思考传染性疾病的一般性概念框架,即生态学和进化是回答任何有关特定传染病问题的关键,比如:疾病从哪里来?它在人际间如何传播?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 易感?什么样的生化、生态和进化策略能够被用来对抗疾病?在群体层面阻断传播,还是在个体层面阻断感染 为有效?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作者以一种清晰的方式介绍了传染病的主要理念、感染的一般性原则和疾病暴发的管理,以及现已成为众多传染病研究核心的进化和生态学方法。
1990年第43届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WHA43.24)并且批准了1989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ICD第十次国际修订会议对在10年修订周期内对其进行更新的建议。该建议在1996年于日本东京举行的WHO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年度会议上被投入运作,随后建立了指导进行更新的一个正式机制。按照这样的更新机制,每年进行较小的更新,如果需要的话,每三年进行较大的更新。有关进行更新的更多信息以及更新内容的累积列表请见:://.who.int/classifications/。今后的更新也将在该网址列出。ICD-10第二版包含了版第三卷中作为补遗对卷的勘误表以及在。1998至2003年间生效的更新内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问答》以有效防治疫情扩散为中心,通过问答的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专业而生动地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问题疑惑,从疾病基础知识、个人预防知识、公共预防知识、场所控制
本书以实用性为特色,涵盖了消毒隔离、人员防护、不同部门的医院感染防控、医疗废物管理、医院感染监测、应急预案等内容,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希望本书对提升各级感染控制专
本报告首先概述了整个非洲地区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情况,描述了非洲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染病防治体系的特点及现存问题,并对当前非洲地区存在的9种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了解非洲不同地区的传染病防治情况,本报告将非洲地区分为北部非洲、西部非洲、中部非洲、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五个不同区域,并选取了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坦桑尼亚、南非五个具有代表性的 作为案例,分别就各个 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历史与概况、传染病防治的现状与特点、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中国与其进行医疗卫生合作的建议。中非医疗卫生合作是非洲传染病防治的重要一环。本报告同时对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的历史、内容、特点以及成绩进行了分析,并提到了中非传统医药合作以及传染病项目
腹针是在近二十年 外广泛传播的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 外对腹针的关注有所不同:有的关注于腹针的疗效,有的 关注于腹针发现的先天经络给未来医学带来的:腹部是人类第二大脑的历史久远的影响与价值。 腹针溯源以纪实与口述史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五十多年来,腹针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用中医理论构建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型的来龙去脉。腹针体现的“对话古今,沟通中外”新的医学方式。西方医学界认为将会带来医学的革命。书中披露了许多医学界鲜为人知的人体生命规律。 本书以纪实故事的方式讲述如何解构中医经络的形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揭开千古经络之迷。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科普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哲理性与真实性。使大家通过了解腹针疗法的来龙去脉,认识中国文化与中医思维方式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结合 新中国疾控中心关于青少年传染病的监测数据,通过专家咨询与研究团队的多次讨论,本读本选取十五大类传染病作为中小学生传染病预防类知识科普目标。主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传染病基本概念,正文主要介绍各大类传染病预防知识。每一类传染病分为四个部分进行介绍, 部分通过引入关于某传染病的小故事、历史事件和历史影响等来增加阅读的兴趣性;第二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述该传染病的起因、分类、临床表现、评定标准、危害等;第三部分阐述该传染病病的三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第四部分详细阐述如何对该传染病进行三级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