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在版和第2版的基础上,根据儿科临床用药的新进展进行了修订。本书共23章,章为总论,介绍了儿童的生理、药动学及药效学特点;第2~23章为各论,介绍了种类药品的名称、药理作用、用法及用量、注意事项、制剂规格等,同时每个药品还介绍了成年人剂量,以便对照参考。本书适合各级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编者力求符合我国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需要,使本手册真正成为乡村医生的工具书、参考书,从而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的业务行为,全书分上、中、下篇,即常见疾病、常见医学检查和常见护理技术。着重介绍了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要点和警示,适当介绍了医学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符合乡村医生培训考试大纲的要求。本书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覆盖面广,可供乡村医生、全科医生、实习医师参考。
《俞长荣临床经验集》是名中医俞长荣先生撰写的中医学术经验专著,收录了其从医五十余年的医学术论著、学术经验与中医内科临证医案。《俞长荣临床经验集》共分为五章:学术探讨;临床研究;诊余随笔;医案掇拾;附篇学术探讨:中医理论、中药、方剂等方面的探讨。临床研究:临床经验诊余随笔:临床经验的随笔文医案掇拾:临证医案与案语副篇:俞长荣先生自传文及继承人总结俞长荣先生经验的文章《俞长荣临床经验集》从五大方面,不同角度记载了中医名家俞长荣先生的学术思想精华。
本书是继《医道求真》系列之后的又一中医原创力作。著者从医二十余年,博采众长,独辟蹊径。为求医术进一步精进,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陶广正教授。本书记录了著者跟师三年师徒二人治疗脑瘤、鼻咽癌、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宫颈癌、膀胱癌、白血病、淋巴癌等多种癌症的真实病案。著者按理法体会、临证实战、用药心得顺序条分析缕,还特别针对每一病种、每一病患细致讲解病机参悟、选方揣度、药量增减的得失体会。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患者常合并多个系统疾病;同时,恶性肿瘤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人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现代医学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传统各专科“单兵作战”的模式往往存在诊疗不全面的情况,已很难对患者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估。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是指多学科工作团队通过临床讨论会,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和技术规范为依据,有计划地为患者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连续性的诊疗方案。对患者来说,MDT是提升就医体验感、获得感的创新服务模式;对医院来说,MDT是有效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抓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是国内最早开展MDT工作的医疗机构之一,早在1993年,医院肝胆胰疾病诊治团队就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多学科协作诊治查房。近3
本书系作者根据其曾祖父贺季衡先生生前未能出版的《指禅室医案》原稿整理。贺老先生系孟河名医马培之先生之高足,又了丹阳贺派,辨证用药,独树一帜,闻名遐迩。适逢抗战爆发,书稿未能付印。经过辗转周折,封存了84年的书稿终于面世。全书选取了贺老先生毕生临床的精华病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宝贵的是病案中保持了连续完整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转归,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罗兴民主编的《陈学忠临床医案/健康成都中医药文化系列》旨在归纳总结四川省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陈学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既介绍了陈学忠老师在师承教育期间临床疗效较好的医案,又展示了学术继承人在临床实践中疗效较为突出的医案。全书分学术思想篇、诊疗经验篇、思维拓展篇、用药特色篇四部分,附录跟师心得。
周福贻,1935年,批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由王培民、夏建龙主编的《周福贻伤科医案医论集》共分三篇,收录周福贻论述的“医论篇”,整理诊疗病案编为“医案篇”,摘录常用之方药是为“方药篇”,“科研篇”为骨伤临床科学研究的总结,而“附录篇”则是门人所撰老师之生平、学术思想及学习体会。
本书是刘彤华院士和刘复生教授主编,汇集十位领域病理学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参考外大量资料,编写一部疑难病理鉴别诊断大型参考书。 本书的编写方式不同于一般参考书,以外科病理疑难病例及鉴别诊断为主线,按系统分为26章,但又不局限于系统,而是将不同组织发生的,但形态相似的病变放在一起运用外成熟的技术方法,从纵横两个方向全面的加以比较,同时也包括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本书材料全,病例多,编写体例科学合理,符合医生的诊断思路,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经典著作,对于提高各级各科医生,是病理医生的诊断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十二篇,第一篇分述了内科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代谢系统的临床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二篇则以中医各证为章,进行辨证施治,并将外科杂证、皮肤科、妇科、男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各立篇章,简明地阐述了病因病机、主证、治疗原则及代表方药,并设有临症备选药物、参考方剂及验方、偏方,以及介绍了个别典型病例。为达到给初学者或西学中医师以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设第十篇,用脏腑分型,介绍治则与用药,第十一篇论述气、血、津液、痰饮病变的证型与治疗。为方便掌握中药的主要用途,因此在第十二篇中将药物以主要功效分类。本书阐述简练,浅显易懂,适用于临床医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