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17章,系统阐述了心脏以及大血管疾病的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特征,力求系统、完整地叙述心血管疾病病理解剖及分型、病理生理和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 本书的第1版出书至今已经10余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影像检验技术的发展,超声心动图这一学科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因此本书基于国内外超声心动学的新知识、新进展,对本书进行了改版更新,更加切合当前临床医技人员和心血管科医师的需求。
本书共 20 章内容,以个案为主要讲解形式,主要目的是指导心脏病学家和放射学家在利用核医学图像评估心血管疾病时的一些实用的技巧。书中配有大量高清图片,清晰地阐述了 PET 和 PET/CT 、 SPECT 和门控 SPECT 、心肌灌注成像及核素心室造影等热点问题,并对核医学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巨大潜力进行了论述。
心电图运动试验是心电图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其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起,运动试验就开始受到重视;在40—50年代期问,学者们对二阶梯运动试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50年代中期以后,二阶梯运动试验逐渐被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所取代。随着国际上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心电图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方面,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1957年黄宛教授首先开展了二阶梯运动试验,该方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我国上海可自行生产平板运动仪,我院才开始相对较多地应用平板运动试验。由于当时心电图记录为单导联、平板运动仪为手动操作、与心电图记录不同步等原因,每日接受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患者很有限。而自1984年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平板运动仪后,我院心电图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逐年增加。目前
本书侧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照顾历史发展,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综述。以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为主线,首先介绍每个通道的基本活动特点,这是叙述已有的结论。然后重点介绍近年来的重要发现和进展,以及由此而导出的新概念,从而提示当前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由于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使通道病的发现与研究成为可能;而通道病的发现,进一步提示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对通道结构中以往忽略部分的深入研究;这也正是本书所关注之处。 因此,本书不在于专门介绍通道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而是介绍它们的发病原理:分子结构的改变,离子流的变化,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邓铁涛论治冠心病》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从医几十年来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案例分享。全书论述了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痰瘀相关理论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同时结合现代医学诊治冠心病的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冠心病进行了深入讨论。《邓铁涛论治冠心病》从理论到实践,从文献研究到临床案例,从古至今、从中到西、由浅入深的写作特点别具一格。《邓铁涛论治冠心病》临证思维新颖,理论创新,对临床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适合中医内科临床医师尤其是心血管科医师学习参考,也对科研、教学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血管解剖学图谱:血管造影方法》版本的校订、扩展和更新,旨在为那些涉及血管疾病解剖、诊断和治疗的人士提供一本快捷、实用的血管解剖学参考书。《血管解剖学图谱:血管造影方法》针对的人群包括血管和介入放射学家,外科医生,学家,医学生,以及住院医生和从事影像诊断、内外科的医务工作人员。 介入放射学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深入应用到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疾病的治疗,因此,不仅放射科医师,许多临床科医师也越来越多地涉足这一领域 《血管解剖学图谱:血管造影方法》版出版10年来,受到了介入放射科医师和有关临床医师的广泛欢迎 本次再版,收集了近10年来出现的新的成像技术,如多普勒超声、CTA、MRA,特别是新增了大量CTA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许多血管的解剖细节、空间分布和常见的血管变异:回答了介入科医师、内外科临床医师在
《血管解剖学图谱:血管造影方法》版本的校订、扩展和更新,旨在为那些涉及血管疾病解剖、诊断和治疗的人士提供一本快捷、实用的血管解剖学参考书。《血管解剖学图谱:血管造影方法》针对的人群包括血管和介入放射学家,外科医生,学家,医学生,以及住院医生和从事影像诊断、内外科的医务工作人员。 介入放射学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深入应用到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疾病的治疗,因此,不仅放射科医师,许多临床科医师也越来越多地涉足这一领域 《血管解剖学图谱:血管造影方法》版出版10年来,受到了介入放射科医师和有关临床医师的广泛欢迎 本次再版,收集了近10年来出现的新的成像技术,如多普勒超声、CTA、MRA,特别是新增了大量CTA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许多血管的解剖细节、空间分布和常见的血管变异:回答了介入科医师、内外科临床医师在
熟识动态心电图基本图形是包括心电图专业、心血管专科以及拥有心电监护的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本书共分为四章,除了对动态心电图正常、异常图形进行案例讲解分析外,还对它的发展史、概况进行了介绍,并附近年相关心电图专家建议、指南,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本书是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动态监测血压的专业书籍。高血压诊断最常用的标准方法是诊室血压测量。这种检测方法简便实用,但却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缺点,目前仅作为院内门诊和病房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评估的常规方法。鉴于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是有变异的,一次血压测量不能反映24小时血压的变化,不能鉴别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因而提出24小时血压监测的概念。本书可供临床医师,患者及患者家属阅读使用。
本书作者分10章系统介绍了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标准护理管理、术中常见急性并发症标准护理管理、术后介入并发症标准救治管理、常用急救技能标准化培训、心血管介入术管理表格的使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危险评分、数字化导管室标准化管理、胸痛中心标准化管理、远程心电监测标准化管理、临床常见危急值的管理等方面知识。
本书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人脑血管解剖及其临床意义。全书共分九章,即脑解剖纲要、脑血管微视解剖、脑动脉系、脑静脉系、脑各部血液供应、脑血管的局部解剖、脑血管影像解剖、脑动脉的侧支循环和脑血管胚胎发生。各章均配有精选插图。 本书是一本资料系统、丰富的专著,对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供医学基础和临床有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专科医师和研究人员阅读。
Gary V.Heller、Robert C.Hendel编著的《核学临床应用(第2版)(精)》简明、系统地介绍了核学的诊疗程序、检查的原理方法以及检查结果的判断解读,涵盖了核学的技术方法。 《核学临床应用(第2版)(精)》插图精美,为需要了解掌握该学科技术的临床医师及心内科和放射科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是从事核学的医师考取相应证书复习所的参考书。
本书以表征动脉弹性的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测量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典型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心率、脉搏波传播速度、大动脉顺应性指数、小动脉顺应性指数、动脉硬化指数和踝臂指数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方法,并突出了临床应用效果和每个参数的临床诊断特点。为紧跟国际发展趋势,还详细介绍了脑血流测量原理、动脉力学计算数值方法和全身血管的整体模拟方法等新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对致力于数字化医疗仪器开发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人员、信号测量和处理专业的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心脑血管内科医务人员及从事医疗设备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帮助和参考作用。
本书由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CEP)编著到目前已是第5版,它是基于循证医学和部分临床指南而确定的标准或规范,在美国当属本领域的教材。概述内容包括了几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急症的识别与现场救助的知识与技能。内容与知识不断更新,与相关的医学指南保持一致性。既适用于专业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规范化提高,也适用于非专业人员现场救助知识与技能的普及。
本书主要阐述了心力衰竭的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和名老中医经验与医案。分别介绍了自先秦两汉时期至历代对心力衰竭文献记载、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辨证治疗研究、17位名老中医经验与30位名家医案,以及心力衰竭的单味药、古方和中西医结合其他疗法。全书紧密结合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与临床实践,集经典理论与实际操作于一体。适用于心力衰竭中医理论研究和各级临床专科医师阅读。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人类致死疾病的前三位之一。脑内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的疾病,占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的40%左右,急性期病死率达30%~40%,存活下来者大多数留有轻重不同的残疾。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外关于脑内出血临床诊治指南的发表,使人们对脑内出血的诊断及临床转归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将临床实用的解剖基础与病理生理学及现代影像学进展相结合,以临床经验结合外临床诊治指南,尽量使本书达到科学、先进、实用的目的。当然,尽管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但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本书存在着不少缺点及错误,恳请广大读者及同道、专家的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