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心血管介入护理培训教材,在介入护理圈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第2版除延续上一版的特色,通过心导管室规范建设、导管室护理管理、无菌质控流程、导管室技能操作、介入围术期并发症监护及急救等不同章节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工作展开细致梳理之外,还新增导管室文书管理、急诊心肌梗死治疗进展与护理、心房颤动介入治疗进展与护理、心脏起搏治疗进展与护理、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新进展、神经血管介入治疗进展与护理、数字化导管室信息及数据管理等近年来应用于心血管介入诊疗中的护理技能相关章节。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如何更好地根据个体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使患者获益*,预后*好,是目前脑卒中相关领域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困惑之一。本书主要介绍了针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何选择*的治疗策略,以及何种情况下需要采用联合治疗方案。 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放射学诊断,重点介绍了烟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机械取栓治疗颅内血栓的组织学特征。②药物治疗,例如静脉溶栓治疗。③介入治疗,包括抽吸取栓术和支架取栓术,以及支架取栓无效的难治性血管闭塞的病因和处理措施。④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取栓、旁路手术和恶性大脑半球梗死的去骨瓣减压术。⑤卒中事件发生后患者的一般管理,重症监护,以及心脏评估与治疗。⑥儿童急性缺血性脑
本书汇集了2023年全国左心耳封堵术病例比赛中的获奖病例,在简要介绍病史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展现了从术前检查、诊断和评估、治疗方案制订、封堵策略分析、手术过程至术后随访的完整过程,并通过专家点评从更高的视角分析不同病例中手术的难点和要点,以帮助广大读者研究病例背后的优化策略。 本书图文并重、语言简练且配有丰富的影像学视频,以22个精彩病例重点展示了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步骤和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技巧、难点,可供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医师学习和参考。
《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术》于2013年出版,是国内*部关于经导管瓣膜治疗(TVT)的专著。近年来TVT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门领域,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本次修订,系统总结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TVT领域所取得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国际*、*的介入治疗理念、技术和器械。本书共分8章,在全面介绍各种瓣膜疾病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诊断及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重点详述了各种TVT介入技术,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修复术、心脏瓣周漏封堵术、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置换术,以及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等的适应证、患者筛选、手术器械、技术原理、操作要点、并发症处理及研究进展等,同时规范诊疗标准及操作方法。此外,还介绍了心脏超声在TVT中的应用及TVT相
由美国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 Fred F. Ferri 教授主编的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21 一书详细描述了 988 种医学障碍和疾病,涉及呼吸、感染、心血管、消化、肾病、免疫与风湿、血液、肿瘤、内分泌与代谢、妇产科、骨科、神经、精神、急诊等 10 余个学科,涵盖的医学主题总数超过了1200 个,包括数以千计的插图、流程图、表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由于其为广而博的医学专著,且受限于篇幅,故书中对一些疾病知识点以高度总结的形式展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自我拓展的空间,并且在每一章后都有推荐阅读以飨读者。 Ferri s Clinical Advisor 2021 一书详细描述了 988 种医学障碍和疾病, 涉及呼吸、感染、心血管、消化、肾病、风湿、血液、肿瘤、内分泌、妇产科、骨科、神经、精神、急诊等十余个学科,涵 盖的医学主题总数超过了 1200 个,包括数以百
本书由国际冠状动脉影像学与生理学评价专家Myeong-Ki Hong主编,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陈晖教授和姚道阔教授主译,详述了冠状动脉影像与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本书共分为3篇31章,在简要介绍冠状动脉解剖与循环的基础上,着重就临床上*常用的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价做了详细介绍。*篇为血管内超声,主要介绍了血管内超声的原理、影像识别、对冠状动脉定性与定量评价、指导PCI的临床证据、PCI前对病变和支架置入后及PCI远期并发症的评估、对可降解支架的评价、近红外光谱等。第二篇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介绍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成像原理、影像采集技术、对冠状动脉定性与定量评价、指导PCI的临床证据、PCI前对病变和支架置入后及PCI远期结果的评估,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
本书以心脏标志物 高敏肌钙蛋白 (high sensitivity troponin,hs-cTn)为核心,阐述了其基础生物学知识(hs-cTn 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正常生理条件下的表达和释放机制)、目前心脏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不同方法对 hs-cTn 的检测原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以及 hs-cTn 临床应用领域[如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其他心血管疾病(心肌炎)和非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不同疾病的应用时机、对应的 hs-cTn 检测结果解读、各类疾病心肌损伤病理生理介绍、hs-cTn 与该类疾病预后评估的关联,同时还介绍了 hs-cTn领域的新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且深入理解hs-cTn,从而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相信本书对医学专业人士、研究者及医学生均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的冠心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出现拐点,总体呈下降态势,而我国则呈上升态势,尤其从2005年开始呈快速上升趋势。冠心病的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冠心病的目标是:一、降低 硬终点 :死亡和心肌梗死;二、改善 软终点 :症状和生活质量等;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事件的发生。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应从整体论的角度防治冠心病,关注预防一治疗一心脏康复和解剖一功能的有机整合。《冠心病规范化防治:从指南到实践》与系列丛书中的《冠状动脉疾病规范化介入治疗 从指南到实践》为姊妹卷,侧重于规范化防治,两书相对独立,更相互联结。 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冠心病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本书以口袋书精要的形式介绍了心律失常各种类型的快速辨识和治疗措施,方便于急诊、心内科、心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医师随身携带查阅。本书为双色印刷,配有丰富的经典清晰图片,可作为心律失常诊治范本,指导快速诊治。
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在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该血管所供心肌区域能获得的血流与同一区域理论上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血流之比,即心肌充血状态下的狭窄远端冠状动脉内平均压(Pd)与冠状动脉口部主动脉平均压(Pa)的比值。本书为从理论到实践论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临床应用及病例荟萃的专著,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唐强主任担任主编,北京大学医院霍勇教授担任主审,汇聚全国具有丰富FFR理论与研究经验的老师编著本书。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从理论上系统介绍FFR检查原理与临床应用;第二部分汇聚FFR临床应用病例,图文并茂,简明实用,很多手术图像配有同步动图方便读者扫码观看临床实境。
进入新世纪的二十年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组织相继发表、更新了高血压及相关领域的指南,这些指南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临床实践模式、改善了血压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 《高血压指南与临床试验评价》对近二十年来高血压及相关领域的国际与中国指南(包括部分共识)进行深入评析,对比不同指南在细部处理的异同,使读者对指南制订的背景、过程、适用的环境与对象有所了解,便于在临床实践中参考;《高血压指南与临床试验评价》还对近期高血压及相关领域的重大临床试验进行介绍,对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与评价,便于临床医生在临床决策及临床科研时借鉴。 《高血压指南与临床试验评价》将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当今高血压诊疗的新理念,洞悉血压管理的新动向。 希望《高血压指南与临床试
包括周围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病、糖尿病与周围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抗栓治疗、抗炎治疗临床检查,无创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等,目的是针对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说明,力求能对临床医生在血管疾病的日常诊断、中西医治疗及其可能的预后方面提供相应的证据和帮助。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以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主,包括血管内超声的基本测量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作用、在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价及虚拟组织学五个部分,同时对有关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进展做了适当介绍。《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中绝大部分图片是我们从临床收集的典型资料,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快速理解、快速掌握及快速使用的能力。《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很实用,把血管内超声的独特之处呈现给读者,真诚地希望《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能为指导及拓展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实践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书引进自Springer出版社,由专业领域的临床专家倾力打造,是一部有关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经典病例集。书中收录了大量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器械治疗的典型病例,并由病例逐一引出器械治疗的重要内容。全书共五篇,分别介绍了心源性休克的器械治疗、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器械治疗、长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心脏植入式电子器械的远程监测、治疗心律失常的设备管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内容。本书通过典型病例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新进展及各种器械治疗的应用现状,可供国内广大心血管病专业的临床医师及研究人员借鉴参考。
在吴立群和宿燕岗主编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力做到使其能够适用于心脏电生理专业不同阶段的医生。对于处在培训阶段的初学者,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解剖基础知识、病理生理内容、导管标测和操作方法及心脏起搏基础知识。对于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电生理医生,高级起搏器功能、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故障问题排除及高阶导管标测概念将为你提供更大的帮助。
本书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主编,国内该领域众多专家参与编写,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室间隔缺损的基本理论、封堵器研制、介入治疗基本技术与操作技巧,以及精准、微创、个性化治疗的经验。 本书分为4篇,共20章。在详细介绍室间隔缺损相关基础理论,包括解剖特点、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与病程、影像学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和造影)要求等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介入封堵治疗的基础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技术细节与技巧等,配以精心挑选的大量典型实例和疑难病例解析,分享编者的临床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教训与思考。同时,展示了目前国内介入治疗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启发性。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于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广大医师
本书从心电图的基础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介绍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本书内容涵盖所有心脏异常病例,包括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冠状动脉疾病、电解质紊乱等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图像化,图片丰富且精致,诠释简洁而科学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防治进展》共14章,介绍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并发症,包括其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同时,对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也进行详细阐述。《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防治进展》有以下特点:,着重介绍疾病并发症预防与诊治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现目前国际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第二,详略得当,注重临床实用性。《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防治进展》为心血管医师及内科、外科医师学习了解心血管领域新进展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的编写者均为活跃在临床线的中青年心内科医师,在冠状动脉造影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多年临床和教学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收集了近年来外冠状动脉造影方面的大量文献,完全采用自己的影像资料,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有关冠状动脉的放射解剖学、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基本操作、适应证、并发症和处理以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的知识。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图文并茂,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既面向初学者、面向基层,同时也为心血管内、外科、放射科、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专业医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将占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我国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也证明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因复杂,发展过程长,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历经研究已逾一个世纪,迄未阐明。近30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临床试验已证明降压治疗可减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终末期肾衰竭,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血压控制得越严格效果越好。基础研究也已达到分子和基因水平,这大大促进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目前比较几种降压药物,
本书供心血管专科/亚专科医师系统学习使用,是心内科值班医生的之书,也可作为工具书查阅。该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介绍了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辅助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脏X线片、心脏CT、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脏核医学影像、超声心动图等)等相关知识;第二部分介绍了心血管内科值班医生工作中常见临床症状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和措施;第三部分列举了心血管科常用药物、检验等数据,便于值班医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