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家《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为蓝本,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分15章详细阐述了肾病基础知识,血液透析原理,血液净化的治疗原则、方法、护理及应急处理,介绍了血液净化的常用药物与检验、血管通路的操作技术及护理、病人体液平衡的管理、病人营养管理、病人运动及康复指导、血液净化室的环境及资料管理等。内容系统、详细,实用性强,适合肾科及血液净化室医务人员阅读,亦可供血液透析病人及家属阅读。
本书是旅美著名运动医学专家姚珍杲教授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运动医学向广大心脑血管病患者介绍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及血脂异常的四种不吃药疗法:“篇 有氧代谢疗法,第二篇 传统保健疗法,第三篇 饮食疗法,第四篇 睡眠疗法”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冠心病治疗*重要的突破之一。自从19世纪60年代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实施以来,经过几代心血管医师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冠状动脉搭桥术已成为冠心病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全世界接受搭桥手术的患者已有数千万例,仅美国每年接受搭桥手术的患者即达到50万例。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搭桥手术,尽管起步较晚,但手术数量持续递增,根据2008年的资料,全国当年接受搭桥手术的患者已超过14万例。 然而,桥血管的退化或闭塞却是困扰心血管医师和患者的重要难题。大隐静脉是目前常用的血管桥,而静脉桥血管在术后1年即可出现粥样硬化病变,至术后10年通畅率只有60%。内乳动脉桥尽管通畅率高,但毕竟应用非常有限。据此推算,我国每年都会新增数万例因桥血管闭塞而亟须再次治疗的患者,搭桥术后的再次血运重建问题已成为临床医师
本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心导管及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背景、适应证、血管通路、心导管术、相关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他相关技术的操作、并发症及术后处理。本书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从心导管最基础的知识、最常用的技术、技巧及冠心病最常用诊疗技术策略逐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要点总结。本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方便实用,适合临床心血管病介入医师,尤其是冠心病介入医师参考阅读。
该实践指南旨在通过介绍已被广泛接受的特殊疾病诊断、处理或预防方法,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临床决策。指南试图规定满足多数情况下多数患者需要的实践。在进行临床决策时必须考虑到所在医疗单位的专业技能及可获得性。本指南的建议反映了专家们在复习现有的科学证据之后达成的共识,旨在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 患者对治疗方案和改善生活方式建议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本指南建议制订的治疗方案只对依从性好的患者才可能有效。如果患者对治疗方案不理解或依从性差,可能对治疗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医务人员应当尽努力让患者积极参与制订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调整。 如果将本指南作为法规或付费决策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和为患者的利益服务。对于特定患者的最终治疗决策,必须由医师和患者根据患者的具
李燕君、徐芬主编的《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心血管外科分册》是“现代外科健康教育丛书”之一。 本书共八章,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内容包括概述、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康复指导、心脏瓣膜病、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他类型心脏病、特殊治疗及检查和心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健康指导。 本书不仅可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使用,也可供广大临床护理工作者及教师使用。
李燕君、徐芬主编的《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心血管外科分册》是“现代外科健康教育丛书”之一。 本书共八章,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内容包括概述、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康复指导、心脏瓣膜病、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他类型心脏病、特殊治疗及检查和心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健康指导。 本书不仅可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使用,也可供广大临床护理工作者及教师使用。
本书抓住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根源---不良生活方式,着眼于合理膳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该怎么办,已经得了动脉粥样硬化怎么办,包括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吃什么、吃多少、如何及早发现病情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本书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阅读参考,也可供医务人员、营养师临床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和免疫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弥散性、多灶性病变,是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基础。如何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也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基础和临床两篇,共十六章。基础篇包括:人类血管的解剖组织、循环系统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心脏的血液供应、肾脏的血液供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检查等七章;临床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血管病、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康复和动脉粥样
本书的版出版于16年前,它的出版对于当时掀起的中国次截拳道热潮确实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书是在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书中融入了作者在这十多年来的练习与教学心得,力图使它更加贴近截拳道最原始的格斗文化和体系。全书共分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截拳道拳理阐述;截拳道的基础训练;截拳道的战略与战术训练;截拳道的心理素质训练等。
本书从临床实际工作出发,以问答形式对颅脑的解剖、脑外伤的机理、脑外伤的治疗、康复治疗、护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本书对于神经外科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非常适合作为从事神经外科工作的入门读物。? 本书也可供急诊、ICU等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阅读参考。还可供脑外伤患者和家属阅读,使他们能了解相关知识,尤其是护理和康复知识,使其配合诊疗,并能在缺少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护理与康复。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普及,重症监护技术与设备不断更新。本书作者总结了长期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工作的经验,介绍了ICU的设置、组织管理、监护常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监护,特别是对各类心脏疾病的监护特点、ICU的操作技巧及ICU*仪器设备的使用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内容翔实、简明扼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供ICU医师、监护师、护师及护士使用、参考。
本书介绍一种目前最广泛用于治疗颅内血肿的新技术——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共七章,围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着重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诊疗技术和急救措施,并根据颅内血肿患者治疗过程,给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原则、操作方法和步骤;各论共八章,结合颅内血肿患者出血病因和部位,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各出血部位,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其它相关的具体内容,同时结合病例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讨论。着重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常见发症及系统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也简要介绍了该项技术实施过程及实施前后护理要点和清除血肿后康复治疗原则。通过全书的论述,力求给读者一个完整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方案,它将对临床医师开展颅内
20世纪70年代末期,本书作者之一Robert J.Coffey教授即受到IrvingS.Cooper医师演讲及其所显示的动感画面的启发。Cooper医师作为技术全面并颇有造诣的神经外科学家(或生理神经外科学家),曾经通过对背侧丘脑、基底节及其传导通路内病变进行神经外科介入性处理来治疗某些不自主性运动性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各治疗中心、住院医师培训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中所采用的功能性方法主要是通过立体定位或常规开颅技术对运动性疾病、疼痛和精神疾病进行治疗。20世纪80年代,由于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使立体定位外科对运动性疾病的治疗跌入的低谷。 本书通过颅脑立体定位图谱中所提供的大量资料,可以显示在立体定位外科和放射外科和影像引导下神经外科治疗的迅猛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保证。如今,有些神经外科医师以及从事放射科和近距离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