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肺癌临床实践为基点,整合了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为四个篇章:基础篇、诊断篇、治疗篇、临床研究方法篇,从肺癌的基础研究、诊疗进展及临床研究探索等不同层面展开叙述,紧紧围绕肺癌临床研究这一主线,结合肺癌领域的经验和数据,全方位地为读者呈现了当下全球范围内肺癌研究的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本书着重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肿瘤属于慢性病,而治疗仅仅是在特殊时间节点干预慢性病,更多的时间患者应该从“调病+养病+防病”三个角度去思考和践行。 本书揭示了在肿瘤康复过程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所占预后权重的60%,而医师、康复师、辅助的产品仅占40%,患者和康复师之间是运动员和教练的关系。 作者钻研慢性病康复十年,拜访慢病康复领域知名专家,获得指点,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成功。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归纳整理出一套理论体系,从病机入手,从病因改变,如此方能实现慢性病的康复。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免疫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进展,人们对淋巴瘤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2008年,WHO更新了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沈志祥,朱雄增主编的这本《恶性淋巴瘤(第2版)》按2008年WHO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将全书分为5篇48章,分别阐述各类淋巴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胞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并介绍了一些与淋巴瘤相关或相似的疾病。《恶性淋巴瘤(第2版)》适用于各级医院的血液科和肿瘤科医生阅读参考,也可供其他各科医生和医学生借鉴。
《血液肿瘤学》自从1991年第二版出版之后,人们对这一领域内研究成果和进展有了较深了解,更有理由认为第三版的出版对了解血液恶性肿瘤的本质及其治疗方面已有惊人的进展。第三版引用了*的,近2年来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按照过去几版同样的设计,使其成为一本易懂的、内容渊博的书籍,既面对血液及肿瘤专家,也适用于内科领域中从事这方面专业的人员。本版还增添了新的5章,其余各章也进行了广泛改写。新增5章涉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多性骨髓瘤及其相关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骨髓采集、加工处理、贮存及移植;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及其应用;血液恶性肿瘤病办的心理治疗。大约有100位作者参加编写,其中新作者占30名以上,为本次出版贡献了他们的经验、智慧和提供了新鲜血液。本版和前几版一样分为5篇其包括:慢性白血病及相关
本书的主旨在于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当前对胃肠道癌的外科处理。强调医学与放射肿瘤学家的密切相互合作,介入胃肠学家和放射学家有力的相互支持。在有关当前病原学,分子和肿瘤生物学、诊断和监测手段等的权威的介绍章节中,对临床治疗措施的描述是言之有据的。尽管编撰本书的主要动机是为外科医生提供一本*的参考书,但此书将对胃肠病学家、内科肿瘤学家和放射治疗学家同样有用。我们聘专家均受命综合当前知名专家,对胃肠道癌症外科治疗领域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书允许临床医生在当前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在个别问题上可以发展合情合理的治疗计划。各种“在线”服务和大多数医学图书馆都提供计算机入口,因此,这种治疗计划可参阅当前文献而便当地加以补充。
肿瘤之名源远流长,早在2000-3000年前,埃及和我国已有关于肿瘤的记载,但远不在常见病之列。本世纪初肿瘤在世界各地仍是比较罕见的疾病。我国直到50年代初,在北京市居民病死率中肿瘤占第9位。目前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为死亡原因的、二位,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中医治疗肿瘤是我国的特色,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我国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中并没有取得令外医学界公认的重要成果,无论学术界或民间,无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都有不少争论和误解。有的否定和贬低,有的则过分夸张, 同时对其作用机理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中医治疗肿瘤的科学原理,实事求是评价其作用和效果,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现代医学对于疾病过程的认识是“病”,由于现代医学诊
为配合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推行,针对肿瘤临床病历书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辽宁省卫生厅和辽宁省抗癌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常见肿癌规范病历质控标准及书写指南》,经过多讨论、反复修改,历经一年多的辛勤工作,本书终于问世了。本书是一本与《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相匹配的工具书。可指导肿瘤临床医生在病历书写过程中,更科学、准确地执行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规范,同时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在管理工作中提供检查、评估的质控标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这必将极大地推动肿瘤临床诊疗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促进癌症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