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病图谱(第3版)》分总论与各论,共23章,在第2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美容皮肤科一章,其他章节内容也有些修改和调整。《常见皮肤病图谱(第3版)》重点介绍常见多发皮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要点,采用多年积累的典型皮肤病彩色照片为主,并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参证。全书内容丰富,突出皮损,叙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要而不繁,实用性强,可供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医师、乡村医师参考。
《Zollinger外科手术图谱》自1937年第1版至今已达第10版,畅销全球,深受各界读者欢迎。内容包括手术技术、手术部位局部解剖、麻醉、术前术后处理和辅助治疗(如抗感染)等。手术学科涉及普外科(胃肠道、肛周部、肝胆胰脾、颈部、乳房、疝、肾上腺、盆腔)、妇科、血管外科、骨科等。手术技术包括直接开放手术和腔镜微创手术,也涉及截肢和皮肤移植。既对高级外科医师有指导、参考、交流、提高的作用,更可帮助中青年外科医师、各级研究生和各类进修医师打好坚实的外科学基础,提升实际应用的能力。
本书详细介绍了CT血管成像(CTA)的基础知识、全身各系统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3章讲述了多层螺旋CT的基本原理、碘对比剂的使用原则和策略以及CTA图像后处理和数据分析;第4—18章着重介绍CTA技术在全身不同部位的应用,强调各部位血管的解剖和变异、不同疾病的CTA表现以及鉴别诊断,对重要疾病还特别讲述了术前和术后影像评估的重要内容;9章特别介绍了双能量CT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图像后处理和解释以及临床应用,涵盖了当前CTA的主要技术及应用现状。适合医学影像科医师、临床科室医师以及医学院校师生参考学习。
《膝关节磁共振诊断(第2版)》共分12章。详细阐述了膝关节解剖,磁共振成像方法,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包括外侧副韧带的外侧支持组织,半月板,骨折与脱位、肌肉损伤,年轻人的膝关节,变性及坏死,滑膜病变与滑膜皱襞功能障碍和膝关节内外积液。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大量影像学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详细阐述了膝关节各种组织结构正常、损伤及病变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书中大量的影像学图片源自作者长期临床工作的病例积累,且得益于3.0T设备、多线磁共振成像等在提高图像质量方面的技术进展。《膝关节磁共振诊断(第2版)》是骨科、放射科年轻医师及研究生的读物,也可作为骨科、放射科高年资医师案头备查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主编单位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卫生部北京医院,34位编者来自l5所大中型医院(多为教学医院或大学附属医院),他们长期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各单位影像学科骨干,少数为在读硕士生或博士生,曾在外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过大量论文。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们花费了很多精力查阅资料、辛勤写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专题都配备了大量清晰的图片,这些图像均为编者们亲手经历的病例,对读者识别影像学征象和疾病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书稿写成后,由于编者较多,内容也较为庞杂,体例和编写风格难免差异较大,主编们本着“止于至善”的精神,又花费将近3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有些章节甚至修改了四五次之多或完全重写。 除了在主编单位发表的演讲外,本书也纳入了编者们在国际学术会议或与省级续教育学习班而发表
本书旨在为从事MRI、CT检查或诊断的医师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参考指南。 此版本共分6章,涉及头颅、头颈、胸部和腹部、男性和女性骨盆、脊柱、骨骼和肌肉等内容。图像质量上乘,专业针对性强,有助于读者熟悉正常人体解剖断面、了解不同断面内的各种解剖结构在不同成像技术上的形态,可为提高影像学诊断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熟悉解剖专业英语词汇,便于查阅英文解剖参考书,书中并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词汇。 本书不仅对影像科医师,而且对于神经科、神经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等各专科医师也是一本必要的参考书。
《颌面口腔应用解剖彩色图谱》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出版的《颅脑颈部应用解剖彩色图谱》、《眼耳鼻咽喉应用解剖彩色图谱》等的头颈部系列解剖图谱中的一本。本图谱根据颌面口腔的形态结构特点,分为颅,颞下颌关节、颌面、口腔、牙的形态、颈部局解、颅底局解和颌面部断面解剖等八部分。编著内容上以医学院校《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为基础,并结合临床应用,撷集颌面口腔解剖学深入翔实的内容以及新的研究资料,以拓宽应用范围,适用于颅颌外科、颅底外科、面部美容整形和治疗颌面畸形、缺损及创伤的修复等专业医师。作者以人体颌面口腔解剖标本为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巨微视结合,系统解剖与局部解剖结合,为颌面口腔疾病的治疗,恢复及重建这些器官的功能,矫正畸形等手术提供一本有价值的临床实用解剖学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九章,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内容包括:中枢神经、心血管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与软组织、CT介入放射学等。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以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参阅了大量的专业文献,内容丰富,符合实际;在介绍临床和CT表现时,采用条目形式,层次清楚,简明扼要,而且每种疾病均附有清晰的随文图片,可谓图文并茂。
正常变异对放射学家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课题,他的经验往往体现在对这类疾病的广泛性认知能力上。对X线所展示的正常变异的分类及描述不仅只是一种学术上的关注,因为对“非正常”的认识首先需要有对“正常”的全面认识。变异本身不可分离地与正常解剖相关联。而且,作为病理证据,对正常变异的跨大误诊可能会比忽略遗漏更为严重,可导致无用甚至有害的治疗。本图谱的范围仅限于传统X线所见的正常变异,着重图解性的资料,文字则尽可能精简。 为了控制本书的容量,我慎重考虑了哪些部分可适当删除。我删除了经支气管造影证实的变异,因为该技术已经不实用了,但还有极少数其他已不使用的技术被收录在本书中。另外,我不得不遗憾地提醒我亲爱的读者,由于CT的出现,头颅的常规放射学检查正迅速地变为一种逝去的艺术,也许将来再版时,这一
《乳腺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解读》通过和超声BI—RADS主编面对面的交流,对超声BI—RADS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根据2013年版超声BI—RADS的内容,结合我国实际,编著者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解读》中对超声BI—RADS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与解读。相信《乳腺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解读》的出版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各医院超声医生对超声BI—RADS的理解,促进超声BI—RADS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
《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1996年出版问世后,受到外同仁的欢迎与好评,三次印刷13000册,销售一空,1998年荣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初版至今已过去10年,超声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突飞猛进,图书内容已显得落伍,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许多读者希望能再版,同时对图书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大力支持再版工作,并提醒作者再版图书要避免犯大篇幅保留原章节内容,补充、修改甚微的弊病。再版中已注意到了这些意见和建议,并一一加以改进。 第二版依然保持原书的特点,新老作者重温原写作思路,即纵向以人体解剖各器官系统为序,横向将声像特点为鉴别出发点并分类展开横向鉴别,叙述鉴别诊断仍较多采用表格式结合插图形式,保持图、文、表并茂的特点,各章第四节对各系统疾病以声像特征加以归类提出鉴别范围,使读者读后对
图形识别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做出实时诊断。本书旨在为内科医生和其他急诊护理人员提供一种视觉工具,帮助他们快速识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电图。我们相信,医护人员读完此书后,将会在脑海中建立一系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如潜在致命危险的心电图图形。本书旨在“看图说话”,无过多专业技术性讲解,图文并茂分析各种异常心电图,培养临床医生心电图视觉诊断的能力。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图谱》是一部将妇科解剖学和妇科手术学相结合、妇科手术学与相关外科手术学相结合的专著。书中以手术彩色照片、文字注释及生动的手术实况录像为蓝本,由浅入深系统阐述,涵盖了妇科肿瘤常见手术及国际前沿手术技巧,汇总了的开腹及微创手术进展。本书以手术介绍为主体,每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手术概况、适应证,然后以大量精美的手术图片详细介绍手术步骤,可使读者准确了解手术细节及注意事项。除常规手术外,本书还介绍了目前仅在世界范围的某些专业中心开展的许多先进技术,如机器人手术。
磁共振成像在世界广为应用,辅以许多新指征,磁共振成像在某些方面已经取代了其他成像诊断技术。磁共振成像不再是放射科医生的专属领域,它也为大量临床医生和外科医生掌握及应用。但要想得出整体性的一般诊断和合理鉴别诊断,每次检查均需大量阅片。本书基于磁共振成像表现,这不同于其他大部分以病例为主线的放射学教材。本书收录了大量放射性资料、数百鉴别诊断表格及约2000幅插图、图表和磁共振成图像。本书适用于放射科医生和有些图像诊断领域专门知识并想强化磁共振成像诊断能力的医生。
乳腺磁共振摄影在乳腺癌诊断方面正开辟着一条新的道路。20多年来,因能够准确检出3mm以上的乳腺癌,这个检查方法正逐渐被大家熟知。目前,具有国际争议的话题集中在成像方法、成像技术以及对各种影像特征的阐释上。“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曾像咒语一样被用来描述乳腺磁共振摄影术的特征。可喜的是,数十年的研究表明,通过提取和分析乳腺磁共振检查中超过1000多幅图像的所有形态学和动力学特征,我们能够大幅度提高诊断的特异性。本书罗列了目前已知的各种乳腺磁共振征象,并附以具体病例解释说明,以期这些信息适用于磁共振乳腺摄影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并成为50岁以下妇女的首位死亡原因。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乳腺磁共振征象描写和阐释,能够有助于在早期、可医治阶段就发现和治疗乳腺癌,从而解决这
全书共分八章。、第二章重点介绍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基本操作及技术关键;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别叙述了食管贲门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小肠疾病、结直肠疾病、胆胰疾病和消化道异物的各种表现、内镜诊断和治疗关键。内容涉及各种消化内镜的诊疗技术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全书对内镜诊疗技术的介绍详细而实用,既可作为临床工具书,也可作为执业参考书。
本书共分三篇,篇为眼部超声显像实用解剖和超声探查;第二篇为眼内疾病,占用较大篇幅及大量的超声图,以典型病例为主,重点描述其超声图像特征,对少见或不典型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者也进行了介绍;第三篇为眼眶主要是常见病。本书虽为眼部超声诊断图谱,但切勿完全按图论病,毕竟,超声诊断信息来自动态扫描过程,而非静止图片。而病史和临床检查对捕捉有用信息及超声诊断有启示和帮助,因此,本书对相关的临床特征也进行了简要概述。 作者根据从事眼科超声工作的经验,参阅了外的影像学专著及大量文献,并从日常工作中搜集、积累的万余张超声图中选出660余张以及一些其他相关检查的图像编入此书,奉献给读者,供眼科同仁和超声诊断医生参考。 对眼内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光学仪器的超声波扫描,屈光间质混浊后,超声探查几
本书详细介绍了CT血管成像(CTA)的基础知识、全身各系统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3章讲述了多层螺旋CT的基本原理、碘对比剂的使用原则和策略以及CTA图像后处理和数据分析;第4—18章着重介绍CTA技术在全身不同部位的应用,强调各部位血管的解剖和变异、不同疾病的CTA表现以及鉴别诊断,对重要疾病还特别讲述了术前和术后影像评估的重要内容;9章特别介绍了双能量CT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图像后处理和解释以及临床应用,涵盖了当前CTA的主要技术及应用现状。适合医学影像科医师、临床科室医师以及医学院校师生参考学习。
本书共分4篇,20章。篇,介绍了超声医学的基础知识和解剖特点,正常眼结构的超声表现和常见异常表现的特点,超声伪像的产生与识别、眼科超声诊断注意事项与报告书写等;第二篇眼球疾病、第三篇眼眶疾病和视路疾病为本书重点,以临床概述、病理特点为基础,介绍了各种疾病的超声诊断特征;通过与其他检查方法对比,探讨了超声诊断的价值;第四章,眼球的生物测量,系统阐述超声测量的原理、仪器和方法,介绍了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以及计算公式的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等。 全书近60万字(包括640余幅图),其结构严谨、内容实用、图片精美。综合应用A型、B型、CDFI、UBM、三椎重建等超声检查技术,对疾病的超声诊断特点进行描述为本书的独到之处。适于广大眼科医师、超声科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及相关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