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对于这一新的学科,放射影像学是何等的重要!它是基础,是基本功,也是一门不折不扣的学问。不通过影像学检查清楚了解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的来龙去脉,就无从弄懂其病理学基础,更谈不上正确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正是现代化的影像学检查,使脑血管的诊断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介入神经放射诊断及治疗技术,给临床神经内、外科医师、放射科医师们增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及有力的手,也给他们增加了一片翱翔的新天地。除章正常血管影像解剖方面,采用了部分模式图以外,本书中作者从自已亲自诊治的4000多例病人中挑选出典型病例,逐一判读,介绍治疗过程,最后加以简短的评论。全书共收集放射影像照片1000幅,简图250帧。希望能通过这些病例,讲解阅片的方法、思路及治疗学进展。这不是一部看图识字课本,而是通过
介入性肺病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它的基础是呼吸内科学。内科基础扎实的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技术的适应证,适当地运用不同的介入技术,使之发挥的治疗效果。作为临床医生,掌握基本临床技能是应用介入技术的基础。陈正贤主编的《介入性肺病学》第2版是在版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介入技术治疗预后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对近年来一些先进前沿的介入技术作了详细介绍,延续了版书图文并茂的特点,是目前介入性肺病学技术应用的一个总结。
本书的主编单位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卫生部北京医院,34位编者来自l5所大中型医院(多为教学医院或大学附属医院),他们长期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各单位影像学科骨干,少数为在读硕士生或博士生,曾在外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过大量论文。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们花费了很多精力查阅资料、辛勤写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专题都配备了大量清晰的图片,这些图像均为编者们亲手经历的病例,对读者识别影像学征象和疾病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书稿写成后,由于编者较多,内容也较为庞杂,体例和编写风格难免差异较大,主编们本着“止于至善”的精神,又花费将近3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有些章节甚至修改了四五次之多或完全重写。 除了在主编单位发表的演讲外,本书也纳入了编者们在国际学术会议或与省级续教育学习班而发表
以导管为基础的血管内治疗时代已经到来,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和行动都应该紧紧跟着血管内介入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从积极的方面看,血管内技术通过不断地创造新的材料和微侵袭的方法使全世界的血管专家更加有效地治疗血管性病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也给传统的外科概念带来了诸多的冲突。本书的创意和写作虽然主要是外科医生完成的,它虽并非为所有的介入专业医生所适用,但它提供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详细的基础实用技术,每一个技术章节都包含了作者个人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实践。从这一观点看,该书的题目应该叫做“血管内介入治疗学”。如果读者想在发现学术气氛较浓、回顾大量文献的内容,那么我告诉你“这本书不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想要得到常见技术问题的实用指导和解决方法,这本书你就选对了。
本书是第二版,原著由欧洲介入放射学和血管外科学的专家编写、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中文版由介入放射学专家杨仁杰教授主译。本版共21个章节,对血管介入放射学作了全面的介绍。作者将自身临床经验与的临床研究成果相结合,对常见血管疾病的治疗适应证、方法、疗效、并发症和预后等进行了准确、合理的评价。与第1版相比,本版增加了3章的内容,包括:血管介入治疗放射学中常用的药物、日间门诊血管介入、颈动脉和椎动脉介入。本书可作为各大医学高校的使用,也可以为作为从事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自1910年正式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多次修正原版,其中德语版14次,英语版5次,法语和意大利语版各3次,西班牙语版2次。本译著为首次中文版,译由自Juergen Freyschmidt教授等于2003年主持修订的版本。 本译著依据原著顺序分为7篇,内容全面,涵盖全身所有骨髓和关节,涉及内容细致到诸如每一块腕骨、指骨、跗骨等具体骨骼,检查方法也几乎包括了所有适合于骨骼的影像学方法,如X线平片、CT、MR及核医学等。原书1100余页,图片和线条图到达4200余幅,表格70余个。每篇均以人体各个部门的骨骼为主线,每一部位又均按“畸形、创伤、坏死、炎症和肿瘤”等5种病理变化进行阐述,其中重点强调正常变异与早期临界病理状态之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值得提出的是本书的写作和表达体系,由于能够方便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查阅和参考,不失为一本“字
本书介绍了国外肿瘤放射生物学的先进理论及各种临床治疗方法的基础,包括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正常组织增殖以及细胞结构、正常组织对射线的反应以及耐受剂量、正常组织的体积效应、肿瘤放射反应的决定因素(细胞存活)、放射性细胞杀伤的模型;另外,与第三版相比本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影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生物反应修饰剂、肿瘤微环境以及放射诱导的第二癌症等。在正常组织毒副作用的病因学方面、DNA损伤反应的分子学阐述、细胞死亡、分子靶向以及个体化治疗方面也有新的研究。本书共25辛,可供从事放射生物学、放射肿瘤治疗学有关的专业人员阅读。
全书共分13章,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术,选择性、超选择性血管插管术和造影术,实用介入技术,围介入手术期处理的一般原则,以及常见疾病的介入诊疗。其中,对常见疾病的介入诊疗主要强调其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其处理,并通过病例的形式演示了具体的介入诊疗过程,总结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第三版秉承了上两版的编写风格,对上一版的内容和图片进行了大幅更新,并且在字里行间增加了主编评论。 《实用临床介入诊疗学图解(第三版)》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介入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及相关科室的临床医师和研究生参考。
《临床病例解析:放射学及核医学》精选了近60个病例,既有常见病,也包含了少见、罕见病,《临床病例解析:放射学及核医学》约40万字,配有近740幅图片。基本上按发病器官和系统划分章节,使读者易于系统性学习和查阅。每一个病例均来自近期一线临床的真实案例,是生动的临床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都按影像诊断的思维方式先给出临床资料和相应影像学图片,再配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最后在讨论中找出病理和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的联系。
《质子及带电粒子放射治疗学》译著,由我国肿瘤医学、物理、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一批老中青专家翻译,介绍质子治疗的物理基础、临床治疗相关技术等,阐述了各种病症的临床治疗。对于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的医生和技术人员,此书是一本很有益的参考书,能够为有关专家和管理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帮助。对于我们了解质子治疗技术知识,汲取国际先进的经验成果,指导临床实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急诊医学是医疗单位线的工作,若诊断治疗不及时、不正确,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对急诊病人诸多情况必须进行X线影像学的检查。近年来,尽管影像医学发展迅猛,有了US、CT、MRI、DSA等先进检查技术,但在急诊工作中,常规X线检查仍然是的重要诊断手段,也是影像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有些研究生好高骛远,往往忽视门急诊工作中的平片诊断,在工作中难免出现纰漏。鉴于此,很有必要加强影像科医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基本功训练与临床实践。近几年,图书市场不乏影像诊断的书籍,但以急诊实例为纲,特别着重介绍以容易漏诊、误诊病例为重点的专著尚未见到。第二军医长海医院影像科夏玲娣副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在急诊工作中遇到的大量经追查、随访被证实的病例,并加以整理、归纳,编写了这本《急诊
急诊医学是医疗单位线的工作,若诊断治疗不及时、不正确,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对急诊病人诸多情况必须进行X线影像学的检查。近年来,尽管影像医学发展迅猛,有了US、CT、MRI、DSA等先进检查技术,但在急诊工作中,常规X线检查仍然是的重要诊断手段,也是影像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有些研究生好高骛远,往往忽视门急诊工作中的平片诊断,在工作中难免出现纰漏。鉴于此,很有必要加强影像科医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基本功训练与临床实践。近几年,图书市场不乏影像诊断的书籍,但以急诊实例为纲,特别着重介绍以容易漏诊、误诊病例为重点的专著尚未见到。第二军医长海医院影像科夏玲娣副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在急诊工作中遇到的大量经追查、随访被证实的病例,并加以整理、归纳,编写了这本《急诊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又收集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图片资料,此外,数字化X线机及PACS系统在院的使用,使收集到的图片比以往更加清晰。基于上述是由,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书进行修订再版,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此次再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补充完善骨关节创作的各个类型,适当增加各部位正常X线解剖图片,使本书内容更充实更丰富;二是更换部分原来清晰度欠佳的图片,使本书质量更臻。相信再版后的这本书会为您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让您更加爱不释手。
放射学征象是某个特定疾病或某组疾病特有的影像学表现,对征象的充分认识是正确诊断病变的基础。本稿分腹部影像学征象、胸部影像学征象、骨与关节影像学征象、头颈影像学征象、血管造影征象等5章。
李真林、宋彬、刘荣波主编的这本《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由国内知名放射学专家指导、组织,由MSCT临床应用经验丰富的放射学专家和放射技师共同编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专门针对MSCT扫描技术规范化操作的指南性著作。本书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按疾病特点设置扫描序列,依据患者因素设置扫描参数;倡导低对比剂用量和低辐射剂量扫描,从CT检查前的准备、碘对比剂的使用,数据链的采集,以及图像后处理等环节做到规范、准确和个性化。全书内容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MSCT成像技术的基础及相关知识;第二至第四部分各章均按照临床概述、检查前准备、成像参数、扫描序列、后处理方式、扫描实例、注意事项的顺序进行组稿;最后,第五部分则以MSCT能量成像为主要内容,讲述了该领域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些新兴的成像技术。本书可以作为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