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教材按照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畴分类进行编写,即介入治疗放射学和介入诊断放射学。力求简洁、实用并适当增加插图数量,调整各章节字数比例,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章介绍国内外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简史、常用的医学影像导向设备、常用器材等。第二章重点介绍常用的操作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步骤、并发症等。第三章介绍介入治疗学在临床学科中的应用,以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特征分类进行阐述,其后又分别介绍其在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肿瘤样病变、椎体及椎间盘病变中的应用。第四章介绍介入诊断学,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和血管造影诊断。在内容编排上,学习目标设在每章的开始,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归纳掌握重点,也便于教师讲授时参考。各章后设有思考题,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去分析和判断,以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群星集团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刘长安、白光。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剂量学设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 l0/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焦春营、张新、戴建荣、李明辉、勾成俊、吴吴。
本标准第4-8章和附录A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剂量学设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 l0/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医科达北研(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健、王培臣、王慧亮、焦春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5.1、6.1、7.1和8.1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本标准可与GBZ 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GBZ 97—2002((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配套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吉林大学第二I临床医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丽波、吴镇凤、陈大伟、金玉珂。
本模拟试卷包含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所有相关内容及考试题型。共6套试卷,包括A1型题、A2型题、A3A4型题、B型题、X型题、案例分析题,每套试卷的参考答案附在 。本书实用性强,可用于考前复习和自测,以便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应用指南》对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应用给出了详细说明,全书围绕着放射性疾病的剂量-效应关系展开,涵盖了放射性疾病物理学和生物学剂量估算方法,放射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远后效应和医学随访,以及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医学监督和辐射事故应急等内容。
《放射诊断临床指南》共6篇46章,分别介绍了各种造影及造影剂,摄片方法及远程放射学知识,全身各系统常见病、综合证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放射诊断临床指南》编排以临床实用为特色,是临床医师诊疗工作的重要参,也可供临床本科、专科学生及专业研究生查阅。
本书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放射治疗计划学》的配套教材,按照《放射治疗计划学》章节顺序编排,目的是为主教材的理论学习提供帮助。全书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内容、练习题和练习题参考答案四部分。本书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放射治疗计划学课程,进行教学指导及习题练习,包括:放疗计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不仅仅适用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同时本书适合肿瘤放疗医师、物理师和技师参考之用,主要以大量图片及实例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 容易掌握教材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及独立进行计划制作和评估、执行。
本书采用问答形式,讲述了在应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常见的100个问题,包括MRI的安全性与对策、磁性不同的物质对MRI的影响、如何分辨各种MR加权像、如何选择和使用MR的各种序列和技术,以及MR血管成像、DWI与PWI、MRI、RS、MR分子成像的应用等内容,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形象的示意图和典型病例图片,逐一剖析相关问题,重点讲解MRI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技巧。本书可作为学习与实践MRI的阶梯,尤其适合初学MRI的影像科医师、技师和临床各科医师参考。
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于2008年4月在厦门召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编人会议,决定编写包括《介入放射学基础》在内的10本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材,以适应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 本教材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根本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编写,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基本要求。 本书为了使学生和其他读者,既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基本应用和综合运用介入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又能掌握各种介入治疗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和实际操作要领。因此,重点介绍了各种介入技术,尤其是栓塞术、成形术、引流术和灌注术,使之达到既能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又能灵活应用这些技术去解决临床具体问题的目的。并
本标准代替GBZ/T 154-2002《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人量限值》,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GBZ/T 154-2002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GBZ/T 154-2002《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人量限值》相比,主要修订如下: ——修改了前言和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标准名称。由《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人量限值》修改为《两种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人量限值》,此处“不同粒度”包括AMAD等于O、2、0、5、1、2、5和10um,“两种粒度”仅指AMAD等于1和5um; ——增加了5个核素,即:82Sr、95Tc、95Tc、193mIr和246Pu; ——2个核素(186Ir、190mIr)成为并存两个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 ——Cf的9个放射性同位素(244Cf,246Cf,248Cf,249Cf,250Cf,251Cf,252Cf,253Cf,254Cf)由原先的两种化合物类别(w、Y)减少到仅留W类; ——列入的总核素次由原先的l 319增至1328; ——本标准采用
本书根据郭启勇教授主编的《介入放射学》及参考本学科*进展编写而成的。全书分总论、经皮穿刺引流术、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非血管腔扩张术、其他介入治疗技术、综合介入治疗技术9章,除每章附有习题外,书末还有5套模拟试题供学生自测。 本书适合高等医药影像专业广大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