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其内容简明精要,其论述通俗易懂,又配在精美的插图,使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本书适用于内科、儿科、老年科及心脏科工程师。就内容方面,该书前一部分介绍了超声波成像的基本物理学原理、超声心动图常规经胸切面、心脏不同结构的超声成像特点以及正常参考值;一部分介绍了特殊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经食管超声和负荷超声心动图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最后,分别在不同章节介绍了不同病理情况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例如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诊断、肺心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内肿物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和术中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作用,全面分析了不同疾病状态在超声心动图的特殊表现的诊断要点。
杜起军等编著的《超声正常值测量备忘录》共分为五章,分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心脏、血管及浅表器官五个方面,阐述了正常情况下,腹部各脏器的标准测量切面、正常测量值、扫查方法、解剖知识复习以及相关知识链接等内容:子宫、卵巢的正常测量切面和测量值及妇科多普勒超声的相关知识;早期妊娠、中晚期妊娠的各个测量切面正常值,以及胎盘和脐带、羊水、宫颈等的测量;二维、M型、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心功能评估以及肺动脉压的测量知识:腹部血管、颈部血管以及乳腺、甲状腺、涎腺、淋巴结和眼球的测量知识。《超声正常值测量备忘录》内容简明实用,图形直观清晰,非常适合超声医师随身携带并参考查阅,是超声医师的工具书。
钱蕴秋编著的《实用超声诊断手册(第2版修订)(精)》第2版在第1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修改与补充,重点增加了超声特殊检查与新技术。全书共35章,介绍了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工作原理、超声成像的医学基础,超声诊断临床应用,头颈胸部、心血管、腹部、骨关节、软组织等疾病的超声诊断。讲述了每一脏器的解剖概要、检查方法、正常超声表现,每种疾病的简要病因病理、超声检查方法等。重点介绍了超声表现(含二维及M型、彩色与频谱多普勒)、超声特殊检查及其临床意义。附有近400幅图片。《实用超声诊断手册(第2版修订)(精)》在保持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突出先进性、实用性与严谨性,条理清楚、便于查阅,适于广大年轻超声医师及其他学科临床医师学习参考。
本书从局部解剖、超声图像特征和具体操作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超声引导的深颈丛神经阻滞、上肢神经阻滞、下肢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及深静脉穿刺置管等技术,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近五年来实施这项技术的总结。推广这项医学可视化技术,可提高相关操作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实现对患者伤害化的目标。《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阻滞和深静脉穿刺置管(精)》可供麻醉科医师、疼痛科医师及其他学科医师参考应用。
《超声诊断学/高等医学院校改革创新教材》编著者薛玉、吕小利。本书是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及全科医学专业教学而编写的教材,对超声医学基础、超声心动图、腹部、妇产科、血管及小器官超声均作了集约化的阐述。本书主要是用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本科教学。根据教学大纲.以适用于超声检查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内容突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适应医学影像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教学需要,我们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修订。编写过程中遵循教材修订应围绕培养目标的原则,在突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
本书共分九章。分别就皮肤、浅表淋巴系统、眼睛、颌面部、颈部、涎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乳腺、阴囊以及体表软组织等的超声检查方法和技巧各异,发生的病民互不相同。所以,本书各章都独立地阐述了各自组织器官的解剖概要、探测方法、正常声像图表现及病理声像图。此外,由于浅表器官的病变种类繁多、性质复杂、部分病种的声像图缺乏特异性,往往需要结合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对声像图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判断。鉴于此,本书各章还设专节对每个病变的声像图特征、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基础作了阐述,以助读者对各种病变能在更透彻的了解。本书全部附图390幅,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彩色或黑白灰阶二维、示意图等。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