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 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作者将人体经脉化入山河之中,以自然万物的灵动描绘出人体的十二经脉穴位地图。当它们都变化成有形之躯,会是怎样一幅山河景象?书中充满想象力的绘图将穴位的特性展示得逸趣横生,所附文字解说更能帮助读者直观理解经脉及穴位的相关知识。 本书作为一部精美、有趣的人体经脉科普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医爱好者及更多想要了解中医传统文化的青少年阅读。
本书的写作持续三年多,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中医的角度讲述对人体和疾病的整体认识,层层逻辑推理加上通俗的打比方、举例子,道出人体出现 生病 症状的原因 调集气血能量与一切侵害身体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以及治病的本质 排出致病因素,根源性消除疾病,而非控制症状或止住症状 这只能安抚患者,起不到真正的治疗作用。 对于人体的管理,作者提出:咳嗽、发热、流涕、腹泻,甚至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类风湿、癌症等,都是人体排出致病因素、与损伤机体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盲目止咳、退热、止泻、降压、降血糖、止痛等治疗是助纣为虐的方式。 对于疾病的治疗思路,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控制垃圾毒素继续摄入 补足气血能量 推动体内垃圾毒素代谢 打开代谢通道 清理血液 恢复身体干净的治疗思路。本书采访的病
顺势而为解伤寒 《大医至简》心法解析一书在绪论部分讲述了《伤寒论》的传承,介绍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划分及各经的代表方,以及如何进行问诊、望闻问切的具体操作方法、辨证的顺序和步骤。在正文部分,对伤寒论所有条文中的方证进行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分析,抓大局,指出辨证要点,便于初学者轻松进入伤寒学习的门径,执业的中医师在学习后也可以提高临床辨证能力,提高治疗有效率,增加治愈率,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疾病之苦。
中医舌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系统性强,尤其是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学习和掌握,不仅在临床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广泛重视,在个人健康保健领域也被广为应用。舌象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病证、指导用药和评价疗效,还可以用来辨识体质、管理健康、指导食疗食补等,已成为学习中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之一。为了方便国内外广大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以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舌诊的基本技能,作者团队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舌象照片400余幅,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手学习资料。除了传统舌诊内容方法之外,本书还融入了部分现代舌诊研究的内容,细致地阐释了舌象在疾病诊断、遣方用药、疗效评价、体质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了舌诊学习的实效性,是一本精彩的舌诊入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由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彭承祖(1871-1949,字子益)所著。彭先生一生精研医理,在游历京师任职清朝太医院期间,阅读了大量秘藏在宫廷中的典籍,逐渐形成了 圆运动 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学术体系源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先生晚年所强调的 古中医学 是指晋、唐以前的中医学。先生著书立说,开宗明义,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平衡。其历年多部著作成为太原、北平、成都、重庆等地的医学教材。在西学东渐、中医生死存废的历史关头,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后继人才。 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李可先生生前对《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评价极高,认为此书 找到了古中医传承断层的脉络 , 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 医医病书 。李可先生尊称彭子,认为他是 中医复兴之父 ,是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书。但因文字上含义的深奥,注家学说的不同,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本书用现代语译释了全部《伤寒论》,对读者可有一定的帮助。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共六篇,根据伤寒六经病证治内容,用综合方式加以系统的阐述。每篇有概说、主要脉证、辨证、治疗、方组论述、预后、兼变证治、合病、并病、小结等,既作了全面性的分析介绍,又揭示出便于重点掌握的规律。下编十卷,依据明代赵开美本原文编次,逐条译释,除原文外,分列校勘、词解、语译、提要、浅释、选注、按语、方解、应用范围、医案选录、结语等项目,从原文的一字一句,到每一证治的理法方药,不厌求详,反复阐释,为归纳古今,揭示新义,提供了很多的探讨材料。本书的译释,浅显易懂,注家精义
《天星十二穴》为中医普及学堂曾培杰老师开讲的 轻松学歌赋系列 之一。天为棋盘星作子,北斗光华耀太空。此十二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是道家全真派七子马丹阳金针度世心传,也是中医歌赋名篇。经曾老师精彩的讲解,可以让读者更轻松深入的理解人体经穴奥秘。本书不单讲穴位知识,还涉及修学、用药、养生、锻炼等内壮身心的学问,可谓是妙趣横生,言简意赅。读后令人拍案叫绝,中医悟性大开。是难得的中医类普及佳作,值得大家品阅收藏!
梁朝陶弘景所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此书所载的理论体系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的中医诊病用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本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书中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按照 肝木一心火一脾土一肺金一肾水 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串讲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涵。 本书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分段学习,使读者学起来更有节奏,不感枯燥乏味。内容简要,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有:运板传心录、108穴特种刮痧运板技巧、特种刮痧经典语解析、阳性反应物在特种刮痧中应用举隅、治疗各论、临床杂症治验举隅、特种刮痧基本运板法、特种刮痧图解、特种刮痧操作规程、特种刮痧操作注意事项几禁忌证等。
由《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所开创的“三和生命学堂·生命健康通识教育”项目,秉承同有三和创立之初“先教育、后养疗”的中医通业教育理念,历经十余年沉淀,于2022年初正式推出。其中,“三和食养”之南山饮食,由刘力红老师与其食养老师,分别亲自主讲与主持。三和生命学堂面向大众,普及中医的生命观、健康观与疾病观,引导大众树立自主健康观念并掌握相应技能,分“百日筑基”“自主健康”“圆满养生”三个学习阶段。各版块内容一气相连,从原理到实操,从衣食住行到功法习练,百日之内,引导学员由身入心地将“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从一句口号,切实转化为能力和习惯,启发学员在生活中化繁为简,由慢至养,感而遂通。以操作养护身心,以场力熏染改变,真正掌握“过上好日子的本领”。“百日筑基”课程自2022年3月上线以
本书是作者研习《四圣心源》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对*卷 天人解 、第二卷 六气解 与第四卷 劳伤解 逐字逐句的解读,第二卷 六气解 与第四卷 劳伤解 所用药材的解读。人秉一气而生,气秉周流之态。学中医就一个字 气 ,学中医就一个方法 象 。 气 与 象 是本书的主线。本书*的特点是 以经解经 ,即所有对《四圣心源》内容的解读依据均来自于《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以确保对黄师原意的解读。本书对原著内容解读深入、细腻,语言通俗,是一本很好的中医入门书籍,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系郭志挺和陈树人中医师联合编著。书中收集了郭志挺与陈树人两位执业中医师大量在基层诊治过的有效病例,内容承接金元四大家的治病法则,诊断上利用中医眼诊的标准性、大数据、图像化,采取有效线索对常见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势、预后进行五个阶段的分析,治疗上综合应用五运六气学说,追求在效果上的 快、准、狠 。书中大量知识都是这两位在基层医疗摸爬滚打的青年中医师的实战经验总结。
铃医有三技:一顶,顶即吐;二串,串即泻;三截,截即止。用药有三个特点:一曰贱,药物不取贵重之品,应手运用;二曰验,下咽即能祛病,治验神奇;三曰便,山林僻邑随处皆能采集,随遇随治。铃医此术起于扁鹊,后华佗、孙思邈等继之,其所传诸法与 国医 少异。铃医之技多是师承口授,行规极严,有自己的一整套行话。他们手摇铜铃,肩负药囊,无论寒冬腊月,酷暑炎夏,头顶烈日,风吹雨淋,戴着竹笠,奔走于城乡、村寨,为百姓解除病痛疾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铃医大多并入联合诊所。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铃医几近消失,但他们为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应就此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串雅内编》是 串雅全书 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仅有的三部铃医专著之一,记载的均是江湖郎中实用之方。由于书中病名与现代医学相距
中医理论的根源和形成一直是人们探究的热点,本书中,张东博士回溯了中华文化中圜道、太极中和、天地之心之核心思想,阐释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 象意思维,以及古人如何应用这一思维建立了气、阴阳、五行和藏象的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五行的起源、本质,通过分析中国古人如何以天地之道、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建立中医的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及五味系统,从而探索中医顶层理论的框架。 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抽丝剥茧地阐述了中医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的灵魂,为溯源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从彭坚教授历年记录的医案中选择了500余例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医案,详细介绍了患者的病情和诊疗经过以及医生的经验总结。作者是一位传统型的现代中医,主要在门诊坐堂看病,长期坚持张锡纯提出的 衷中参西 主张,每例医案均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主,并参考西医的检查结果,使得诊疗更加全面、精确。作者擅长运用经方和古代名方治病,善于吸收当代名医的经验,同时摸索总结出不少自己创制的经验方。每例医案均设置了 用方思维 栏目,介绍医案中所用方剂的来源、加减变化的理由、作者的思考途径和心得体会。医案涉及的治病范围涵盖临床各科,特别是妇科病、儿科病以及各科慢性炎症、结节、肿瘤等,展现了作者独到的治疗风格。学好方剂、懂得灵活使用方剂是中医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环节,本书为广大基层中医和中医学生提供了几百个 方
本书为你揭示了认知二4四节气的全新视角,从人体脊柱与每个节气点的全息对应入手,全维度解读了二十四节气与生命大健康的真相,即生命大健康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精气神互动的结果,其中木之作者耕耘生命大健康三十年,基于《黄帝内经》的身心实践。
运气思维突破了常规辨证思维的瓶颈,带来效如桴鼓。随着近几年以顾植山教授为代表的龙砂医学流派对五运六气的大力推广,想学五运六气的人越来越多,但初学者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本书即是学习五运六气的入门读物,主要包括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运气思维模式、三因司天方、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龙砂膏方养生治未病、疫病预测防治、临床实践、心得体会等内容,基本按照基础、渐进、临床实战的顺序撰写。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广大的五运六气初学者少走弯路,快速找到学习五运六气的门径,并早日登堂入室!
中医截根疗法,历代口传心授,不见于著录,相传为汉代华佗所创。此法通过刺激夹脊穴等特定部位的皮下纤维,即可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作用。截根疗法可以解决西医学不易解决的难题,如癌症、银屑病、不孕症等。作者早年师承黑龙江省庆安县民间中医顾显颖老师,为其关门弟子。顾氏医学以其独特的针药并施风格 凡遇到顽疾重症,先用截根疗法当场起效后,再施以中药,在民间深受欢迎。本书通过视频演示及大量案例,详细阐述了截根疗法的操作方法,将这一濒临失传的中医绝技和盘托出,其中顾氏家传截根疗法及部分方案系首次披露。 本书自出版以来,颇受业内人士欢迎,几经印刷,久畅不衰。鉴于此,作者又陆续整理了应用截根联合疗法治疗的新病种和案例,以充实本书内容。此次再版,在原版基础上新增约1/3的内容。本书图文并茂,视频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