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巨著。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方一万余首,插图一千多幅,为明代万历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该书从明万历二十一年问世以来,国内辗转翻刻六十余次。明以后大多数本草著作均以此书为资料渊薮。此外,该书还流传海外,对世界药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化学等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本书是*部《本草纲目》校点本,自一九七七年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成为当代《本草纲目》影响*的版本,为学术界广泛采用,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一九九二年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一九九四年获*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本次再版除改正了上版个别错误之外,物增加了 正文标题笔画索引 和 正文标题拼音索引 ,附于书末,供读者检索使用。
结构针灸是当前针灸研究热点,本书为结构针灸研究丛书之一。结构针灸学是近年来的针灸新兴学科,该学科是中医针灸理论与时俱进的代表之一,强调在全面继承传统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精细、精准解剖和表面解剖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对腧穴定位、针刺手段、针刺理论、进针手法、疗效判断、康复预后等进行再研究,提出更加适合现代针灸临床需要的理论及治疗措施。本书基础部分围绕针灸科医师临床的解剖基础,结合临床实际、现代生物力学知识和中医传统经络、腧穴理论,并配以高清图示,对肌肉的精细解剖予以解说,刺法部分结合实践经验,分析穴位选择、针灸用具、针刺方向、针刺角度、针刺有效深度等针刺取效关键环节,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指导价值。本书重点部分提供二维码视频。
《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指导》掌握出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中心组织专家精心编写了此书。《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指导》,为大纲的细化与扩展,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具有权威性,有利于考生进行应试复习。
本书共分9章,系统阐述了经络医学理论。章导论,介绍了经络理论的历史沿革、经络医学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方法、经络医学理论的价值和名词界定。第二章经络本意及经络系统的构成、第三章经络气化,详细介绍了作者对经络及经络功能的认识。第四章腧穴,介绍了作者常用的100多个腧穴的定位和循摸方法。第五章症候结构,详细介绍了作者对症候的认识。第六章经络诊察,详细介绍了在临床中经络诊察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七章辨经,详细介绍了以经络诊察为基础如何判断病变经脉;第八章选经,承接上一章介绍在临床上如何选择治疗经脉;第九章选穴配穴,重点介绍了在临床选择治疗腧穴的原则,及作者有心得的对穴。
结构针灸 ,以古今中外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知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针灸和手法的作用部位、刺激方法和作用机制,以期探索一条易于理解,方便掌握,容易重复的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新途径。 结构针灸的刺激部位包括皮肤、筋膜、肌肉、神经、血管和脏器等。本分册整理了与针灸密切相关的周围神经解剖基础知识,配以透视图,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针刺要领,其中不乏作者多年经验。本书力求 说明白,讲清楚 针灸的部位和作用,为针灸医师临床提供助力。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本
本书系国家 十一五 重点图书,由夏桂成教授主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集中阐述了夏老的补肾调周理论。各论涵盖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除辨证论治外,特设临证经验和验案举例两部分,全面收录了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几十年临床工作的学术经验,反映了近几十年中医妇科学发展的学术成就,是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者有益的参考读物,亦可供中医妇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参考。 夏桂成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事业已有60载。在从医生涯中,他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刻苦钻研,不断实践,逐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并不断修正完善。其精湛的医术,厚重的理论,在妇科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北京中医药大学肖承惊教授主编全国第1版妇科研究生教材时,高度评价了夏师的学术影响,认为 其对理论的探索从《周易》阴阳消长转化观点出发,根
《伤寒论》是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仲景原著的校注、释义,对仲景之学的研究、发挥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伤寒论》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本书即是汇集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研究注释等之精华而成,对后世学习应用《伤寒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采用研究经典的传统模式,汇集50余位名家具有代表性的《伤寒论》注解,编撰而成,旨在集诸家所长,借助注释重构经典,为中医多元化的临床应用提供知识与方法支撑。本书收集56位历代名家
本书简要总结了肌肉学的中西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组织学以及中医针灸学中的肌肉学理论,并结合浮针的医学实践,在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作了系统说明,如患肌的病理特点,以及肌肉上下游病痛的诊断和大体治疗(如现代医学中的骨关节病,在很多实际患者的表现中,并非骨与关节的病变,而是肌肉及其附属组织的病变),反映了作者二十余年的深入思考。本书对针灸学(尤其是浮针操作者)、康复学、疼痛学、骨伤科学从业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初王怀隐等奉敕(公元982年)编纂的大型医书.刊行于公元992年。该书虽以各科医方为主,但也包括脉法、药物、针灸等非医方内容.且各类医方前均有病源论说,内容*为丰富。我社曾于1958年首次出版排印本.后屡经重印.促进了该书在当代的流传。为适应当前广大读者的需求,我社再次聘请专家对该书重新整理校勘,出版此校点本。 全书100卷,分1690门,收录医方16832首。卷1为脉学,汇集北宋以前主要脉学成就。卷2荟萃了前人临证用药、合药等经验。卷3 7列五脏疾病所用诸方;卷8一18述伤寒、时气、热病等外感疾病医方。 卷19 93为风证、虚劳、眼、齿、咽喉、口、鼻诸疾,以及中毒、上气、心痛等诸多内、外、妇、儿疾病的诊治方法与医方。卷94 98为服饵、丹药、药酒、食治、补益等养生内容。全书*后两卷为针经、明堂,
《备急千金要方》共30卷,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余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流传1300余年来,经久不衰。书中所用方药、养生、食疗等方法至今仍被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现今通行本,据考证,传世早者为日藏南宋刊本,19世纪中期日本江户医学馆据之影摹刊行,后本社影印出版。本次影印在版式上进行了扩印,对于影印本中不清楚的字进行描修等。
本书是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分册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是再版,全书内容除绪言外,共分四部分,共19 章:分别为针灸理论、《灵枢?经脉》篇病候与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及临床医案,另附醒脑开窍针法图片。全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外台秘要》成书约于752年。唐代王焘撰。该书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包括风、外、骨、妇、产、少儿、精神病、皮肤、眼、齿等科, 每篇首列前人有关病候,论述病因病机,次叙各家方药。对不少病候,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有较精湛的论述。
《针灸穴位图解(第2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及研究编写而成。 全书十六章,章腧穴的定位,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第二章至第十六章为十四经穴及奇穴,规范准确地介绍了每一个腧穴的穴名释义、特异性、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灸法、功用、主治病症以及注意事项,其中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均有精美彩图,以图解文,以文说图,直观、立体、形象,次将腧穴体表图、腧穴局部解剖图、腧穴横断面解剖刺法图集于一书,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参考价值。 全书共1300余幅彩图,配以文字,主要供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中医临床大家,十分重视经典理论,反复强调:“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理念,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此书的编写就是一次围绕朱老从痰瘀论治复杂疑难病的探寻,由“痰瘀学说窥见”(理论结合临床)、“治法方药应用”(经验用药解析及专病临证详谈)、“验案实录探微”(风湿、肿瘤、杂病)三个篇章展开。另外,在“同道体悟心得”中选取朱老为主的国医大师的传承人学习老一辈学术思想的心得体会;在“大师经验参学”中则遵循朱老“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选录了16位国医大师及2位全国名中医有关痰瘀学术思想的论文,从不同广度与深度来学习大师们的临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