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竹藩、谢方编著的《中医英语问诊900句》将中医的问诊用语通俗化、实用化;针对中医疗效显*、临诊较多的常见病,简要分析病因,模拟实际问诊场景,设计英语问诊例句,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书收录了900句中医问诊常用语、选词专业地道,语句简单直接,功能丰富实用。用平实的英语与患者沟通、交流;避免因使用生僻的专业医学术语而造成医患之间无法有效沟通交流的尴尬情形。
本书最早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理论,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本书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组织68位上海市名中医编写,收录了每位医家主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术思想部分着重记述名中医独到的学术观点、理论建树及有创新意义的学说,有深度,有启发性;临床经验部分选择名中医临床最擅长的疾病,撰述其对某种或某类疾病的辨证体会及方药运用经验,并附有典型病案。本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有的参考价值。
中国医药文明,是5000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史》是一部中国医学通史,但由于有意简化西医传入与发展内容,故称。但中医学的发展是难以摆脱西医之影响的,所以,本书虽以《中医史》为名,突出反映中国的中医历史,然而在论述中除了坚持中医的主体性外,却不蓄意掩盖西医之影响,也不故意回避中西医之间紧密相关的内容,旨在唤起人们注意引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为中医所用。 这或许就是作者撰著《中医史》之方法、目的与意义之所在……
经络系统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独立联络系统,具有远程循经联系功能,只要对经络经穴进行刺激,就可以远距离调整人体几乎所有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本书作者结合手五里穴禁刺原理、经脉环状联系、经络气血多少、迎随补泻法等,论证指出:营气流注理论自相矛盾、脱离实践,违背人体生命规律、也违背基本科学常识,必须否定,从理论实践两方面破除了营气流注的误导。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并统一经络理论,将其分为经络结构、循行规律、古典理论三类。论证并强调经脉行气,率先提出经脉终始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络分野规律,进而结合前人工工作归纳出经脉循行的八项规律。辨析古典经络理论主义,还原经脉循行部位,创立循经排穴法,改进《针灸穴名标准》,彰显经络远程循经联系的重要科学价值。通过严密考证,界定经络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病毒学,而是涉及医学病毒学、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及噬菌体等各个领域的书籍。《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通常是这样表述的,前面主要介绍了病毒学的基本原理,后面则是病毒学的应用等。 前10章涵盖了病毒学的基本知识。在《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前半部分介绍了病毒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略读了解后用来参考。《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有一章专门介绍七种巴尔的摩病毒分类,主要是动物病毒;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毒;还有一章介绍了噬菌体,反映出人们重燃对噬菌体在生物学领域及其应用方面的兴趣。病毒的起源和进化一章后面的五个章节,涵盖了病毒学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后一章是关于朊病毒的,朊病毒不是病毒,但通常和病毒一起被讨论。 每章开篇都有一个简短的概述,不仅可以让
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运气学说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解说;书中联系部分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了佐证性的研究,并解析了如何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诊疗;书末附有“七篇大论”的原文解读。全书条分缕析、明白晓畅,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