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一书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一,历代医家将其奉为辨证论治的圭臬,医方之鼻祖。解读《伤寒论》,是历代中医的不懈追求。本书为作者旧著《伤寒论六经求真》的修订版。作者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伤寒六经本身的矛盾中认识伤寒六经,并以六经病理界说为据,对伤寒病理过程中的杂病做了医分整理,使本书成为条理分明、秩序井然的辩证论治的医学系统,是学习、掌握和运用《伤寒论》的一条捷径。
《徐灵胎医学》为医学全书。清·徐大椿撰。共16种,此书是在17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病解》《伤寒约编》《舌论》《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的医学著作内容丰富,其见解有独到之处,十分具有实用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以深得医者称道。
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由我国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颜德馨教授主持开办,由同济大学承办,自2008年开班以来,先后邀请邓铁涛、颜德馨、朱良春、张琪、路志正、周仲瑛、李士懋等国医大师及严世芸、连建伟、熊继柏、颜乾麟、颜新教授等中医临床专家授课,在中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推广中医学术,特选取授课精华及国医大师查房带教实录,结集出版。本书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沈涛主编的《中医肿瘤治法与方剂(精)》一书主要分导论与上中下三篇及索引五部分,导论诠释了中医沼疗肿瘤的内涵及其常见治法;上篇以临床常见肿瘤的脏腑生理特性为切入点,探讨并总结病理、病性和脏腑病机要素提出相应治法和常用方剂;中篇主要论述肿瘤临床常见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和中医治法与方剂;下篇则是编写团队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感悟;后附方剂笔画索引。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创中医辨证论治之体系。其理法严谨而圆通活变,其方药精当灵验如鬼斧神工。后世医家无不以善用经方而称道。为便于广大读者总览古今医贤运用伤寒论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以切实把握经方运用之真谛,作者从古今中外伤寒名宿之验案中,精选出800余例,辑而成帙,名为《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内容包括方药、原文、解说、运用、按语等。
本书上篇从血浊理论的提出、内涵、临床应用、深入阐释四方面详细论述了血浊理论体系的构建,下篇主要针对血浊理论的证候、神经系统疾病、代谢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临床研究,是王新陆教授研究血浊理论体系的成果。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作为中医教学参考资料。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比较系统全面,适合作为科研人员、临床医生的参考书籍以及研究生教材。内容上介绍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现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着重介绍了具有特色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如脐带间充质来源的外泌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军事医学研究进展。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实用性强,可为企业或研究机构提供指南。临床转化和产业化是本书的编写重点。本书按照疾病病因分别阐述了损伤,代谢类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退行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并且详细阐述了干细胞产业化制备、储存、运输,质控、管理和人员培训的技术规范和流程。本书凝聚了编者们长期的工作积累和辛勤劳
《熊继柏讲<内经>(增订版)》共分二篇十一章,涵盖内经的理论体系,基本学术思想,其中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等,并有原文选讲以供学习。书中内容有人体水液输布与气候寒暑相应、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应、人体阳气消长与昼夜阴阳相应、人体营卫运行与昼夜阴阳相应等。
作者祝华英将数十年研究《黄帝内经》的所得公诸众,首次向世人揭示了十二经脉运行的奥秘,打破了几千年来世人对十二经脉运行的固有认识,并将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脉诊、针灸、按摩、遣方用药等临床诊疗经验总结贡献出来,供中医中药界人士、人体科学界人士、养生及自然疗法爱好者阅读和参考。《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为《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第三版,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部分内容,调整了章节次序,使书的内容条理清晰、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