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第2版)》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金匮要略》讲课的“接近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接近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老对原文的讲解依次道来,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经方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发行以来,深受读者欢迎。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中日录音增补版(第2版)》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伤寒论》讲课的“接近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接近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
《医道宗源》系列是一套尽量深挖中医基础理论,并且把这些理论运用于临床,用以反思、总结及印证经典理论、梳理当前中医理论体系得失的探讨系列。《医道宗源》系列首先通过论述z基础的四诊之切脉,将汉唐医学体系中的用法和大家今天常用的切脉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比对,让读者对其中的差异和得失一目了然。然后,通过对汉唐中医理论架构中人体消化和吸收系统与今天常用的人体消化吸收体系比对,让读者直观地看到两者的异同。书中不仅包含理论上的比对和梳理,同时还论述了相关理论在临床实战中的应用,以期向读者展现汉唐理论架构的严密性和实用性。
本套书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五运六气,简称 运气 。 运 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 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全书分为 运气概说 阴阳五行 干支甲子 五运 六气 运气之化 运气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逐年运气交司时刻客主加临主病治疗 《黄帝内经》七大论 遗篇 共10章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探讨,指导读者掌握运用五运六气的操作方法。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本排印本是以《本草纲目》金陵本为底本,参考有关文献整理而成。修订仍保持2版整理风格,正文新增养生文字标示及养生用药标记;书末除附有药名索引外,还新增中医病证索引、方剂索引。 本书设计新颖,阅读更加方便,内容更为实用。为中医药院校师生所需,也可供基层医药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
《宋刊周易本义》简介:《周易本义》为朱熹所撰,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集宋代易学之大成的著作。她兼采汉魏以来的易学学说,融合占筮、象数、义理于一体,并汲取了《易传》和中医学的营养,成为易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注本。它影响了元、明、清三代官学六百余年,为数百年间的易学开辟了广阔的诠释空间,引发了无数学者历久弥新的讨论,在易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易本义》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对于《周易》一书所做的注释,代表了宋代易学研究的较高水平。《周易本义》初稿名《易传》,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分为经二篇与传十篇,经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音训亦取吕祖谦所撰者。 《医道传承丛书 五行大义:医道溯源》五卷,由隋代萧吉所撰写。书中内容,都关乎阴阳五行之事。卷一主要对五行、干支进行释名,并说明五
《本草图经》是宋代官修的图文并重的本草名著,于北宋嘉祐二年(1058)至嘉祐六年(1061),由当时大学者苏颂等编撰而成。原书已佚。作者从《证类本草》《绍兴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将其书辑复,并对其文进行了较为细密的考证、注释。全书20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类,末附 本经外草类 和 本经外木蔓类 。计收药物814种,药图933幅(书中药图辑自《绍兴本草》《政和本草》)。本书在编纂方法与体例、药图归类、产地记载、形态描述、药性、方剂、科技史资料、文献引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科学的成就,使该书能反映出北宋时期药学发展*峰的特点。由于该书总结了北宋时药物普查成就,内容广泛,使该书具有药材学和博物学的特点。本书收载资料多,如收载古代方书、科技史料、医药史料很多,因而本书
山东名老中医孙朝宗先生临床至今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经方应用和奇经八脉理论方面造诣尤深。本书系统整理了孙朝宗先生的医论、医案、医话,言语朴实,特色鲜明,反映了孙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专病辨治思路和处方用药经验及其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的新观点,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附《孙鲁川医案》《〈医学三字经〉浅解》(孙鲁川先生遗著)。
《精编 神农本草经 药物彩色图本》分三卷,收录药物365种,按照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长服又可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双重功效,但不需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病愈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另外,《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将方剂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分,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 《精编 神农本草经 药物彩色图本》对药物性味已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
自200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工作,至今已表彰四届国医大师,共120人。他们是中医药行业的杰出代表,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国医大师传承录》第一辑收录第一届国医大师30人,分别从学医之路、成才之道、学术之精、专病之治、方药之长、读书之法、大医之情、养生之智、传道之术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展现他们的为医为人之路,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其学术成就、临证特色、文化学养、师徒授受等内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医后学的医学之路指点迷津,引领方向。
《徐灵胎医学》为医学全书。清·徐大椿撰。共16种,此书是在17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病解》《伤寒约编》《舌论》《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的医学著作内容丰富,其见解有独到之处,十分具有实用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以深得医者称道。
《叶天士医学全书》集清·叶天士所编著医学著作之大成。叶天士、名桂,生于1667年,卒于1746年。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吴县。本书包括《临证指南医案》10卷、《幼科要略》1卷、《温热论》1卷、《种福堂医案》1卷、《种福堂公选良方》3卷、《普济本事方释义》10卷、《叶案存真》4卷、《叶天士医案》1卷、《医效秘传》3卷、《景岳全书发挥》4卷、《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2卷、《眉寿堂方案选存》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2卷。 本书主要内容为系统整理辑录了叶氏对中医温病学理论的阐述、对前人方证的研究,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专题论述了叶天士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书末附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本书首次系统整理校注叶天士所著及其门人后学所辑医书13部,为简化字、横排本。可供中医专业人员以及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者阅读。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璐医学全书(精)》收录了清代名医张璐的医学著作《张氏医通》《本经逢原》《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伤寒舌鉴》和《诊宗三昧》等七种。其中前四种为张璐本人撰著,后三种为其子整理编写,但后三种也是其学术思想的反映,历来都被收入《张氏医书七种》之中,故并存之。《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璐医学全书(精)》是张璐一生医学经验之总汇,具有较高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价值。本次整理以清思德堂藏本为底本,以1925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精校)本为主校本,并以清光绪严式诲刻本等为参校本,改竖排为横排,同时加用新式标点。
自200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工作,至今已表彰四届国医大师,共120人。他们是中医药行业的杰出代表,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国医大师传承录》第三辑收录第三届国医大师30人,分别从学医之路、成才之道、学术之精、专病之治、方药之长、读书之法、大医之情、养生之智、传道之术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展现他们的为医为人之路,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其学术成就、临证特色、文化学养、师徒授受等内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医后学的医学之路指点迷津,引领方向。
《医略存真》,共计l卷,。马培之晚年召其子辈整理其医案,著成此书。本书共35个条目,其中外科24条,内科11条,首条,列马培之祖父马省三有关外科方面的专论1 6则,继则是作者对某些疾病的经验论述34条。 《马培之医案》,不分卷。 因马培之内外科兼擅长,而外科医案已有专书,故其弟子将内科医案单独提出,汇编成册。本书选择有代表性的六家抄本,相互对勘,删其同而存其异,选其理法方药较全者,共得49个病种,588个医案。 《马培之外科医案》,共计1卷,撰于光绪十九年(1893)。系马培之巾年时门人的汇录抄本,对外科各证的记载尚不完全。全书收载医案58例。每个医案不仅有关于病情的详细记述,而且有透彻的论述。 《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马培之擅长外科,推崇王氏 全生派 。书中记录了清 王维德的痈疽疮毒总论、
张仲景是生活在我国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从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出发,结合临床实践,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中医对急性热病和部分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写出了千古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完善、发展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开创了祖国医学六经辨证的先河。 近两千年来,仲景学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流派,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迄今《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已达700多种,研究仲景学说的专著已有1500多种,公开发表的各类论文近4万来篇。一个医学家,能如此感动人类、影响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钱超尘、温长路编著的《张仲景研究集成(增订版上中下)(精)/中华古代名医名著研究集成丛书》多方面地汇集了仲景生平家世、学说起源、学术精华、研究应用、传承发展等浩繁博大的
本书分上、下两篇和附录三部分。上篇通过对 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源流 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演变源流 及 经方、时方药物实测称重 等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为下篇方剂的药物剂量折算奠定了基础。下篇为方剂,所选之方,分为经方、时方两部分,共计1013首。上述方剂在确定方名后,依据南京中医学院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之编写体例遴选,计5300余首。附录为主要引用书目,便于检索。目录以方名首字笔画为序,全书约200万字,具有全面、准确、易检、实用的特点,填补了历代方药书刊之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药剂量的临床混乱局面具有拨乱反正作用,方后所附医案是作者运用方剂本原剂量的真实记录,可谓本书的出彩之处,实为方剂本源剂量研究之不可多得之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