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是一本中医小儿推拿科普图书,也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作。本书以作者跟随刘开运学习16年的讲义、笔记、心得体会为基础,从四诊、辨证、穴部、手法、疾病推治等方面,较完整、准确地整理了刘开运小儿推拿的学术思想。书中整理了70余种小儿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以及小儿四季保健推拿和常见疾病保健推拿方法。此外,还包含了150余种小儿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图示,并配有教学视频,书后附有穴位索引,方便使用时查询。
推拿按摩手法在我国已然流传了数千余年之久,其起源要早于中药和针灸,在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又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因其不仅为人民大众治愈了疾病,而且避免了吃药之苦,扎针之痛。并且使某些椎间盘突出的病人避免了开刀之苦,减少了经济损失。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2章。上篇基础理论概要,1~5章。第1章推拿按摩总论,简介了各种手法的命名、分类;第2章推拿按摩常用的经络和穴位;第3章手法的手式和用具;第4章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共300多种;第5章推拿按摩手法的辨证施术,主要介绍了手法的施术规律,各种手法的不同排列组合及不同的医疗作用,和各种疾病的治疗手法套路、常规。下篇临床病症各论,6~12章,重点介绍了内、外、妇、儿、五官各
本书介绍了按摩推拿疗法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要点,配合大量彩色图片和视频资源,参考性强。本书包括三章。第一章为成人推拿手法。根据不同的着力部位和受术部位,分为63个手法。每个手法均配有图片和操作视频,详细讲述了手法的基本操作、动作要点和适用部位。第二章为推拿临床检查法。重点讲述了颈部、肩部及腰背部等八个部位的特殊检查方法,共计52种特殊检查方法。每种检查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详细讲述了检查法的操作、阳性体征和临床意义。第三章为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本书从各部位常见疾病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九种疾病,详细讲述了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推拿治疗。其中推拿治疗的具体方法,还可作为同部位其他疾病治疗的参考。本书可供推拿按摩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大众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杜自明、段胜如两位老先生中医临床经验的合集,主要为两位老先生在正骨按摩方面的手法经验。杜老把他长期临床实践所积累的伤科手法归纳为理筋手法与正骨手法两大 类。前者又分为分筋理筋、弹筋拨络、摇升降、按摩镇定;后者则分为接、卡、挤、分、旋、端、靠。临症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选择运用。特别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时,他非常重视理筋手法与按摩、捏按的合理配合,认为后者手法有理通经络、摩散肿结的作用,是分筋理筋的辅助手法。同样,他在运用正骨手法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也对按摩、捏按手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后者手法本身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改善肌肉紧张等作用,而有利于骨折的矫正和容易使脱位入骱。值得提出的是,杜老对助手、学生学习手法的要求甚是严格,认为医者必须做到手法熟练、技巧娴熟
《中医特色护理手册》是建立在我院10年来临床广泛使用基础上积累的成果,很切实用,向为医林所推重。包括拔罐、刮痧、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常用中医护理技术31项,并将这些应用于临床颈肩腰腿痛、恶心、呕吐、便秘等领域,形成中医特色护理项目200余种,对临床各种不适症状起到较好的干预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每项技术操作都是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规范操作,建立在循证与实践基础上,具有规范的理论内容,包括概述、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健康教育及院感相关内容、技术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等要求规范,关键技术步骤配有少量照片,特色护理项目均为我院10年来临床应用后的总结,临床有效率有效率达93.59%。全书内容切合实用,且多独到见解和经验之谈,对推广中医护理及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发展有较大
壮医经筋疗法是由著名壮医黄敬伟教授发掘中医经筋学理论,结合壮族民间传统经筋医术而创立,适用于百余种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其中数十种难治病症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及其他疗法,尤其对痹证、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儿童智力障碍等具有特殊疗效。该诊疗方法安全实用、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壮医经筋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壮族经筋医技医术为主体,以《内经》 经筋学说 作为思维导向,具有民族医技医术与古代中医经典理论优势渗融互补的新特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需求下,展现出来的新型中医学。 本书为第三版,由经筋疗法学术传承人黄艺完成,书中新增临床病案,文图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指导性。 壮医经筋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壮族经筋医技医术为主体,以《内经》 经筋学说 作
本书辑录了三本清代小儿推拿的重要著作,分别是由熊应雄所辑《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所辑《幼科推拿秘书》和钱櫰邨所辑《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拿广意》重点阐述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并以歌诀或图解的形式介绍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以及儿科常见病证的证候、病因及其推拿治疗,内服和外治方剂。《幼科推拿秘书》文字大多为歌赋体,通俗易懂,对儿科病症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穴位的分部主治,以及儿科病症的推拿治疗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小儿推拿直录》重点叙述儿科病症及推拿治法。
本书共分为五篇,*篇为文化起源篇(包括 刘氏骨伤 的起源、诞生、发展和壮大);第二篇为基础理论篇,从骨伤病诊治的不同角度总结归纳了 刘氏骨伤 主要的学术思想理论;第三篇为手法固定篇,重点介绍了 刘氏骨伤 *特色的治疗手法及外固定器械及其在骨折、脱位和筋伤中的应用;第四篇为临证医案篇,选取了 刘氏骨伤 诊疗骨伤常见病的典型医案并加以思考评析;第五篇为传承发扬篇,介绍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刘氏骨伤 后人在学术思想传承、学科学术发展、医院专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与新挑战。附录部分:相关图片资料及刘老相关著作。
俞大方教授为中国著名推拿学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副主任,为1985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学》(通称 中医五版教材 )主编,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俞大方推拿学》由俞大方教授讲授推拿学的讲义等汇编而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为 俞大方推拿学讲稿 ,对推拿学相关知识以图表的形式做了系统而又精要的介绍,重点突出了推拿学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与相互关系;下篇为 俞大方推拿学讲座 ;附录为 俞大方教授年表 和 论文选刊 。 《俞大方推拿学》内容精当,体例新颖,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以及从事推拿临床、教学与科研的人员参考使用。
健翔理筋推拿手法是广东佛山健翔医院院长龙翔宇教授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对骨伤疼痛的临床治疗取得的重大突破。其推拿手法的标准化和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得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的认可和支持,对推拿临床一线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本书分为总论、基本手法、部位应用治疗三大部分。
《内功推拿》含英双语对照教材包括绪论、源流、基本操作、特色疗法、练功法及临床应用五部分内容。作为一部供外国留学生及爱好者使用的双语教材,本书集理论与实用技能于一体,以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适性为原则,全面展示了内功推拿的独特魅力与广泛应用。本书图文并茂,以便读者理解内功推拿的治疗原理,能更直观地掌握手法操作技巧。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内功推拿的定义与理念,内功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注重选择与少林内功有关的功法训练和接受推拿手法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推拿理论与技术,引导读者了解内功推拿的基本内涵和深厚底蕴。源流部分,简要阐述内功推拿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基本操作篇,详细阐述了内功推拿的各种手法、技巧及操作要领,同时结合丰富的图例,使读者能够迅速掌握内功推拿
本书介绍了津沽流派小儿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呕吐、营养不良、脱肛、痢疾、感冒、鞘膜积液、肺闭、结膜炎、新生儿黄疸、硬皮病等疾病的治疗方法。既借鉴于前贤的经验,又吸收了当代同道之长,加之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津沽地区的推拿风格及流派特色,书中介绍了其配穴特色和常用手法等。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全面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城苏氏正骨”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中医正骨手法与骨折复位外固定疗法的结合,骨科微创技术的临床实践。对当前部分骨伤科临床医生片面追求手术的倾向,对弘扬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中医正骨特色疗法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出版该书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苏氏正骨起源与发展、传承脉络、治疗思路、手法特色、用药特点,学术思想精髓及“五大攀登”“五大突破”的战略指导,体现我国中医骨伤科发展过程,尤其是全面整理完善苏氏正骨整复手法治疗各类骨折。并且收入苏玉新生前曾发表的专著(按出版年代列书名)的部分内容。下篇:临床经验各论,体现出苏氏正骨特色优势,如何与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微创等方式的融合。按部位分章节,每病种要从传承人角度有按语或点评。收入苏玉新的医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摩挲等,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本教材内容以国家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密切结合临床实际需要,根据推拿学专业特点,注重传承与创新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典与简约并蓄,图文并茂,力求满足教学需要,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本教材主要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骨伤、康复专业使用。初步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推拿学基础(推拿发展史、作用原理、治疗原则、常用诊查方法、推拿手法、推拿练功等),中篇成人推拿治疗(按临床分骨伤科、内科、小儿推拿等),下篇保健与足部推拿。教材特点:1、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体现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直观性、层次性的特点。2、教材编写以课
本书包括《类证普济本事方》《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两部书。宋许叔微撰《类证普济本事方》,又称《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相对于《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以下简称《前集》),凡10卷。本书是许氏集平生所验效方,并附以医案,约刊于宋绍兴二年(1132)。《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以下简称《后集》)之刊行在《前集》之后数年。《前集》与《后集》体例相同,皆以所治疾病为纲,下列应用诸方。本次校点所用《前集》之底本,是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南宋宝佑元年(1253)余氏明经堂刊本。《后集》底本亦是坚田氏旧藏,《后集》国内几无传本。《前集》10卷,以所治疾病为纲,下列应用诸方。书前列“治药制度总例”,将书中常用药物炮制法集中说明
人体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会产生很多毒素,用推拿手法治疗很有效果,河南著名中医推拿大家高清顺教授在本书中用其毕生所学,向大家讲解了推拿排毒祛病的方法和治病经验,极具实用性和实操性,是一本语言通俗、讲解透彻、简单易学、实用高效的大众祛病自我疗法珍藏版图书。
本书包括基本手法、分部手法及练功功法三部分。*部分基本手法论述了名老中医崔述生常用的十八个基本手法,包括每个手法的定义、作用机制、施术部位、具体操作和注意点。第二部分分部手法共十一节,以人体的十个部位手法及儿科手法组成,各节按需要由基础手法、其他手法、临床手法应用举例组成;其中重点论述了 颈部七线拨筋法 头部按摩十法 腹部按摩八法 等崔老独创性的推拿手法与治病理念以及崔老在儿科方面的治病特点。第三部分练功功法介绍了练功十八法、床上八段锦、放松功的练习方法,有助于增强人体体魄及疾病的防治。书中所提到的疾病包含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疾病等。 本书可供国内外推拿临床工作者、国外留学生、中医院校师生以及推拿爱好者使用。
《平乐正骨康复药膳》是平乐郭氏正骨指导患者及医师使用康复药膳的经验总结,内容丰富,中医药特色鲜明,突出了平乐郭氏正骨康复药膳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广泛性,可作为各级医院骨科医师的工作参考书,亦可供大中专院校学生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