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晋代皇甫谧编集的我国*部带有教科书性质的针灸学经典,对于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该书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12卷,成为*早的,*权威的针灸学经典著作,故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的*早传本,还是《黄帝明堂经》的惟一完整传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本次整理精选底本,反复校勘,内容准确,并增加导读与穴名索引,便于读者理解和检索。本书是针灸临床医生的***之书,也可供中医各科人员参阅。
本书除了对30多种针刀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方法做了详细介绍之外,还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针刀临床护理,针刀临床中神经、血管损伤的防护等问题做了专题阐述。此外,还对学习针刀的方法提出了建议,对针刀临床中出现的部分疑难问题做了分析和解答,为帮助理解本书还配画了170多幅局部解剖图和针刀治疗图。
由谢锡亮编著的《谢锡亮灸法医案》介绍了著名老中医谢锡亮教 授数十年来用直接灸法治疗乙型病毒 性肝炎、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多种疑难病的独特经验以及直接灸法的操作要领和技巧。全书共分五章,、二章简要介绍灸法基本知识,第三章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直接灸法治疗医案,第四章为免疫性疾病医案,第五章为其他疑难病医案。这些医案是运用灸法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是传统医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动范例,也是学习灸法的可靠借鉴。《谢锡亮灸法医案》内容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所述方法便于掌握,医案记载翔实,疗效确切,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也适合肝炎、风湿免疫性疾病及疑难病患者阅读。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也是*早*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这三部书是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分7卷。包括卷六 卷十二:《针灸甲乙经校释(下) (第2版)》对原文分别从提要、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编写,校勘精审,注释详明,语译通达,是对经典著作很有深度的全面整理。
针灸治疗学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针灸 三通法临床应用》集作者贺普仁70余年临床经验,总 结了毫针疗法、火针疗法和放血疗法的临床综合应用 ,提出了[针灸三通法(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 理论,使针灸临床的适应病种的数量 及疗效有了大幅度提高。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中汇集临床各科疾病约 140种,病案约350例,其中疑难少见病症病例约占1 /3。为使针灸三通法学术思想 得到反映,对每一病种均用按语形式加以分析,重点 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尽可能向读者介绍针灸三通法 临床取 穴少而精的特点和对某些病症的独特疗效。 并且,《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以传统中医理论 为基础,对作者的长期针灸实践进行了分析、归纳和 总结。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适于针灸专业工作者、 医学生和针灸业余爱好者阅读。可供医
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学家智慧的结晶,与药性赋、汤头歌诀、脉诀等一样是中医教学和临床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歌赋中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内容,值得挖掘和学习。由于歌诀和歌赋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是初学针灸者的入门读物。但因所著文辞过简,难以深悟,故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一书。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故对《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一书进行修订。本次修订在2版基础上增加了对古病名及病候的注释,并新增“十二经本一脉歌”,“十四经循行、主病歌”,“奇经八脉周身交会歌”,“杂病穴法歌”4部歌赋,并对“难经五腧穴主治歌”内容进行增补,进一步丰富了歌诀内容,同时在白话解释上,更注重反映原文主旨,使之更适应教学和临床的需要。
高式国,宇石果。生于1896年,卒于1998年,享年102岁,其穷毕生精力精研中医学及针灸学。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内容从督脉开始到肝经止,对十四经三百六十个穴位的命名进行了解释,并对各穴位的作用和证治也做了说明。《高式国针灸穴名解》综合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而撰成。穴名解释有的根据典籍记载,有的根据局部解剖特征,有的根据深部脏腑,有的根据腧穴效用特点,也有的根据经脉所属或与附近经脉的关系,还有的根据养生家的体会等。作者综合了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尽量准确表达古人之意愿。作者在全书的行文中使用了古典词章,文字十分精炼。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作者又把现代人的认识和自己在临床中的体会,巧妙地结合进去。全书内容丰富,说理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
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学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经历代医家口传心授,内容十分丰富。由于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和应用,颇受针灸院校师生及,临床医师的欢迎。本书作者收集并精选了历代针灸医家歌赋之精华,以白话解的形式予以精当释义,并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和体会,将病候、穴位主治作用等加以适当发挥。除对原著进行必要的勘误考证外,在每篇篇末,将各病与取用穴位,按类作了统计,便于读者对照参考。因此,本书不但可以帮助理解原著的精髓大义,从中还可以领会,临床针灸辨证论治方法和处方取穴的规律,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大有裨益。 本书收选的歌赋均出自历代著名医家,可谓经典之作。白话释义通俗易懂,归纳整理的表格简明实用,不仅反映了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也体现了作者应用心得,因此,本书可作为针
本书收选作者的论文22篇,临床常见病医案52例,较全面地反映了陆瘦燕老先生有关针灸方面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陆老先生少承家学,苦心钻研,尽得真传。对中医古典著作《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针灸大成》等医籍精心研读,探讨中医针灸理论的形成与沿革,考证腧穴,阐述经络学说及其临床意义,尤其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与应用更有自己的心得和独创见解。作者毕生倾心于针灸教育工作,大胆进行教具等改革,为中医针灸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医针灸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声望。 书中所选的论文,大多发表过,很在影响;临床医案,多为常见病症,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的针灸治疗经验和严谨的学术思想。全书理论联系实际,针灸治法丰富,足资后学借鉴。
《针灸治痛》汇集了古代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痛 ”的经验。结合国医大师贺普仁70余年的临床实践编 写而成。内容包括:疼痛理论的沿革,疼痛的病因、 病机、症状的辨证及针灸治疗。书中详尽具体地介绍了临床常见痛症的治疗方法,书后附有“治痛腧穴一 览表”,并增加了近些年来的新资料、科研新成果, 使全书内容更加全面、充实。 《针灸治痛》可供临床针灸医师、针灸爱好者使用,亦可为针灸工作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 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教材的编写,为院校和基层的广大学习者及中医爱好者做了简要而系统的梳理,并附上常见病的诊治案例,意在引导大家洞明内针法理,树立内针思维,在实际运用中方能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本书由明代高武编撰书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共4卷。分经络腧穴、病症取穴治法、刺灸法、针灸歌赋4卷阐述。本书是继汉代《名堂经》首次总结腧穴主治病症之后的又一次系统总结,对腧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书中收录的玉龙赋。肘后歌、百症赋、补泻雪心歌等当今仍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诀,就是*早见载于此书。此外,书中还有颇多作者的独到见解。对当今针灸的发展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次整理采取*精良的版本,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穴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可供针灸专业、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参阅,也可供针灸爱好者学习之用。
由赵时碧主编的《雷火灸疗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雷火灸的理论基础。介绍灸的起源、发展及种类;雷火灸的产生;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灸与中医基础理论;雷火灸以中西医结合为理论基础;手法创新;灸具革新;雷火灸的特色等内容。下篇为雷火灸的临床实践。介绍雷火灸的特色、主要治疗疾病等内容:首创雷火灸塑身疗法,美容疗法;女人保卵巢疗法;男人养肾疗法;防癌、延年益寿疗法;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造血系统;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骨伤科、五官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等疾病及止痛。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是一部以针灸为主,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文献汇集性专著。书中择要辑录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各种医药期刊(学报)的重点论文670余篇,分别以传染病、内外妇儿病、神经精神病、五官口齿病、皮肤肿瘤病以及急救等13章进行编纂,介绍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疑难病的针灸临床证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书中省略了针灸的施术体位、常规定穴、操作手法等,却对针刺法、艾灸法、耳针法、电针法、头皮针法、梅花针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线法以及穴位敷药法等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予以详细阐述,其中某些手法及其证治经验,于今看来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因此,本书对于从事针灸科研、临床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普遍化的趋势。在《切脉针灸治癌》中,作者俞云总结了自己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及临床经验,在运用中医理论攻克癌症,以及中医切脉辨证与针灸治疗技术的结合方面都有新的建树。 本书首先概说切脉针灸治癌的探索过程及相关理论知识,接着阐述针灸、脉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切脉、针灸二者的结合点,*后着重从癌症的临床诊断、切脉针灸治疗癌症的常见配穴应用、治癌的特殊针法、针灸治癌与中草药的配合应用等方面予以阐述,并结合具体病案,充分展示切脉针灸治癌的临床疗效。 本书不仅可供中、西医肿瘤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对指导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战胜疾病也有积 *的意义。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 绍兴十六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本书共分三卷。主要内容介绍灸法。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介绍各病症的治疗,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二十二个灸穴(其中包括手、足三里)。书后有附方,多用丹药及附、桂等热药,内载"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 为彰窦氏 灼灸 之法,传承黄帝、扁鹊、医经学派之术,柳少逸先生以《 扁鹊心书 灸法讲记》立题结集,以期 关中老医 之术得以传之。柳少逸先生解读《扁鹊心书》,亦 日夜勤求 , 洞贯其理 ,学研窦材之灸术,探讨其 当明经络 , 须识扶阳 , 大病宜灸 之奥蕴,验 黄帝灸法 、 扁鹊灸法 、 窦材灸法 于临床,并 触类引伸 之,亦 效如影响 ,并诚信诸法 非谬 。尽管其法 周身用穴 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