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针灸手法、认症定穴、五脏俞 募会穴、奇经八脉、络脉、各家治疗经验及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诸法。并载十二经图、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掌握,对初学针灸者于临床时有参考价值。
校注》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针灸手法、认症定穴、五脏俞募会穴、奇经八脉、络脉、各家治疗经验及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诸法。并载十二经图、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掌握,对初学针灸者于临床时有参考价值。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详细介绍了老中医谢锡亮从医60余年对灸法的深刻理解、独特经验及举办30余期针灸培训班的讲义精华。全书共10章,包括灸法概论、灸法基本知识、常用灸法及技巧、经络穴位、灸法、常见病灸法治疗、灸法医案、名医灸法及灸法医话等。本书内容丰富,阐述简明,文图并茂,方法简便实用,疗效确切,是学习和应用灸法很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灸法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作者长期精研践行董氏奇穴,深有体会,结合他人经验,全面细致地讲解了董氏奇穴的穴位及董氏针灸确有疗效的疾病治疗方案,且穴位附以彩色真人图谱,内容全面翔实,图片清晰直观。本书适合董氏针灸研究者、广大针
《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距今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本书共计十二卷,分一百二十八篇,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学科的内容。作者在书中不仅厘定了睮穴的部位,并且对穴位的排列采用了分部依线的方法,并从临床实践上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针灸疗法的治疗经验,可谓集睮穴主治之大成。本书适合针灸研究和临床人员参考使用,也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药爱好者学习。
本书共三篇。上篇记述腧穴源流、形成、发展、分类及其功效等;中篇介绍十四经穴出处、释义、取法、层次解剖、主治、现代研究等,并辑录一百十一个奇穴、头针及耳针穴;下篇为腧穴古文献辑注及古代体表部位名称解释。本书重在溯本求源,博引旁证,尊古而有新说。适合针灸院校师生、针灸爱好者阅读。
《中国针灸辞典(第2版)》共收词目5000余条,包括经络、腧穴、针法、灸法、针灸器具、治则治法、配穴、常见病针灸治疗、历代针灸人物、著作、歌诀及与针灸有关的基本理论术语、解剖名称等。其中正词目3890条,内容相同、一意数名的副词目1200余条。 《中国针灸辞典(第2版)》的简化字采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总表》,并参考《新华字典》《辞海》等按音序编印。词目按汉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编排,如“阿是穴”,在“阿”字的条目下查找,声母相同者,按韵母的顺序排列;字音相同者,按声调(-、/、V、\)排列;字音及声调都相同者,按词目的第二个汉字的读音排列,依此类推。结合实际,改变了中医文献个别用字习惯,如释文中有关体腔器官,一律用“脏腑”,而不用“藏府”。另外,为便于查阅古籍文献,收藏的词目保留了部分古
本书在张缙教授及其团队近60年有关《针灸大成》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汇集了 有关研究论文,涵盖研究专论、现代整理和论文选辑三部分,考证和分析了《针灸大成》的作者、目录、版本、学术思想和临床价值等。书中对张缙教授潜心几十年辑录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进行了全文收录,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亦为深入研究《针灸大成》提供参考。本书较为完整地展现了《针灸大成》现代研究成果,可供中医院校师生、科研人员、临床工作者和中医、针灸爱好者阅读参考。
校注》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针灸手法、认症定穴、五脏俞募会穴、奇经八脉、络脉、各家治疗经验及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诸法。并载十二经图、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掌握,对初学针灸者于临床时有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四章,按经外奇穴的所在部位排列,第一章为头面颈项部外奇穴,第二章为躯干部经外奇穴,第三章为四肢部经外奇穴,第四章为组合穴,对于数千年来所记截的奇穴,尤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发现的众多奇穴,以临床实用为宗旨进行严格筛选,对其中位置较为固定、疗效肯定,又经广大医师多年使用而认可的奇穴进行辑录,共载有临床常用且有奇效的经外奇穴600余个。每个奇穴分别从另外、定位、解剖概要、主治、刺灸法、穴位出处及引证、与领近经穴或奇穴的位置关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内容翔实、丰富。所有穴位都配以彩色实体照片作为取穴依据,照片清晰,体表标志明显,穴位标示准确,并附有肌肉、血管、肌腱、骨骼等组织结构的线条图以详细描述穴位的具体位置,一目了解,美观实用,是对经外奇穴的一次总结与规范。本书是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