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孙思邈(541—682年),隋唐 医药学家。自号孙真人。世人尊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孙思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临证之余,著述立说,将自己的见解和临证经验撰写成《孙思邈医学全书》,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虽明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俱备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 内容包括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病、风毒脚气、诸风、伤寒、肝脏、胆腑、小肠腑、脾脏、胃腑、解毒、养性、平脉、针灸等,计232门,共载方5300余首,分门别类,内容博深,具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论述。《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主要包括药录纂要、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辟谷、退居、补益、中风、杂病、万病、飞炼、疮疡、色脉、针灸、禁经,共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条,收载药物8
阅读中医古籍,既要具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否则,阅读起来是有困准的。当前常用的汉语工具书,主要解决一般古籍的阅读问题,而对阅读中医古籍不太适用。 本书是阅读中医古籍的一本专业工具书。它以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融会丰富的中医学知识,编选了中医占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字1752个,很大一部分例词、例句选自中医经典著作,逐一地加以解释,例句难者,还翻泽成现代汉语。编写中力求做到释义准确而明晰;翻译具体而易懂。 中医院校的学生倘能手备一册,对阅读中医古籍和深入研究祖国医学遗产,相信是有所裨益的。 有志于振兴中医或对中医有兴趣爱好的读者,也可以以本书作为进入中医殿堂的阶梯。 古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可将本书作为深入研究古代汉语、丰富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著,由焦振廉等人校注。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之说,曾得到隋唐两代皇帝征召,皆不就。缘自幼多病,留心医药,勤于临证与著述,终成一代大医,并被后世尊为“药王”。孙思邈所著数十种,多已散佚,今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其代表性医学著作。 唐代医学承继六朝以来的积累,并有重大发展。《备急千金要方》综合前代成就,总结当时成果,内容宏富,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坐标性质的经典医学文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书30卷,以各科医方为主,并涉食疗、养生、脉法、针灸等,内容宏富,被称为中国历史上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撰《大医精诚》篇,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深刻影响了后世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之书。它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作者毛进军主任医师在学习、思考和临证中,悟出了《伤寒论》六经辨治内涵就是“六经方证集合”的理念;总结了六经方证病机的具体辨治要诀为“明辨六经,顾全合证,谨守病机,方证相应,重视两本,药参神农”;提出了《伤寒论》经方“六经方证病机二元辨治”的思路和方法。 书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对《伤寒论》六经经方学术的思考、探索、创新和经验。重点是在阐扬胡希恕先生等经方医家《伤寒论》六经方证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将自己临证思考和探索的《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方法、思路和经验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解析。全书共分十九章,举作者本人辨治的医案76例。作者对这些医案的思考和辨析,有助于启迪经方学习者拓宽《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活用经方的思路。
本书分六部分对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进行了释要,其包括写在佛书正面或背面的医书(如P.3481《针灸甲乙经·卷之四病形脉诊》节选本、P.2115《张仲景五脏论》等)、写在儒书正面或背面的医书(如P.3378V《杂疗病药方》等)、写在道书正面或背面的医书(如P.2882V天宝七载张惟澄奏上杂疗病方残卷等)、佛书中本身所包含的医学内容(如S.5598V《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P.3230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之香药洗浴方等)、道教所利用的医书(P.4038疗病养生延年方、S.5795辟谷长生方等)及佛道所共用的医书(《备急单验药方》)。这一方面反映了佛、儒、道对中医学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敦煌作为佛教圣地是多种文化交流的有力象征,另一方面与佛、儒、道相关的这些医学卷子,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潜力与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既可供从事佛、儒、道文化研究者及爱好者参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