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 东方医药巨典 ,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取之不尽的中华医学知识宝库,素享 医学之渊海 、 格物之通典 之美誉。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 中国的百科全书 ,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其内容涉及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将《本草纲目》中适合现代人养生治病的实用性功效提炼出来。精选1000多幅珍贵金陵古图,600多幅栩栩如生的手绘彩图和中药实物照片,增加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本书白话文全译,翔实严谨、通俗明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人人都能看得懂,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
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以简单的英文交流而写成的书。这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医的精华要义,并力求释繁就简。现代的中医临证过于关注不和谐的病象模式,并专注于努力纠正这些不和谐的现象。然而,传统中医并不只是汲汲于“局部”的不和谐,他们 关注整体,因为“局部”揭示着“整体”,他们直观地把握“整体”。只有深入学习古代经典,才能够运用传统中医的基本原则来实践,而不至于在学习繁复又看似矛盾的后世各家学说时陷入迷惑。这样才能根据病患的体质、神质和邪正斗争反应情况,以药物的气味升降为基础,来配伍合适有效的方剂,而非根据课本上笼统的方剂功用来机械用药。对于有所领悟的医者而言,一切都只是开始。
本书是是吴永洲先生生前所著,九十年代初,吴汉卿教授传承仲景六经学术思想,刻苦钻研伤寒六经脉证针法与经方精髓,率儿子、弟子总结伤寒六经脉证针法,经方医理与临证心法,整理编写完成 《伤寒六经针法经方精要》 书。上篇详细论述六经辨证大法、六经病传变、六经脉证要领等;中篇论述代表经方的病家举例;下篇主要论述临证常见病及典型家例。本书章节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中肯、内容详实,其中六经归类、脉证合参、遣药合理、针药应证:切合临床,实为一部中医伤寒六经临证脉法、针法、经方、心法实战性佳作。
《滑寿医学全书》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贡献。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著,由焦振廉等人校注。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之说,曾得到隋唐两代皇帝征召,皆不就。缘自幼多病,留心医药,勤于临证与著述,终成一代大医,并被后世尊为“药王”。孙思邈所著数十种,多已散佚,今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其代表性医学著作。 唐代医学承继六朝以来的积累,并有重大发展。《备急千金要方》综合前代成就,总结当时成果,内容宏富,是中国历 具有坐标性质的经典医学文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书30卷,以各科医方为主,并涉食疗、养生、脉法、针灸等,内容宏富,被称为中国历 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撰《大医精诚》篇,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深刻影
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以简单的英文交流而写成的书。这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医的精华要义,并力求释繁就简。现代的中医临证过于关注不和谐的病象模式,并专注于努
《外台秘要方》,唐·王焘著。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 全书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著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栽疾病种类最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疽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经血
经方医学,是中医治病拥有科学性的经典医学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是《伤寒论》。胡希恕先生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标明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并探讨了病位类方证。冯世
本书由全国有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撰写。《伤寒杂病论》是开创临床医学著作之典范,因其言语表达深奥,思辨纵横交错,法理层次复杂,辨治用词简略,用药思维灵活,组方细则多端,这无疑给学用《伤寒杂病论》带来诸多不
《外台秘要方》,唐·王焘著。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 《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
陈氏幼习儒术,初为乡间诸生,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乃究心医学,以“良医济世”为勉,治病多奇中,从不计酬。士锋平生好学,上探典籍之奥,博采诸家之长,通过临床实践,擅长归纳总结,喜爱著书立说,以惠后学。其著作之丰,当为浙中之佼佼者,堪称著述等身。
本系列是为中医人在中医四大经典之外精心整理的 国学经典,希望能为读者成为 中医提供直接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 》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 ),是传统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其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本书正文句读、分段参考、综合各家,除个别难读字词注音外,无过多注解。
师者,授业解惑以传道也。师之为师者,以其多历而少误,必慎思而后授,故每遇难必琢磨再三,消而化之。教学并进,从中获益。《黄帝内经》臣问帝答而成八十一篇巨制,厥功伟哉!今仿其式,以解门生之惑,撰成一部。本
本书以清代汪昂编撰、严苍山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为蓝本,对所收方剂采用每方必解之原则。本书汤歌按照方名、歌诀、注释、来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使用注意、附注等顺次论述。全书对歌诀释义通俗易懂。方义解释简明精当。实用性较强。对于提高临证技巧与临床疗效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