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中医名著解读,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潘华信教授对陆渊雷著作进行点校。陆渊雷为近现代医家(1894—1955)。名彭年,江苏川沙县人。自幼聪颖,攻习经学、小学、天文、历算,于医学亦多所涉猎,尝师事恽铁樵,并协助其举办函授学校,又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医院校。后又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人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自任教务长。后又任学术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常以现代西医之观点解释中医传统观点,独具见解,虽褒贬不一,但对中医理论不失为有价值之作。
《吴棹仙医经精义》是医经专家吴棹仙之力作和重要遗著,原名《医经选》,分《医经生理学》和《医经病理学》两部分,是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初期的《内经》课教材。书中分形脏、营卫、神明和病理总论。编排合理,体例周全,篇、章、目、论述、引证、结论,如抽丝剥茧,逐层深入。论述,颇多创见,引证则资料详实,囊括诸家,结论更是简练而精辟。所以是书虽非鸿篇巨著,但字字珠玑,对于整理、研究吴老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本书也是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的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要籍,由於书中积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只把它交给中医界来发掘是远远不够的。清代朴学大师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於是发凡起例,染指《黄帝内经》的研究,如胡澍的《内经素问校义》,孙诒让的《素问王冰注校》(见《札逻》第六册)等等,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组成,成书於西汉之前,文字古奥,素称难读,要想进入这一宝库,的注解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在林林总总的《黄帝内经》注本中,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堪称翘楚.问世以来评价一直很高,这就是我们选择它的理由。 张志聪字隐庵,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名医,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出身於医学世家,从小熟读圣贤书,冀博取功名,不幸少年丧父,家庭失去支撑,於是
内容提要 《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是由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的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是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的中国的百科全书,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时人王世贞在为该书作序时称李时珍 书考八百余家 ,但在许多方面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的著述,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纠正了前人对于植物名称、植物气味和主治等方面的错误;新增加了374种药物,使药物种类达1892种,成为有史以来为全面的一部本草著作;对于许多药物的疗效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尤其是发展了药物归经理论,用自己的临证经验,确定和补充了药物归经,并重视属气,属血的区分,大大提高了本草著作的临证指导作用。此外,还记载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见解独到,有证有方,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收录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和《医易通说》。书末还附有“唐容川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论文一篇,因此,对于读者阅读更具启发意义。本书集古籍整理与现代研究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中医专业人员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参阅。
“灵兰书院?中医经典三家注系列”丛书包含《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临床分册》、《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运气分册》、《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上编》、《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下编》、《难经三家注》、《伤寒论三家注》、《金匮要略三家注》8种。本书是《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的第二分册。选取《黄帝内经灵枢》众多注本中特色的三家,沿袭通行本《灵枢》篇目顺序,将注文依次纂集于相应经文之下。汇集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三家《灵枢》注本。集三家之学,补一家之偏,让读者跟随古代医家轻松品读中医经典。对学习和精研《黄帝内经灵枢》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名《宣明论方》,15卷。为金·刘完素于 1172年所撰。卷一和卷二,诸证门,将《素问》一书中的62个病证逐条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处方;卷三至卷十五,分为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劳、燥、泻痢、妇人、补养、诸痛、痔瘘、疟疾、眼目、小儿、杂病等各门,每门均先引《素问》医论,然后再加引申,并制定处方。本书补充了《素问》所论病候缺乏相应方药的不足,也反映了刘完素偏重寒凉、降火益阴的学术思想。
《本经续疏》清?邹澍撰,共六卷,载药142种。是继《本经疏证》之后依原书体例补充撰著而成。全文以《神农本草经》为经,以《名医别录》《唐本草》《本草图经》为纬,兼取《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方互相印证,逐味详释,以《本经》原文分析古方的应用,以经方药物配伍理论注疏《本经》的内容,其间或以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佐证。。 此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初刻本为底本。
陈修园(1753—1823),原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代医学家、教育学。本全书收录他现存世的16部医学著作,包括《灵素节要浅注》10卷、《金匮要略浅注》10卷、《金匮方歌括》6卷、《伤寒论浅注》6卷、《长沙方歌括》6卷、《医学实在易》8卷、《医学从众录》8卷、《女科要旨》4卷、《神农本草经读》4卷、《医学三字经》4卷、《时方妙用》4卷、《时方歌括》2卷、《景岳新方砭》4卷、《伤寒真方歌括》6卷、《伤寒医诀串解》6卷、《十药神书》1卷。 陈修园的著作大多流传甚广,主要由于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且多以歌诀形式,其内容亦深入浅出,切于实用,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参考书。因此陈修园的著作对于医学之普及有着深远影响。 本书全面汇集陈修园的医学著作,并在书末附“陈修园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论文一篇,对读者学习和
《冯氏锦囊秘录》系浙江名医冯兆张著,由田思胜等人校注。冯兆张,字楚瞻,清代医家。浙江海盐人。13岁学医,从师访道10余载,以医名于两浙等地。冯氏历时30余年,汇选各家精要,结合己见,著成此书。该书包括《杂证大小合参》20卷、《痘疹全集》15卷、《杂证痘疹药性主治合参》12卷,其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以及痘疹、药物、脉诊、导引养生,并采集民间验方、效方,内容丰富,流传颇广。冯氏在学术上继承明·薛立斋等温补学说,推崇赵献可之命门理论,且善于化裁古方,曾仿钱乙六味地黄丸加减化为10方,以变通为用。冯氏对内、外、妇、儿均有研究,尤擅长儿科痘疹。其诊治疾病,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尤重视小儿先天禀赋之厚薄,后天长养之虚实,曾归纳三法、四因、五治、六淫、八要等几方面,条理清晰,别具一格,不仅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所说专书,就意味着它是专讲杂病治疗学的。作者认为,它既是杂病治疗学,也是张仲景杂病的辨证治疗学。这本书是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完成并问世,具有性,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称其为经典著作,是我们中医药后学者、从业者、研究者的之书。为什么呢?原因有四,即性、指导性、科学性、探索性。 ,性。《金匮》不管是对外感热病,还是对内伤杂病,都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源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临床应用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常读常新啊!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性,也是被世人所公认的。 第二,指导性。就是对中医的理论和
本全书收入明代著名医家汪机纂辑、传抄以及由汪机门人整理的医书凡9种,它们是:《脉诀刊误》四卷,其中含戴启宗著、朱升节抄的《脉诀刊误集解》二卷,汪机的补注二卷。此书汇集了一批中医文献里的脉诊资料,同时阐述了汪机的脉学主张。《读素问抄》三卷、 《补遗》一卷。书中对滑寿辑的《素问抄》进行了增补,是《素问》经文及王冰注文的分类精选本。《石山医案》三卷、附录一卷。该书主要由汪机的门人整理而成,其中收载了汪机的部分医案和医论,特别是他的“营卫论”即冠于卷首,因而本书是汪机学术思想的代表作。《运气易览》三卷。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运气常识,内容深入浅出,要言不繁,较便阅读。《针灸问对》三卷。书内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外科理例》七卷、附方一卷。该 书内容大多辑自宋元明医家有
本書是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廖厚澤先生,集一生行醫和研究中醫理論的經驗,闡釋中醫古典名著《傷寒論》、《金匱要略》學術觀點的著作。旨在宗承原書,向后學介紹中醫辨證論治的入門方法與提高的途徑。書中記述了很多經驗方和診療效驗以助說明。作者認為病脈證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中醫診斷治療中具有决定性的要素,把握這三點,活學活用,總結傷寒辨證心法,許多疑難雜症可迎刃而解。同時參考古今的醫家們注解《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思想,加以比較分析,扼要地提出個人的觀點,並據此調整了某些原文的條次,使文中病脈證的叙述更馬顯明,也力争排除某些刊誤與錯解,以便同儕們研究、交流。
本書是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廖厚澤先生,集一生行醫和研究中醫理論的經驗,闡釋中醫古典名著《傷寒論》、《金匱要略》學術觀點的著作。旨在宗承原書,向后學介紹中醫辨證論治的入門方法與提高的途徑。書中記述了很多經驗方和診療效驗以助說明。作者認為病脈證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中醫診斷治療中具有决定性的要素,把握這三點,活學活用,總結傷寒辨證心法,許多疑難雜症可迎刃而解。同時參考古今的醫家們注解《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思想,加以比較分析,扼要地提出個人的觀點,並據此調整了某些原文的條次,使文中病脈證的叙述更馬顯明,也力争排除某些刊誤與錯解,以便同儕們研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