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黄帝内经》初版问世于2009年,至今,畅销已经累计突破100万册!已经以八种语言销售到了十几个国家,这是让我们欣慰的。在出版后这四年时间里,我们结合读者反馈以及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改版更新,每一次改版都是更精进更准确更符合读者需求。本次修订堪称权威专家审订畅销版,综合了之前版本的所有精华,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优化了一看就懂的图解式风格,真正达到让读者 一次就读懂的完整版白话读本,一次就能读懂《黄帝内经》的精华 的编辑理念。 不仅如此,本次改版我们还邀请了中医领域权威专家耗时一年之久全盘审订,*程度地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度。
《图解本草纲目》初版问世于2009年,时至今日,已经累计畅销突破100万册!已经以八种语言销售到十几个国家,这是让我们欣慰的。在出版后这四年时间里,我们先后不断改版更新,结合读者反馈意见以及适应市场需要,每一次改版都是更精进更准确更符合读者需求。本次修订堪称权威专家审订畅销版,综合了之前版本的所有精华,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优化了一看就懂的图解式风格,真正达到让读者 一次就读懂的白话读本,一次就能读懂《本草纲目》的精华 的编辑理念。 不仅如此,本次改版我们还邀请了中医领域权威专家,耗时近一年之久全盘审订,*程度地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度。《本草纲目》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本书对《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精挑1300种品物、3000多条实用附方,将《本草纲目》中的适合现代人养生、治
胡希恕(1898-1984),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其学说贯穿大论诸条,于临床每多实效。本书是根据先生生平*后一次讲授《伤寒杂病论》(以明代赵开美本核校)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此时其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读文章著作,大意虽能知晓,但其细节处仍嫌模糊,现在闻其亲自讲解,自比看文章更进一步,特别是讲解中的一些 闲话 ,更多启发之处。书后附有讲方证的内涵和讲柴胡剂的应用两讲,并编制有条文索引、方剂索引。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药学又是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 遗产,国医大师吕景山将著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临床用药配伍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整理成册。该书收编对药 282 对,按照药物的功能和主治,分为 24 类。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最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
《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原著,内容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阐述中医治疗的效用。多是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中医理论,故此书可为西医学习中医的参考,中医参阅此书,亦可得到一定的提高。基本上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本书可为学习中医学的参考书,适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及爱好者使用。
本书为中医张大昌先生遗著的合集。张大昌先生的关门弟子陈志欣将其所藏遗稿,选择保存完好的做蓝本,校对出版,供大家研究、学习。遗著共有19个部分,基本囊括了全部著作。如《医统心法一册》医理部分论述;《医诀》诊断学的总结;《二十四神方》《处方正范》处方之总诀;《药性四言韵语》药物部分:《三十六脉》用表式文体,简而精的总结出了脉的宗旨。以上部分著作,具是理、法、方、药总诀式代表作,体现了先生的经家学术思想,义理深奥,语言精辟。这次再版,均是两种以上稿本,相互参照,相互校对,尽量保持原稿原貌,有变动或有不一致的均加注说明。
《本草纲目拾遗/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清。赵学敏撰。十巷,另卷首一卷。初稿完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卷首列有小序、凡例、总目、正误、目录等项。正文载药921种(其中正品716种,附品205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各、蔬、器用、禽、兽、鳞、介、虫等八部,大致按《纲目》次第排列,将金石细分为金、石两部,增加藤、花两部,删去人部。各药阐述,不分项目,无格式,基本包括引述文献与个人心得两方面内容。阐述范围颇广,有药物生态、形态特征、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炮制及制药法、使用经验等,对性味功能、药物质量与药性关系进行广泛引证、讨论。全书参考、引据医药文献282种,经史书籍343种,其中不少书籍今已亡佚。所载药物有716种《本草纲目 未曾收载,其中不少药物疗效显著,直至现在仍
《永乐大典医书辑本(1)》由王瑞祥编撰。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指定姚广孝、解缙组织2000余人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成书于1408年。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公认为“世界*的百科全书”。清中叶后,屡遭盗窃和劫掠,散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方搜集,共得795卷。其中31卷列有医学内容(不含中药)。《永乐大典》中,辑录了我国宋元以前诸家医籍,内容广泛,包括医经、医籍、临床各科、中药、养生、医学职官、名医传记、医疗掌故、医师考卷、回回药方等,保存了从《黄帝内经》至《危亦林得效方》达133种医学著作,以及正史、笔记小说、类书、政书中有关医学内容。作者经多方搜集,得医学著作109种,仍按“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编排,约2000万字,分20册出版。 《永乐大典医书辑本(1)》为平声东韵,包括诸风证治36卷
本书为方论专著,共分四卷,为清代汪汝麟所著。全文详明赅备,条理井然,所选之方,均为经典有效良方,颇为实用。现据清道光庚子年无止境斋刻本影印。汪汝麟,字石来,海阳人,道光间医家。因乡场屡蹶,遂专心志医,昔贤诸书,日夕披览,随手抄诵,积三十年之所得,摘采一册,即为该书。
公元2~3世纪,东汉王朝瘟疫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编撰了《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将书中主要论述杂病的内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古代汉族医学典籍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书中记载的方剂,被誉为“众方之祖”,尊为“经方”。书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后世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丛书(典藏版):医宗金鉴(中册)》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中医临床***丛书(典藏版):医宗金鉴(中册)》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一书15种。其中,上册有《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决》《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中医临床***丛书(典
该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与其子张璧合注,约成书于。该书后世有节选本《云歧子脉诀》存世,但国内无原书全帙。此书主要内容为注解托名的王叔和《脉诀》,其特色在于 随脉辨证,随证注药 ,将脉、证、药结合,辨证论治。故后世又称此书为《张洁古药注脉诀》,是考察张元素学术成就的珍贵之作,今仅存元至元十九年(1282)序刊本孤本,其版本价值与学术价值均很高。
《辨证录》是一本综合性医书。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全书十四卷,附《脉诀阐微》一卷。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而忽于舌脉的诊察。由于本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刻本颇多,有些书商将其改名为《辨症冰鉴》等书名。
《 疫疹一得 校注》为对清代医家余霖诊治瘟疫疾病主要经验总结的整理、校勘和注释,分为校注和初刻本影印两部分。校注部分上卷主要论述疫疹与伤寒似同而异的鉴别诊断,并详述其病源与症状;下卷概述了瘟疫病各种后遗症的辨证诊治,分析了疫疹形色的鉴别及预后吉凶,并列举了治疗瘟疫病的方剂。全书特色鲜明,远绍刘河间火热论、近师吴又可瘟疫学说,尊先贤而不泥古,重实践而有所突破,探病求源,根据疫疹之病因病机,总结出重用石膏并兼顾扶正养阴及重视气运变化而治的治疗原则,并贯穿在治疗温疫始终。
柴松岩行医七十载,诊治病患无数,屡起沉疴。柴师以 柴松岩月经生理理论 肾之四Z 二阳致病 妇人三论 等学说为代表,创建了一套完整、独到的中医妇科学术思想体系。临证遵循中医学 天人合一 的古训,因人、因地、应时、应个性化因素辨证,尤擅治女性闭经、不孕症,治则以顺应周期、调养阴血为特点,注重调整气机与恢复气化功能。组方灵活、选药广泛、性味平和、药少力专,在现代中医妇科界独树一帜。本书选取柴师辨证治疗妇科疾病验案数十例,既有对柴师治疗成功经验的记载,亦有当疗效不如预期时,柴师对疾病的辨证思考及理法、方药之调整。医案记录力求还原柴师辨证、施治过程原貌,案末附按语及柴师经验掇菁,条分缕析柴师遣方用药之窍要,阐述柴师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知识体系,体现具有鲜明柴师特色的中医妇科用药经验。
著者从医近三十年,博采众长,独辟蹊径。为求医术精进,曾问业浙江省中医院宋世华教授、脾胃病专家周亨德前辈,后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陶广正教授和吴中朝教授。本书是著者对 医道求真 医道存真 医道传真 三大系列的遗漏补充。著者以《黄帝内经》为主题,针对其中适用于临床实际但又学习有困扰的内容,以经注经,以历代名家为补充,同时结合自己真实的治病经验来解读说明,再针对其中不足处,以历代名家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结合自己的治学心得进一步疏注,帮助读者整理出一条清晰的中医学脉络,以便理解及应用。著者所述看似随意,实则思路精巧,一气呵成,尽显画龙点睛之妙。全书内容原创,写作质朴,真实可参,实为研习中医治学的上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