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六气、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自唐代王冰次注《素问》补入运气七篇大论后,五运六气被列入中医经典,对医经释意、临床辨证、疫病防治等具重要意义。在五运六气文献的古今调研、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中,将古代五运六气经典文献进行精选、校注,收录现代单行点校刊本较少的五运六气孤珍本,以类书形式集粹经典文献,希望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医科院校在校学生、临床医护人员的学习提高提供优质素材,为体悟中医精髓指引捷径。
《名医类案正续编》收入了(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名医类案》为明代江瓘著。江瓘(1503 1565年),字民莹,号篁南,歙县(今属安徽)人。好诗文, 有志述作 ,曾 周游四方,友天下之士 。因多病求治不效,自攻医术,终成名医。《名医类案》是我国部中医全科医案专著,全书十二卷。分二百零五门,每卷设标目若干,共载案两千四百余则。《名医类案》为我国较旱的大型医案类书,收罗宏富。编辑有序,并依己意而酌加按语,不仅开创了医案类书的先例,且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颇受历代医家推崇。《续名医类案》为清代魏之琇撰。魏之琇(1722 1772年),字玉横,号柳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秉承祖业为医。有感于明代江瓘《名医类案)尚未完备,乃 杂取近代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之类,分门排纂 ,成《续名医类案》六十卷。其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本书收录了《医方集解》,又补充了《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歌括》。
郭玉臣、温用祥著的《羲黄医学密码》首先是感念华夏先祖的伟大功绩,伏羲、神农、黄帝、老子、*思想是本书的灵魂;第二部分从太阳系开始到地球生物形成、演化、生态圈等,为人类找到了自然基础;第三部分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剖析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古代哲学的内涵,为探讨人体规律找到哲学基础;第四部分则是从人的物质属性出发对人体构成的物质基础进行解读,为营养学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第五部分对人体生命结构进行剖析,指出了人体生命结构是由组织器官和环境两部分构成的,对脏、腑、窍等中医概念进行剖析,找到了人体与先天八卦的关系,也就找到了开启人体奥秘之门;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从系统角度对人体进行剖析,提出基础系统、功能系统、微观系统的概念,发现了人体基础系统的层次关系,组合原理,使传统中医理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著,由焦振廉等人校注。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之说,曾得到隋唐两代皇帝征召,皆不就。缘自幼多病,留心医药,勤于临证与著述,终成一代大医,并被后世尊为“药王”。孙思邈所著数十种,多已散佚,今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其代表性医学著作。 唐代医学承继六朝以来的积累,并有重大发展。《备急千金要方》综合前代成就,总结当时成果,内容宏富,是中国历 具有坐标性质的经典医学文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书30卷,以各科医方为主,并涉食疗、养生、脉法、针灸等,内容宏富,被称为中国历 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撰《大医精诚》篇,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深刻影
由许浚编著的《东医宝鉴(精)》是朝鲜古代药学史上的巨著,作者是朝鲜宣祖及光海君时代的许浚,于光海君2年(1610年)撰成,三年后(光海君5年)(1613年)正式刊行。 《东医宝鉴(精)》一书共有二十五卷,二十五册,分内景篇(内科)、外形篇(外科)、杂病篇、汤液篇(药学)、针灸篇五大部分。 《东医宝鉴》其实是继承中医理论并有所发展的产物,其中针灸等大部分是继承、发展、抄录中国古代医学。 《东医宝鉴》选方丰富实用,收载15类,1400多种药材。每方均注出处,并收录民问单方。此书主要参考中国医书如《素问》、《灵枢》、《伤寒论》等83种和高丽医学古医书撰集而成,是朝鲜*的综合性传统医学医籍。 《东医宝鉴》在朝鲜医学家所撰的汉方医书著作中负盛名,对指导临床和文献研究颇具参考价值。 《东医宝鉴》在韩国医学史上的地
卷一为脉学纲领,对脉源,寸口三部定位,脏腑分属,分论胸腹背膂、上下左右表里,脉之胃神根、阴附虚实、表里虚实左右,真脏脉及人迎气臼趺阳太溪等多方面作了详尽论述;卷二为脉法,包括诊脉时间、体位、指力、调息等,并指出脉有禀赋、真假、变化的不同,应结合问诊、望色、闻声进行综合诊辨;卷三为诸脉形状,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弦、缓等三十三种脉象;卷四为浮、沉、迟、数脉之主病;卷五为大、小、长。短、虚、实、滑、涩脉之主病;卷六为缓、弦、芤、革、濡、促、结、代等脉之主病。全书论脉条理清晰,分析详尽,同时义较为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