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国内首本“经方扶阳”实战教程,主张经方的根本理念就是“扶阳”,经方治病的基本原理也是“扶阳”。 本书认为:任何疾病的治疗,均需从太阴调集能量。只有直接从太阴入手治疗,待太阴机能恢复后,太阳、少阳病有可能不治而愈,若不愈再采取相应的治法。这是张仲景反复强调过的,也是经方扶阳派立论的核心。 本书提出经方扶阳派的六经观,重新解读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结构体系,形成融伤寒、温病乃至杂病证治为一体的仲景六经辨证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柴嵩岩中医妇科精粹丛书》全书共分十册,分别是《柴嵩岩妇科学术思想荟萃》、《柴嵩岩中医妇科学舌诊脉诊应用》、《柴嵩岩妇科用药经验》、《不孕不育治验》、《卵巢早衰治验》、《多囊卵巢综合症治验》、《柴嵩岩
本书为《柴嵩岩中医妇科临床经验丛书》之一,是作者跟诊柴嵩岩老师10余年,对柴师妇科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和体会。本书在简单介绍柴师学术思想和用药原则的基础上,列举了70余种临床常用且有其独到认识和
国医大师柴嵩岩通过几十年临床实践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规律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及治疗思路。她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为湿热毒邪侵袭冲任血海,从中医学角度揭示了该病证之本质多为阳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第一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有感于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的“证”和西医“病”的关系问题的迷惑不解,作者尝试着用复杂系统的思路来帮助解决自己的困惑,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营卫学说的理论创新正是阐明中医药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营卫倾移模型,希望能够以此启发中医界更多的研究,推动中医走上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本书为赵绍琴教授遗著之一,并经由赵绍琴教授之学术继承人彭建中、杨连柱教授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45种常见内科病症的诊治,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论证、治验等内容。下篇精选了赵绍琴教授关于内科病症的14篇医论。
侯树平编著的这本《小儿方证真诀》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论述儿科制、万基础、原则、特点,以及外邪、内因所致病证的组方思路。各论部分系统介绍50个中医儿科优势病证,每病精选出实用方剂,介绍其方名、来源、组成、用法、配伍特点、临床应用等,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每一病证的临证选方思路及临证组方思路。 本书内容丰富,体例新颖,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切合儿科临床实际,适用于临床工作者及中医专业的学生。阅读本书可以掌握临证组方思路,并通过数量方剂的学习,掌握儿科临证组方原理、遣药规律与技巧。
作者系统总结了古今中医关于失眠症的各种认识和治法,指出了目前失眠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失眼症应该从分析患者的各种心理紊乱入手,并给予相应治疗的独特观点,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给予了全面的阐述,为临床治疗和研究失眠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的中西医医师、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针灸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临床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数千年来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学科,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得到不断地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贺氏针灸三通法是贺普仁先生经过多年勤奋学习,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总结而来,以其科学性、有效性、渊源性自成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对继承发扬针灸学术,提高针灸学科学术水平,推动针灸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贺喜教授在继承了贺普仁教授的临床精粹上创建了贺氏针灸三通法套穴,由此编写了《普仁明堂示套穴》,本书则是阐述每组套穴能够针对哪些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增加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加强了对疾病如何认识,对于病性、病程、预后的剖析。对于针灸临床中的细节进行了提示。是一部指导临床上如何使用套穴的著作,同时也是
本书以脏腑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总结整理了印会河教授学术思 想和辨证思路;以[体会][附]为补充,详释了印教授临证经验、对病因病机的独到认识和遣方用药的特色,以期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提供的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