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以增强生命活力、完整有序的动静功法系列和系统的真气运行法理论,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其次穷究“三圣道”理论、天人一际的哲学底蕴,将真气运行学说根植于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之中;*后,以数据翔实的临床总结、实验研究和病例实践、体会为验证,上下呼应,前后印证。
本书为李可从医几十年用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 本,也是 一本亲自完成的个人经验专辑。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 为称道,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真实病例记录在案,总结出独到的救治经验。
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本书适合于中医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继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后的一部关于如何提升精神健康的著作,根据李辛医师2015年来开设的6次 精神健康话题 课程的内容改编而成。本书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当今时代一些典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症等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患者与学员自身的讲述,现场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分析,从个体的生活状态、认知和能量水平等方面,帮助他们理清调理、治疗思路,回归健康的正道。此外,还重点讲述了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以及儿童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关系。作者指出,父母要训练自己的心身,提高精神的稳定性、清晰度,建立自己的内心主体,才能与孩子在高水平上互动。在书中,作者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经历,分享很多有益心身健康的觉察练习,比如静坐与全观等,帮助我们从熟悉自己的身体入手,保持独立的观察和
李仲愚(1920—2003),四川省彭州市人,著名中医临床家、针灸学家。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临证深求古训,博采新知,施术时能取各家之长,因时、因地、因人、因症而活法用之。精于方术,善用针灸,常以中医传统的汤液、针灸、角、砭、导引、按摩、薄贴、膏沫、浴熨等方法治疗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疾病,尤擅长使用绝招杵针、气功等法,内外合治、针药结合,治疗多种常见病及各种奇难杂证,疗效显著。多次进京给中央首长治病,多采用杵针、指针之法,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本书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系由李仲愚老首次系统研究整理秘传十四代的独特疗法-杵针疗法而成。该疗法因其不用药物、无损痛之苦、取穴精简、手法简单、操作简便等特点而广受欢迎,曾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书中系统介绍了杵针疗法的源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探讨经方用药,即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怎样临证用药,以实现有是证,用是药,以体现方药对应。通过分析161味药分别在方证中的作用,探明该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探讨每一药味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以达到正确熟练运用该药。《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第一讲论述经方用药特点;第十讲概说六经用药;第二讲至第九讲论述经方常用药味,具体论述分以下四项为纲目:【药物基本知识】、【解析所在方证】、【解读药味特点】、【药物功用述要】。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参阅。
《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优选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伤寒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开设的经典课程,也是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必选。 《中医师承学堂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 伤寒论 临床十讲》作者李赛美教授自2000年担任博士班《伤寒论》课程主讲已16个年头。由于伤寒团队教学任务重,加之病区医疗工作繁忙,往往采取分片主讲包干制,博士班课程自然由本人全力担纲。关于博士班30学时课程设计,原来多是专题讲座+探讨自学,后来《伤寒论》渐受博士生重视,选此课程人数越来越多。学缘背景各不相同,部分还未曾接触,或未系统学习过,听课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在已学和未学者之间平衡,又不失《伤寒论》系统性、完整性,后改为以《伤寒论》温习为轴线,融个人临床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提炼其临床运用思路和技巧,并加上部分专题讲座,大受欢迎。 《中医师承学堂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该书18卷,分为180门,收方1050余首。书中首论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为据载列临床各科病证
肠胃健康影响着您的面容,身材,智慧以及健康长寿。胃肠通常是健康失衡倒下的第一张骨牌,并且会引发一连串效应。诸多远亲近邻的帮助则确保了胃肠能够顺利完成各项生理活动,互动无限 “肠道菌群”则筑起人体防御长城。正如中医“百病皆生于气”,从传统医学而言,益生菌是“气”的大功臣。早起识别、早期干预,共筑肠胃美好未来,本书中国医大师葛琳仪教授教您如何从“舌苔”、“大便”、“屁”、“口臭”、“皮肤”等方面来教大家早期快速甄别胃肠疾病,以及如何保养我们的肠胃健康。
宋柏杉老师从医30余年来,治愈过大量的疑难病症,对临床常见病更有独到的法式套路。“灵兰中医”特邀其教授“宋柏杉专病20讲”课程,经2000余学员学习验证后,深感这些宝贵经验可复制、上手快,能明显提高疗效。故根据课程内容编辑成书,方便更多人学习运用。本书是以课程讲稿为基础,既保留了讲课的原汁原味,又突出了精要内容的独特风格。书中讲的十大类常见病的证型、效方和剂量均从作者的临床实践中来,又通过学员们更加广泛地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本书采纳了教科书式的体例和方法。从中医人体生理入手,剖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再用诊法分出常见证型,指明辨证要点,给出方剂与剂量;将“中医思维”贯穿每一讲内容,穿插大量精彩医论,并付以系统完整的医案。本书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适用于从事
本书以作者多年跟随刘渡舟教授临床抄方学习的笔记为依据,深入地研究了刘渡舟先生运用15首仲景经方的思路和手法,研究了先生在运用经方中,转用或合用时方的心得。其中所介绍的刘渡舟先生的医案全部是根据我们跟师门诊的记录新整理的医案。在医案之后对其辨证思路,用方思路,加减变化的手法,方证对应与抓主证的要点等做了提炼与总结。这部分内容即所谓“学”。
中国茶疗法是指用一味茶叶组成单方或复方,用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取其汤汁饮用,以防病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它是以中国传统茶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茶叶防病治病功效的一种新疗法。本书介绍了中国茶疗法的基本内容、优势及特色,阐述了中国茶疗法选择茶树与茶叶的特点,包括对茶树种植的要求、茶叶的采收以及炮制茶叶的方法;阐述了传统中医药对茶叶的性味、归经的理解及其治疗作用;讲解了茶疗的配伍、剂量及疗程;同时,对用水、茶具的选择、冲泡的方法、环境的配合、茶叶的存放,以及饮用茶药时的宜忌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希望通过本书多方面的详细阐述,使读者对茶疗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能知茶用茶,达到治病强身的功效。
跟师胡希恕五年多的陈雁黎主任医师,精心整理的胡希恕先生1963年~1965年为实习生讲课所写的《伤寒》《金匮》200余首类方辨析手稿,乃由胡希恕亲撰“方解”“附注”,独具匠心之言。
《养生四要》,明代医家万全著,养生学著作。全书五卷,分别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及养生总论。万全提倡以寡欲而守性,以慎动而保气,以法时而和阴阳,以却疾而慎医药,从而固本保枝,辟邪防毒,以此长养性命,故称养生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