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 辨症论治 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学习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本次出版,对书中 辨证 、 某证 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 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这次修订,较第三版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776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马氏温灸法全集》将研究团队多年来发掘和梳理的马氏温灸学术理论体系进行整理,结合新时期病种与案例,详述马氏温灸的学术溯源、治病原理、配穴规律、操作要领、常用穴位、常用灸方等内容。让读者了解马氏温灸法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同时,掌握马氏温灸配穴和加减规律,全面、灵活地学懂、会用马氏温灸法,充分发挥马氏温灸简便廉验的优势,解决大众健康问题。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中医治法与方剂》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陈潮祖教授倾力近50年完成的专著,自197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以来,历经30余年,总印数达40余万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几代中医学者***参考书之一。本次修订是在2003年第4版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书分导论、上篇和下篇三部分。 导论为中医学理释疑,是在第4版基础上新增的,将陈潮祖教授晚年所撰中医学术感悟文章分成12章,明确了中医学术界部分晦而不明、争论不休的问题,剖析了中医学理的特色。上篇为总论,所列3章分别论述了病机、治法、方剂三方面的有关知识,揭示了病机、治法、方剂的共性,论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下篇为各论,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系统,每一系统成为一章,加上两脏同病,共计6章。每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结构分节,探讨发生病变时的致病机理;再据病机探讨治法,并举成方
《张庆军病脉证治实训笔记》是一本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医病脉证治理论和实践的著作。本书是由知名中医学者张庆军病脉证治网络班亲授,张友新中医执业医师进行系统整理。内容涵盖了中医病脉证治的多个方面,包括各种常见病症的脉象特征、辨证要点以及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临床实践,深入剖析了各种病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书主要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的。为了便于临床参考,本书就形体部位分为全身证状、头面证状、目证状、耳证状等20类,分别介绍临床常见证状400多种。每个证状各就病因、病机,结合四诊和其他兼证,分析其不同性质,从而详列相适应的治法。篇后附有辨证论治浅说,结合实际病例,说明在临证时,如何抓住主证,探讨病因,确定证候,进行治疗。因此,本书虽从辨析证状着手,但是仍以体现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的特点为主。 本书所包括的病证,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由于内容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具有临床手册的作用。本次出版,为保持原貌,对书中证状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参考之用。
贴敷疗法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一种,数千年来一直应用于中医临床,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突出等优点。 三伏贴 疗法作为贴敷疗法的一种,已被广泛应用于。贴敷疗法在外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肛肠科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本书图文并茂,收集整理了疗效确切的验方和秘方数百首,介绍了处方组成、制法和使用方法,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本书适用于临床各科医师、药师和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尤其适用于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选方疗疾。
《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之一。全书共25篇,介绍了40余种疾病,计260多首方剂。第1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本书总论;第2~17篇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第18篇论外科疾病的防治;第19篇是疝气、蛔虫等病的论治;第20~22篇论妇人妊娠、产后和杂病;还有杂疗和食物禁忌等3篇。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设有介绍《金匮要略》沿革、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以及学习方法的 导读 。
本书为仝小林教授学术思想之集成,内容涉及到仝教授在中医理论创新、疾病辨治心法、方药用量心得以及临床医案四部分内容,此外还包括治病策略、养生保健等内容。其中内科心法是主要内容,通过对各个疾病从辨治心法、用方用药、医案举例等角度的论述,使读者能掌握仝教授在内科杂病上有别于传统认识的理论与经验。
《脉诊速记手册(中医速记手册丛书)》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书中详细描绘了28脉的脉形、特点和辨别方法,列举了相应的临床常见病证。书稿内容线索清晰,配图精美,文字简练,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查询。
本书为《现代骨伤流派名家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罗有明中医正骨法的渊源与特色、手法特点、手法要领及功用,总结了罗有明对颈椎病、软组织损伤、骨关节脱位性疾病、外伤性骨折等近60种骨伤科疾病的治疗经验,反映了其伤科专题研究和学术见解等,图文并茂。书末附有罗氏正骨传人简介。 本书主要供骨伤科医生参考。
原书*早出版于1978年,分一、二、三辑共3册,本次改版为节省成本,便于保存,将三辑合为1册,原一、二、三辑分别改为上、中、下三篇,除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和对个别地方进行了全书统一外,内容和体例、顺序均保持原貌。 上篇、中篇为当代名老亲自撰写的文章,下篇为解放前后故去的名老的门人或后人回忆撰写的文章,都是名老们一生求学、治学的经验结晶,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华。 本书收载了近百位这样的现当代名老中医亲自撰写或其门人、后人回忆执笔的文章,内容包括名老中医的求学之路、治学之道、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及医德医风等等。其意义在于:*,启迪中医后学,诱掖新的一代名医成长。名老们的求学道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都是中医学子的楷模;第二,改善中医教育。中医教育有其特殊性,名老们对此有许多中肯、精辟的见解和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全书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所收方剂均系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本次整理,以元版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是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以及从事中药炮制、制剂、调剂研究工作的***书籍之一,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医案是医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行医的真实写照。本书根据王幸福及其弟子临床研习及平素授课素材整理而成,旨在总结其中的临床经验、感悟,并自解自析,传教于人。书中所述涉及头面部疾病、心脏循环系统疾病、肺呼吸系统疾病、肝胆脾胃消化系统疾病、肾膀胱泌尿系统疾病、免疫代谢系统疾病、妇儿科疾病、皮肤科疾病、杂病、师徒经验交流等内容,从医案入手细说临证各科疾病治疗经验,详解临床应用要点,以期帮助读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究临床各科疾病最得心应手之诊治,为读者提供研习中医传承思想及经验的便捷途径。全书行文流畅,条理清楚,对内经的内容阐述较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方法是中医*特色的治疗技术,其优点简、便、廉、验,无需特殊仪器,效果立竿见影,自古而今,自中而外,具有极深的应用基础,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进一步继承、发扬皮肤科的外治特色疗法,国医大师禤国维团队以200多家医院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参考了近20年来的相关著作及期刊杂志,并依据临床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对皮肤病相关中医外治技术进行了筛选。同时,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汇编成此书。 全书以技术特色为分类原则,共分为6章,系统阐述了中药熏洗疗法、拔罐疗法、拔膏疗法、熏药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推拿疗法、刮痧疗法、放血疗法等40余种中医外治技法的概念、药物组成、功效、操作方法、适应证、注意事项、操作要点、禁忌证和现代研究成果,并精选200多种针对皮肤科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