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 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本书系郭志挺和陈树人中医师联合编著。书中收集了郭志挺与陈树人两位执业中医师大量在基层诊治过的有效病例,内容承接金元四大家的治病法则,诊断上利用中医眼诊的标准性、大数据、图像化,采取有效线索对常见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势、预后进行五个阶段的分析,治疗上综合应用五运六气学说,追求在效果上的 快、准、狠 。书中大量知识都是这两位在基层医疗摸爬滚打的青年中医师的实战经验总结。
原书*早出版于1978年,分一、二、三辑共3册,本次改版为节省成本,便于保存,将三辑合为1册,原一、二、三辑分别改为上、中、下三篇,除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和对个别地方进行了全书统一外,内容和体例、顺序均保持原貌。 上篇、中篇为当代名老亲自撰写的文章,下篇为解放前后故去的名老的门人或后人回忆撰写的文章,都是名老们一生求学、治学的经验结晶,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华。 本书收载了近百位这样的现当代名老中医亲自撰写或其门人、后人回忆执笔的文章,内容包括名老中医的求学之路、治学之道、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及医德医风等等。其意义在于:*,启迪中医后学,诱掖新的一代名医成长。名老们的求学道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都是中医学子的楷模;第二,改善中医教育。中医教育有其特殊性,名老们对此有许多中肯、精辟的见解和建
本书集作者近五十载之临床用药精研心得,其中既有前贤之深刻认识,更有作者自己的独到观点和临床经验、体会和验方。此次再版,是在第2版原载277味药物基础上,增加了作者近几年来新的临床用药体会,并新增一些药物,从临床实用性出发,基本上对每味药治疗某疾病的特效性进行了阐发。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任中医师结合多年临床运用经方合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经验总结,重点阐述经方合用治病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 本书的特点是,既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西医疾 病,又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中医证的思路、方法与技巧,通过研究诸多疾 病的案例,旨在深化临床运用经方合方的基本点与切入点。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内容丰富翔实,合方要点突出,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实用参考阅读用书。
中医妇科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专家对《实用中医妇科学》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版的内容,增补15年来中医妇科在诊治疾病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新病种,使全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系统性。修订的基本原则仍遵循版提出的全、精、新:其一是全,既有系统的中医妇科理论,又有临床实用的疾病诊疗方法;既注重传承,亦着眼于创新;既详细阐述常见病,也不遗漏少见病。其二是精,突出中医理法方药特色,指出诊疗要点,切合临床实用。其三是新,收集资料有新颖性,编写体例亦有新意。
《张庆军病脉证治医案精选》重点选编了张庆军老师从医20多年来运用病脉证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百多个验案,其案例涵盖内科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病,从感冒发热、眩晕、疼痛、失眠、呕吐、皮肤病、肠炎、妇科痛经、甲状腺疾病等,到风湿类风湿、偏瘫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症、心脑血管病、各种类型肿瘤等疑难杂症。该书是张庆军老师临床实战应用的智慧结晶,它以一个个鲜活的医案,简洁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众多中医爱好者、临床中医师一份中医学的精神盛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中医大家笃行敏思,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方面各有所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治法方面,除传统 阴虚为本 观念指导下滋阴法的延续外,清热及通腑法逐渐受诸多医家重视,而活血法更是蔚然成风;在脏腑病位方面,大部分医家主要着眼于脾、肾两脏,且强调治脾者又明显多于调肾者,这或许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有关。仝小林院士率领其医学团队立于临床实用性,对这一时期各大医家的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突出了病机治法、四诊要点、处方用药及其他特色诊疗的精髓,以帮助临床工作者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开拓临床诊治思路。为便于读者参考学记,以精简易诵的文字总结诸医家之经验于每篇篇首。本书适合一线临床医师、初涉中医者、广大的中医爱好者及糖尿病患者阅读参考。
目前国家重视中医的发展,若要真正继承、发展中医,仍要遵循中医的基本原理,而中医所有防治疾病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中医基本原理之上的。本书分为两部分,总论部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中医的发展渊源及行业现状,提出了中医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旨在运用通约的语言揭示中医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各论部分展示了基于中医基本原理及现代医学、生物学等知识提出的新医学体系。针对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逐一分析其治疗现状,揭示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进而提出防治方法。全书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临床,展示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
本书首先以增强生命活力、完整有序的动静功法系列和系统的真气运行法理论,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其次穷究“三圣道”理论、天人一际的哲学底蕴,将真气运行学说根植于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之中;*后,以数据翔实的临床总结、实验研究和病例实践、体会为验证,上下呼应,前后印证。
腹诊和按摩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方法。本书作者以仲景《伤寒论》腹诊为纲,基于在北京按摩医院二十余年的按摩诊疗经验,详解百余种中医腹诊按摩体征以及对应的辨证施治手法。书中所载病例,广泛涉及现代人因工作生活压力、饮食作息不规律等导致的不适症状,一些病患检查各项指标正常,但就有各种难忍之痛,经腹诊和按摩后,得到缓解疗愈。作者生动详实记述腹诊思考和按摩治疗的过程,其深入独到的思考,细致的手感分析,对临床按摩医生多有启发;作者对按摩诊疗过程的描述清晰生动,读之如临其境,如亲身所感,既有助于同行学习,也有助于读者关注和辨别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及时诊疗,恢复健康。本书作为一部既具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案例方法的腹诊按摩著作,无论是从业医师、病患,还是关注自身健康的读者,读之必能从中获益。
癌痛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有时甚至超过死亡的威胁。因此,治疗癌痛与控制肿瘤生长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为重要!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癌痛治疗的真经,内容极其珍贵,其治疗理念皆源于经典。全书分为三篇:上篇是治疗癌痛的常用古方和验方;中篇是治疗癌痛心得;下篇介绍了癌痛专药、民间单方。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其 全程扶正,适当攻邪 的诊疗思路,尤其运用耆婆万病丸通治多种癌痛的方法。耆婆万病丸是佛家秘方,原载于《千金要方》,通治多种癌症疼痛,常被称作 甘露 。 癌痛十三方 为作者多年经验之结晶,涉及多种癌痛的治疗,此系首次全面披露。本书既有中医临证发微,又有方药新识,还有医家的不传之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本书适合中医从业人员以及广大的癌症病人及其家属阅读。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广大癌痛病人带来
本书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840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本书是吴雄志教授继《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重订伤寒杂病论》之后对著名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又一解读。书中介绍了六经辨证中的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等经)的主证、兼证、脉证并治等,结合各经用药处方,将介绍了如何按病选方、用方等内容。以《内经》解伤寒,融温病于六经,以六经统百家,探索寒温一统、内外一统与古今一统,并汇通中西。《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黄色封面的)可于此书配合阅读,条文序号是一样的,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为耳科、鼻科、咽喉口齿科,共选取常见耳鼻喉科疾病20种,典型医案107例。每个疾病前言部分介绍了王教授对该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诊疗思路、临床经验、特色经验方药,尤其是岭南特色用药和外治法。
本书汇集了李浩教授三十五年来在中医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谈法论案、经方论治、巧论药对、医话医论,系统展示了李浩教授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抑郁焦虑等疑难杂症中的独到见解与精湛医术。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疗效显著的临床案例,还深入剖析了经方的灵活运用、药对的巧妙组合以及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解读。李浩教授秉承 传承创新 的理念,结合现代医学的优势,提出了 开阖枢机 斡旋升降 形神同调 病证结合 等独特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书总结了宁波市名中医张小玲教授50余年来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的临证经验和学术观点。全书分为中医肿瘤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医肿瘤的致病因素、病机特点、治则治法、中医治疗优势特色以及治未病思想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张氏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形成的辨证思维、临证方法和用药特点等;临床实践部分选取不同病种的典型病案,解析张小玲的临证思路,并对张氏在肿瘤康复养生方面的调养进行了系统讲解。 本书基于经典,源自临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作为中医尤其是中医肿瘤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