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柏杉老师从医30余年来,治愈过大量的疑难病症,对临床常见病更有独到的法式套路。“灵兰中医”特邀其教授“宋柏杉专病20讲”课程,经2000余学员学习验证后,深感这些宝贵经验可复制、上手快,能明显提高疗效。故根据课程内容编辑成书,方便更多人学习运用。本书是以课程讲稿为基础,既保留了讲课的原汁原味,又突出了精要内容的独特风格。书中讲的十大类常见病的证型、效方和剂量均从作者的临床实践中来,又通过学员们更加广泛地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本书采纳了教科书式的体例和方法。从中医人体生理入手,剖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再用诊法分出常见证型,指明辨证要点,给出方剂与剂量;将“中医思维”贯穿每一讲内容,穿插大量精彩医论,并付以系统完整的医案。本书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适用于从事
本书以作者多年跟随刘渡舟教授临床抄方学习的笔记为依据,深入地研究了刘渡舟先生运用15首仲景经方的思路和手法,研究了先生在运用经方中,转用或合用时方的心得。其中所介绍的刘渡舟先生的医案全部是根据我们跟师门诊的记录新整理的医案。在医案之后对其辨证思路,用方思路,加减变化的手法,方证对应与抓主证的要点等做了提炼与总结。这部分内容即所谓“学”。
本全书主要收集了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等等。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喻氏研究《伤寒论》心得体会,对中医辨证论之法则的发凡起例、治疗痘诊的证治经验,以及其所厘定的病案规范与精湛的临床验案。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新编中医皮肤病治疗学》具有融古汇今,去芜存菁,简要实用的特点。《新编中医皮肤病治疗学》共分三篇。第一篇为总论,主要介绍了皮肤病的中医基础理论、皮肤病的中医诊断。第二篇为皮肤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介绍了皮肤病的病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皮肤病的中医治疗。第三篇为各论,从中西医病名对照入手,引经据典,较全面地阐述了各种皮肤病的疾病成因、辨证分型、治疗法则、方药和方解。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中医初学者、西医学习中医的皮肤科临床、科研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收录的经验方中部分存在超剂量药物或有毒药物,临床使用时请参照国颁标准为盼。
本书共分十八章。前几章为一般性主题,如脉质的命名、脉质分类、脉位和深度在历史上的变异比较,以及脉诊方法的介绍。接下来的章节由指下感觉出发,以各类特征像是脉搏速率、节奏、稳定性、体积、深度、大小和形状为基础,深入介绍各种脉质,也一并讨论相应于各个脉质的病理变化。后面几章,检视当某脉质出现整体脉或大区段,以及不同深度所代表的特别含义。脉质反映的心理病征及预后问题,分别在不同章节讨论。最后两章,说明脉诊的临床解析,并配合解说,把所学综合应用,示范如何将脉诊所得资料,建构成合理的诊断。本书提供上百张图表详加说明,并附有特殊词汇的名词解释、参考书目及完整的索引。
本书是当代经方研究者娄绍昆医师的一部重要著作。娄绍昆医师多年来致力于仲景学说的临床研究,注重《伤寒论》方证辨证及日本汉方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擅长针灸等外治法与方证辨证内治法相结合治疗疑难病证。 娄绍昆医师以自己青年时代自学经方的经历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古朴的仲景医学在现代基层社会的生存状况。作者用浅近平实的笔法来叙述经方医学的丰富内涵,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中医的大门。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活龙活现地把一百多个典型病案的诊治经过,全方位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了解到经方医学重经验、重实证的鲜明特色。 本书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给喜爱经方的人去魅解惑;可以让临床医师了解不同的诊治思路与疾病治疗的秘诀;也可以给文学者提供一个民间中医师在底层社会摸爬
李可是21世纪中医界的大家,作者根据《李可经验专辑》及近10年来医论文章,从不同侧面,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医理论。其核心是凡病皆本气致病,脾与肾为人生两本,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六经辨证统百病,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四逆汤养阳长寿,集《内经》、《伤寒》、《金匮》、《本经》、彭子、钦安于一身,走出一条古中医学发展的道路(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作为中医教学参考资料)。
本书包含国家近期新医保用药以及全国大部分医院正在应用的600多种,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介绍了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现状、互相影响、安全性等,主要内容以各科疾病用药为纲,以常用西药、常用中药为目,略述西药品种,详述了常用中药联合使用西药时的注意事项。
在“五部医话”的基础上,以方便临床医生借鉴和学习为原则。本书精选治疗内科疾病并且病证、治法、方药齐全的医话医案按照新生儿病医话、小儿肺系病证医话、脾系病证医话、心肝病证医话、肾系病证医话、传染病医话、寄生虫病医话等进行选录和编排,编排方式采取以病类案的方法,选择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医话医案,以病证为纲、医家医话医案为目,进行汇编。本书兼顾了临床医生的需求和“五部医话”的原书医话医案特色,以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生阅读和学习。
本书从基础研究和临床出发,介绍了当前各项神经电生理技术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包括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监测(EEG,诱发电位、以及与预后及临床治疗相关的意义),以及在意识障碍患者研究中的探索性应用。从急性早期临床实践,到慢性恢复期的科学研究,囊括了电生理进展,为临床和科研开创了一条“林荫大道”。当前意识障碍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外对此兴趣与日俱增,吸引了大量的学者、临床医生参与其中。本书作为Steven新著作之一,其中在神经电生理领域,必将成为该方向学者、医生、研究生的关注的热点。
《肝病中医治疗合理用药与常用中药肝损伤》主要论述了如何合理应用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与复方)治疗肝病(本书专指西医学的肝脏病)以及常用中药的肝损伤问题。全书共六章,章简要介绍中医治疗肝病的指导思想,第二章简要介绍肝病的常见辨证分型与常用治则治法,第三章概述近年较新的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第四章介绍治疗肝病的常用中药,第五章介绍治疗肝病的常用复方制剂,第六章介绍可能引起肝损伤的中药饮片及制剂。 第四、五章介绍的治疗肝病常用的单味中药与复方制剂均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等为依据进行介绍,并重点阐述了这些方药治疗肝病的传统认识、临床经验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目的在于突出使用的合理性,可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第六章介绍可
血管内超声(IVUS)被称为是冠脉造影外的“第三只眼睛”。目前IVUS诊疗技术在冠状动脉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但在我国的应用还远不及造影普及。 本书由日本菊名纪念医院心脏中心的本江纯子(Junko Honye)主编,各章内容均来自日本各大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的临床实践。本书包括IVUS指导PCI应用的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实例和IVUS的发展展望三个主要方面。本书系统阐述了IVUS技术在各种动脉病变中的应用,而且IVUS技术在选择介入性治疗方式、监测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内容编排简洁易读,图文并茂,通过鉴别诊断的小贴士,对IVUS的操作和影像信息的读取技巧进行了细致的说明,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临床医师都是非常实用的宝贵资料,可以指导医生处理不同的临
《李斯炽医集》收录了有名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家李斯炽先生的医学著述,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中医基本理论著述,包括对《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阐释。中编收录李斯炽先生的医案及其对内科杂病的专题论述。下编为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注释、自编的医学歌括及一些医论。《李斯炽医集》全面反映了李斯炽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和中医院校广大师生使用。
《李斯炽医集》收录了有名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家李斯炽先生的医学著述,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中医基本理论著述,包括对《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阐释。中编收录李斯炽先生的医案及其对内科杂病的专题论述。下编为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注释、自编的医学歌括及一些医论。《李斯炽医集》全面反映了李斯炽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和中医院校广大师生使用。
本书总结、归纳了名老中医叶希贤的临证精华,介绍了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11种常见颈肩腰腿痛疾病的特效治疗技术。全书以图解的形式进行讲解,指导性强,重点强调手法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并对治疗经验和要点进行了精彩点评。适合中医相关专业医师,骨科、康复科医护人员阅读参考。
《重编时病论集注》(作者雷少逸)是对《时病论 》的重编、集注。 清朝名医雷丰的《时病论》以《内经》“冬伤于 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 嗽”为纲,详解一年四季的 时令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沮、伤风等,夏天的泄泻 、痢疾、中暑等,秋天的疟 疾、湿温、秋燥等,冬天的咳嗽、伤寒、冬温等,共 列七十二病,分述其病因、 病理及症状,拟六十法以治之,并列验案,明其临证 变化。《重编时病论集注》深入浅出,简洁 明了,所列方法切实可用,疗效高,故为近世医家推 崇和应用。 在不拆散原书整体构架、不丢失原书文字内容的 基础上,将所用方药详细补 入正文,使理、法、方、药直观呈现;把散见于各章 之后的“拟用诸法”合并到 书后,列为“临证六十法”,以备查阅;将陈莲舫的 加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