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搜集整理中医古籍及近年有关文献,结合编写者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了芳香中药学的学科概念,全书共分为总论、常用芳香中药、芳香中药药理学、芳香中药化学、芳香中药制剂学、芳香中药材的产地、采收、贮藏与栽培六章。从常用124种芳香中药的性能功效、种植栽培、药理毒理、化学成分、制剂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芳香中药的特性和规律,初步构建了芳香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芳香中药学的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作用。
《常用药物手册》(第5版)凸显了其“常用”和“手册”两个方面的特点。 在“常用”方面,既凸显于其品种和数量上,无论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或是中成药都是常用的,而且囊括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版)所收载的大部分品种;也凸显于对每个药品所叙述的信息是最“常用”的。 在“手册”方面则体现于所提供的信息既重要,又简明和便于阅读。此外,它还是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以及中成药”于一体的、所收载的药品数量近二千种的手册,更属同类书之佼佼者。
出版价值:显微鉴定是中药鉴定传统四大鉴定法之一,是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必须收载的内容,同时也被《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和《日本药局方》等多个国家的药典收载。中药显微鉴定是指利用显微镜,依据对照中药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的特征,对中药(检品)进行真实性鉴别的方法。偏振光显微镜与正常光显微镜不同之处在于在检测具有偏振光性的中药显微标志物时,利用其偏振光性可以排除不具有偏振光性物质的干扰、快速寻找到检测标志物。目前中药粉末检验已经开始偏振光检验,但对于植物组织尚无系统研究。 本科学研究情况:显微鉴定研究鼎盛时期是“七五” “八五”(1986 ~ 1995年)期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30多个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百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对220种(
《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手册》针对公认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和目前研究支持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通过外治疗指南、工具书、医药数据库及文献报道的搜集整理,详细阐述各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监测指征、治疗窗、监测方法、分析方法及药物相关基因等治疗密切相关内容。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临床最常用中药的近期新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7章,介绍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药性理论的机理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以及常见药理作用的简易实验方法。各论21章,收载药物481种,按中药传统功效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排列,每味药物按正名、别名、来源、性味、功能主治、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毒副作用等栏目编写,其中重点是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栏目。本书在内容上做到了突出药理作用,反映临床应用,力求新颖全面,揭示古今规律。在编写上做到了体例新颖,特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二章。上篇《生命内景》在考察百余种传统中医药学和道教医学典籍的基础上,以“一气周流”为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复现了古人视野下的人体生命规律,并浓缩为一张“医道太极图”;中篇《药方剖析》以“医道太极图”为模型工具探讨从《道藏》精选出来的81张药方的配伍机理;下篇《古为今用》站在宏观层面,审视了《道藏》药方的优缺点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古为今用和如何古为今用的途径。 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第一部以传统中医药学和道教医学为理论依据努力还原复现古人眼中的生命内景,并以此分析《道藏》代表药方配伍原理的集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从此点上看,本书具有良好的出版价值。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对人参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补充、更新;在章节结构上也作了较大调整,分为植物篇、化学篇、代谢篇、药理篇、临床篇、保健篇、理论篇共30章。本书由外相关专家联合编写,所负责章节均为其擅长领域,具有较高水平。本书可供从事人参相关研究的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是一部清代太医院内的处方集,为国内仅有的一部抄本。书中共收录方剂400余首,除少量古代名方外,多数则不曾见有其他方书记载。其剂型包括丸、散、膏、丹、汤剂,以及许多药酒剂,每方详细标明药物、剂量、制服法及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多种疾病。本书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珍藏之孤本整理而成,可供中医药人员参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