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围绕药品注册申报这一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章节,力求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匹配,充分考虑医药行业对药品注册专员这一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提升学生药品注册申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内容的选择与取舍。教材的编写围绕合规、有序、规范填报药品注册申报表格、整理申报资料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展开,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其件等行政规章、制度的合规性要求,编写整理包括药品研究开发与注册、药品注册分类与药品命名、药品临床前研究、药品临床研究、药品注册电子申报表、药品注册资料整理、药品技术转让、药品注册改革、医疗机构制剂注册、药品国际注册等内容。
《多靶点药物研究及应用》最初写这本专著还有些犹豫,但在组织与编撰的过程中得到出版社以及众多同行和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并在不到一年内就完成了书稿,让我获得了信心,并终于完稿,在此对人民卫生出版社以及各位同行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多靶点药物研究及应用》的读者将主要面向医药、相关科研院所和临床医院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临床医生等,作为研究和学习用的参考书。希望他们阅读以后,能对多靶点药物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对多靶点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多靶点药物应用的现状有一个概貌的认识。
本书分类为4个部分。篇重点介绍精神药理学基础,增加了精神障碍的神经可塑性研究,新药的临床研究和试验以及安慰剂的效应。第二篇重点介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增加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及孤独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并且在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中补充了有关认知功能的研究成果。第三篇和第四篇重点介绍了精神药物分类、药理学原理及精神障碍药物治疗学的新进展。增加了目前已经上市的新型抗药物例如鲁拉西酮、布南色林、阿莫沙平以及新型抗抑郁药去甲文拉法辛、阿戈美拉汀及新的促认知药和一些正在研发并具有前景的新药的介绍。特别是增加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治疗的循证医学成果。删除了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本书内容新颖、知识面
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总觉得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就让《中药铺子》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就是时方! “中药铺子”为南方都市报的一个颇受欢迎的专栏,将各味中药拟人化,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本书将以此专栏的文章为主线,并配
内容简介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中有“汤头改错篇”,为不可多得之笔。但只见其改错而不见汤头歌,读者阅后理解有些力不从心,故编者在此加汤头歌、注解、组成、用法、文献索引等项以加深理解。彭子益“汤头改错篇”,应正名为《彭子益批注汤头歌》为好。
本书共分11章,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内容涉及从试验立项到试验进行的各个重要环节,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除全面阐述有关临床试验设计基础理论外,还介绍了诸如外科和介入操作评估试验的设计问题;有关成本-效果分析等方面相关内容;临床试验管理和伦理问题;以及在临床试验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并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临床试验范例,使读者能较全面地掌握这些领域中的知识和临床试验方法。本书强调指导医学研究生和临床医师临床应用为主,对临床研究的特点、设计和应用原则等作了详实的论述。因此,本书既可作为临术研究生教材,亦可作为从事临术试验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医学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
本书分“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两大部分。两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又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有助于临床医务工作者了解相关概念,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两者的相互关联性。药品不良反应部分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概念、药品不良反应的分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方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格的填写与不良反应报告评价、报告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诠释。药源部分概述了引起药源的相关因素、常见分类、临床诊断和基础治疗。针对临床常见的药源性肝损害、药源性肾损害和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作者详细阐述了致病药物、致病机制、临床特征和类型、相应的诊断标准和针对性治疗措施等内容。该部分对临床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或治疗严重的药源性肝肾损害和血液系统疾病有着实际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本书对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药学工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收集归纳了外研究资料,并参考有关书籍,编著而成。全书共十八章,既全面介绍了已获验证并被广泛接受的毒理学替代法,也介绍了其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毒理学替代法方法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外毒理学替代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般毒性、局部毒性和生物动力学评价的替代方法;主要靶器官和靶系统毒性评价的替代法;遗传毒性和致癌性评价的替代法;当前国际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涉及毒理基因组学、毒理蛋白质组学、毒理代谢组学和干细胞、转基因动物及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在毒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可供新药研发、药物毒理学、卫生毒理学、环境科学等毒理学研究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