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从早被研制的纯水杨酸到经霍夫曼改进的乙酰水杨酸,直至后来的阿司匹林被拜耳引入医疗领域,一路走来已有百余年历史。阿司匹林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OTC),此药可影响下丘脑内强致热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中枢恢复调节体温的正常功能。阿司匹林还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已处于重要的基石地位。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和证实,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国外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荟萃分析表明,抗血小板治疗 可使严重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如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血管性死亡等风险减少1/4,对急性心梗、心绞痛、急性缺血性卒中/TIA、外周血管疾病和房颤等血管事件均有防
本书为第八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会议论文集,共40篇。这些论文围绕“后基因级时代的新药发现”这一主题,侧重于药物靶标发现、药物化学合成、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执点理论和关键技术;既有从宏观上以学科发展的概述和展望,又有具体实验研究报告。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国内生命科学、药物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在海外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华人学者。可以说,本书对于从事新药研发,药物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的科研人员把握研究方向,跟中农学科发展,了解*研究进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郑波、周颖主编的这本《苯唑西林钠临床应用手册》旨在就每一单品种的抗生素提供更多、更详细的有关药物合理用药信息。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临床药理学书籍,内容更为系统丰富,阐述了药物的起源,药物发现的趣事,归纳总结了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药物所涉及的重要临床试验等,全面展示了药物的历史脉络。同时,注重临床应用细节,突出各种复杂的临床情况下的个体化用药,梳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力求写全、写透,为广大读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书内容共分四大部分,包括抗感染药物的基本知识、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几种常见医院感染细菌的用药、几种特殊细菌的用药。 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基本知识,为的是能更熟悉地应用。本书的抗感染药物共有100多种,包括常用的100余种及新药。本书所介绍的抗感染药物,大多数按该药的抗菌谱、抗菌活性、适应证、消除半衰期、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编著写。书的后两个部分属医院内感染细菌用药及某些特殊细菌用药,将该书的重点引向深入,并突出本书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读性。因此希望本书能更有益于临床工作医务人员、院感医务人员、药学工作人员及微生物学工作人员。
抗菌药物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临床应用广泛,而在国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易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一旦产生了耐药性,将会难以控制感染,对治疗造成极大的困扰,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阐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分线管理、联合治疗、经验治疗等原则,以及在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本书文字简练,查阅便利,可操作性强,对规范抗菌药物的管理及合理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早在23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树叶和树皮具有镇痛退热作用,但并不清楚它的有效成分。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含有一种叫水杨甙的物质。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合成水杨酸盐类的前身纯水杨酸,它具有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胃有强烈的刺激作用。1897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身患风湿病,当时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水杨酸有治疗作用,但该药副作用太大,几乎使人无法耐受。霍夫曼当时为给父亲治病,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将纯水杨酸制成了毒性和副作用较小的乙酰水杨酸,这就是沿用至今的阿司匹林。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耳创建了批量生产阿司匹林的工艺,把阿司匹林真正推向了医药市场,成为一种为全人类造福的良药,一直沿用至今。
本书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组织多年在糖尿病战线工作的专家编写,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自我管理、胰岛素的正确使用等内容融汇在一起,为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基层医务人员更好地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提供了适宜的工具和技术规范。
本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常用药物新编》为蓝本,参考各种药学专著,采取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编写方式,以歌诀形式,提纲挈领地向读者介绍各个系统、各个类别的临床用药。全书共载歌诀近500首,语言精练,押韵顺口,易诵易记。可供各科临床医生、药剂专业人员和在校医学生学习西药参考助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