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我国南北方中草药800种,隶属233科,配有彩色图片1500余幅。以分科的形式进行编排,对每种中草药的识别特征、分布生境、药用功效等进行了简要介绍。该书具有彩色图片清晰、识别特征明显、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等特点。可供热爱中草药学的广大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参照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中药学》教材收录的品种,筛选分布广、容易获得、疗效确切的400多种中药,按照中药主要功效分类。每一品种以别名、来源、采集加工、植物识别、中药识别、选购贮藏、现代研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用药禁忌、饮食禁忌、验方、药茶、药酒、药膳的顺序阐述。配有药材、植物彩图。并附有药名索引、病症索引、验方索引及药茶、药酒、药膳索引等,便于读者查阅。该书内容全面、系统、实用,图文结合,便于查阅。本书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供中医药学专业人士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精选800余种常用中草药,编写上注重日常应用,将识别方法与使用内容细分版块列述。书中的 功效主治 实用验方 部分落脚于实用, 功效主治 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宜忌,尤其是对于多部位入药的植物,进行了拆分讲解,详述各个部位的功效主治; 实用验方 则以常用方、常见病、操作简单为原则对方剂择优选录。 形态特征 生境 分布 部分着力于识别,详细介绍各药的形态特征,辅以 生境 与 分布 供读者综合判断。书中每一中草药都保障附有高清原植物图,并尽可能搭配花、果图以全面展示植物的真实面貌。
中药化学 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并确定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学科。《图解新思维 中药化学》以 知识点归纳、相似点比照 为特点,主要介绍了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中药各有效成分的基本结构特征、理化性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检识、结构研究以及常见的中药实例。本书可供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制药技术、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作为教辅图书或考研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医药行业的考试与培训图书。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中药的配伍与禁忌、中药性能、中药的采集与炮制、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等,各论按照中药的功效不同具体阐述了141种左右中药材的具体功效,包括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利尿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补虚药等,每类药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材,每种中药材介绍了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配伍方法、使用注意、鉴别用药等,其功效和应用是重点,每种中药材在命名上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 一部》及各省市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为正名。
本书参考规划教材《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了常用中草药500多种,按照每种中草药的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及拔毒化腐生肌药等。文字内容主要阐述了中草药的基源、植物识别、生境分布、药物采集、饮片炮制、性状、选购贮藏、药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本书配有清晰、能突出识别特征的药材彩图和植物或动物彩图900多幅。并附有中药名索引、功效索引、主治病症索引等。本书收载的中草药品种较全,文字描述全面、实用,配图精美清晰。可作为中医药专业医师、研究人员、学生及中草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继承发扬、临床实用和富有新意为原则,总结中药临床应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反映现代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成果,并记载药物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为一本实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参考书。全书收载常用中药433种,按药物主要功效分为20章。每一药物从异名、基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成分研究、药理研究、炮制研究、临床应用、用量用法、制剂与成药、不良反应、中毒救治、使用注意13个方面进行论述。本书适合广大临床中医师、中药工作者学习参考。
中国是中草的发源地,本书结合《本草纲目》等多部权威典,收录现实生活中所常见的中草药512种,按药性功效划分为18大类,配合大量高清中草药植株、成品实图及手绘彩图,收入了数百个中医古典原方,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草药的性味、来源、成分、植物形态、生长特性、采集方法、药材性状、药理作用、功效、用法用量、方剂选用等相关专业药物知识,便于人们随时查找、阅读和研究。
1.新增药酒166种,使药酒总数达1521方。 2.随着药酒品种增加,病种也作了相应增加和调整。 3.对原有药酒方,在同一病种中按年份由远到近,作了重新排序,以便读者了解其中的演变。 4.应读者要求,对药酒中常用的52种中药,作了简要介绍,收在附录中。
苗明三、孙玉信、王晓田主编的《中药大辞典( 精)》精选了1600余种常用中药,基本包括了临床应用涉及到的中药,对一些常见草药也进行了整理。全书按来源、别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配伍应用、方剂选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分别编写。既有中药化学、药理、毒理等现代研究成果的体现,也注重中药经典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炮制、配伍效用的论述,特别是以具体单味中药为主的方剂选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治疗常见病的大量简、便、易、廉的验效方。书中既有古方应用,也有临床验方,同时为了减少应用中药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专门设立了中药的毒理研究、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供读者临证用药、配方组药时参考。 书中个别中药在临床应用不多,个别中药缺少相应的别名、炮制、毒理作用、
本丛书对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纪录,各分册主编对本学派的学术特点、代表性人物以及本学派的秘方和学术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对本学派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殷切的期盼,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岭南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理气候环境特殊,中医药传入岭南时间较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注重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自身特色。岭南医学是从学术流派角度对该地区(以广东为主)中医药发展成就的统称,拟从历史源流、医药名家、文献与文化遗存、主要学术特征以及近百年来的发展传承情况进行系统介绍。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总论概述有关常见中草药毒副反应的原因、中草药及其毒副反应概况、中草药中毒的临床诊断、中草药中毒的预防、中草药中毒的抢救措施等。下编各论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分别具体介绍200多种常见中草药的毒副作用。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分类,每味药设别名、基原、产地、炮制研究、功效与主治、用法用量、毒副反应、中毒症状、预防、救治、合理应用以及配伍禁忌。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一书分上篇和下篇。上篇分六章,主要介绍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简史、中药材资源概况、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的质量。下篇按药材入药部位分十章论述,主要介绍各类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分为藻类、真菌类中药,花类中药,叶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茎木树脂类中药,皮类中药,根及根茎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可作为本科、高职高专中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中医、制药等专业的师生以及爱好中药的社会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以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年出版的萧步丹撰《岭南采药录》(根据1932 年萧灵兰室铅印本影印)为蓝本,重点参考香港万里书店2003 年出版的萧步丹撰、关培生校勘本,对萧步丹《岭南采药录》所述的480 种岭南中草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考证。根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等分类学典籍,查清其来源、产地;参照《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广东中药志》《广东药用植物手册》《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中药学著作与相关考证论文,结合作者们数十年来对岭南中草药进行实地考察和市场调查的情况,梳理其正名、别名及品种变迁,旨在为岭南中草药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形态特征、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脉络较为清晰的基础资
《救荒本草》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区域性经济植物志,用简单的文字和科学的植物绘图记录了我国中原地区的可食用植物资源。代表了明代初期中国古代植物学研究的优选水平。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施今墨对药(第4版)》由老中医施今墨的得意门生吕景山编写,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较详细地介绍了施今墨临床常用对药370余对,包括每对药的组成、药物图像、单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症、常用剂量及临证经验。组方简便,疗效确切,按其功效分类编排,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为军医版书之一,日本、韩国已先后译成本国文字出版;台湾省已用繁体字出版。《施今墨对药(第4版)》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