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写了啥?把无厘头至极的问题,答得一本正经而且符合科学原理——·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全人类搬离地球总共需几步?·如果所有雨滴都是柠檬糖和口香糖会怎样?·塑料恐龙玩具里有多少是真的恐龙?……给朴实无华的问题,提出一个离经叛道的解决方案而且也符合科学原理——·如何自拍(用天文望远镜)?·如何给手机充电(用机场的扶梯)?·如何判断你是不是90后(用碳-14年代测定法)?……如何使用本书?→人类无法消化纤维素,但如果可以消化,那吃掉本套书可获得约6000大卡热量。→本书挡不了子弹;如果你要拿来组装成盔甲,可能需要买很多本才够。→注意:本书作者是一位互联网漫画家,并非健康和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他喜欢把东西点燃或者引爆,这说明他没有为你的人身安全着想。出版方和作
本书共分为七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展示了人体静态和动态的绘画方法。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大量高品质原创漫画和插图,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解剖学变得妙趣横生。此外,本书将复杂的人体结构拆解成多个部位,跟着步骤一步一步地画,就可以精准地画出人体结构。本书不仅适用于对绘画感兴趣的读者,还适用于医学和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及健身人士。
本书引自 Wiley 出版社,为全新第 4 版,设置参照 mMOET 课程(MMET 课程提供的是一种高层次、结构化的患者管理方法)。新版本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心脏病、神经系统急症、新型冠状病毒合并妊娠及人为因素等内容,并更新了孕产妇创伤团队治疗的全新观念。本书提供了用于管理医疗、产科紧急情况与创伤识别和治疗的循证学结构化方法,同时为从事产科相关专业的临床医生、助产士、麻醉师与急诊科医生提供了有关改善母亲和胎儿结局所需知识、实用技能和流程的指导。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六卷,与第七卷共同关注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约1950年)的技术。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若干大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等。这些大事件彰显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又充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对原子能、化学工业等专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六卷与第七卷两卷中所记录的是人类用技术谋求解放与自由的新阶段。
谢观一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代,自幼饱读经书,少年如饥似渴汲取新知,旧学新学驾轻就熟;青年时代游历社会,铸就一身才干,故能承担起社会多种角色,样样工作做出成绩,结出硕果;他不仅在医界成就卓著,地理、历史、古文也颇有成果,同时具有非凡的组织才干,他善于综观全局,洞悉世事,保存国粹,溶纳新知,为推进近代中医学发展作出不少开创性的贡献,是近代医界不可多得的一位通才人物。 本书为谢观的代表作,是一部历史学佳作。书中先总论医学大纲、医学流变,继而依中国历史演进,介绍了从上古至民国几千年间中医学的发展演进,对名家医学流派、医学歧义进行探源溯流,逐一考证,并对其正误得失科学评价,条分理析,同时参照儒学的发展,揭示医学与儒学演进的相互关系,指出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本书高屋建瓴,堪为一读。
《东方之旅》是黑塞写作态度的转折点,从强调自我的个人主义,到献身给团体的崇高服务精神。描写生之追寻者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再有一位朝着模糊的理想奋斗的主角,而只有试图表达和实现理想的一个中心思想。透过十八世纪流行的“盟会小说”引人入胜的技巧,象征黑塞自己的书中主角H.H,为盟会所做的象征性旅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卡夫卡式”经验,终于为他所追求的永恒精神领域——“第三王国”下了有效的定义。 以象征性的自传开始的这本书,卒以艺术的神圣化结束。黑塞在此已经到达唯美的理想境界了。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多导睡眠图检查与分析技术是当今睡眠医学中的重要新技术,对于诊治各种睡眠相关疾病、保障人们健康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书由在国外工作和在工作的医学专家共同编写。全书共14章。-3章介绍多导睡眠图检查适用范围与指征、检查前的准备、仪器的参数设定、其意义及原理、电极的安置、伪迹的识别处理等技术问题。第4-10章论述了检查的结果分析,内容有睡眠的分期、脑电醒觉反应分析、睡眠呼吸事件、睡眠期周期性肢体事件分析等。1-13章介绍了相关的特殊检查技术,如多次小睡潜伏期检查及CPAP压力滴定等。4章介绍了睡眠实验室建设、患者教育等问题。内容先进、深入、实用,可供从事睡眠医学临床工作的医师,、呼吸病、耳鼻咽喉科医师,门诊医师、保健医师等参考。
这本三十年来抢先发售重新编撰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介绍了博物馆很具代表性的六百件精华藏品,呈现了世界各地六千年的视觉文化。全书由十七个展览部门的全体策展人通力完成,馆长托马斯·P·坎贝尔亲自撰写导言。每件艺术品都配以精美的图片和很新的说明文字,既可作为参观手册,也可当作艺术类读物。
本书是为医院质量管理者及员工编写的医疗质量评估指导用书,便于管理人员进行质量要点培训与考核。全书以临床、医技科室和全院共性需求为逻辑条目,以思维导图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按通用性、权重性修订了医院通用标准、住院部、门诊部、急诊部、医技科室等46项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了规范性、精细性和实用性,既对临床医疗工作起到评判作用,又对医院医疗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医疗管理者、临床医师、护理人员、专科人员等参考阅读。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临床诊疗,尤其是重症医学临床工作中最重要、基本的监测手段,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深刻理解危重症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对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进行整合并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措施,是重症医学科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本书是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系列教科书之一,由该学会组织60余位重症医学及相关领域国际很好专家共同编写,旨在帮助年轻的临床工作者迅速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基本方法及基础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 本书分五个部分,系统阐述了血流动力学监测相关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评估指标及其含义、具体监测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用于临床实践时的基本目标及如何正确实施监测等内容。本书始终强调临床决策的病理生理机制基础,编写条理清晰,内容难易适中,并配有图表、课后思考等帮助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三卷,主要关注从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之间(约1500年至约1750年)的技术。在两百多年的历史视野中,悠久传统技术如石建筑、编织挂毯等出现集大成者,纯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工艺发明而非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技术的主导者仍是工匠。在欧洲,随着科学成分的增加,制图术、航海术等新老技术得到融合。本卷讲述的主要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工业革命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本书是我国著名真菌学家臧穆自1975年第一次参加青藏大科考至2000年历时25年间的野外科考日记精选。臧穆绘画速写结合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了野外考察所见之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地区等地植被、地理、气候、民俗等众多方面的鲜活资料,记述了科学工作者不畏艰辛、乐观奋进的科考事迹,展现了一位博学多才的老科学家眼中的美丽中国,以及老一代科学工作者对于祖国山川、人民的挚爱深情,对于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与忘我精神。
本书是我国著名真菌学家臧穆自1975年第一次参加青藏大科考至2000年历时25年间的野外科考日记精选。臧穆绘画速写结合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了野外考察所见之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地区等地植被、地理、气候、民俗等众多方面的鲜活资料,记述了科学工作者不畏艰辛、乐观奋进的科考事迹,展现了一位博学多才的老科学家眼中的美丽中国,以及老一代科学工作者对于祖国山川、人民的挚爱深情,对于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与忘我精神。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2卷,收录竺可桢1929年至1949年6月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咨询答问、书信、序跋、公告、启事等,凡287篇。 1928年至1946年,竺可桢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亲自主持在南京北极阁营建气象学研究基地,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办刊物,开年会,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着力推进国家气象事业建设。 继地质学和生物学之后,气象学成为迅速实现本土化和体制化的代表性学科。竺可桢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出色的组织才能,赢得了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他自1935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五卷,主要关注19世纪下半叶(约1850年至约1900年)的技术。这一时期是现代科学工业新纪元的开端,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和技术进步不断快速出现。本卷对各种重大技术进展的技术基础进行了详细讨论,描绘出各行各业所使用的工艺和方法的最初轮廓。应用科学的重要性是本卷的一个突出主题,不过工业对科学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仍具有偶然性。比起前几卷,本卷还讨论了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与工业进步的相关性、新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让更多人能够意识到日常生活具有技术色彩这一事实。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世界范围内有关设计的关键发展、运动及实践者,深入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将设计置于不同的技术、文化、经济、美学和理论背景中讨论。书中包含1100余张高清全彩插图,囊括了家居产品、交通工具、字体、武器、电子产品、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设计作品,聚焦于代表作品的深入分析,对不同时期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通过本书,你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设计具有何种特点,历史上著名的设计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以及设计是如何演变、如何影响大众生活的。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七卷,与第六卷共同关注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约1950年)的技术。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若干大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等。这些大事件彰显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又充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主要涉及领域包括医学技术、城镇规划、航天技术、深海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方面。部分技术内容实际上已写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六卷与第七卷两卷中所记录的是人类用技术谋求解放与自由的新阶段。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二卷,主要关注从地中海文明至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约公元1500年)的技术。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古代近东帝国将它所拥有的技术优势通过希腊—罗马世界向西方未开化民族传播。在希腊时期、罗马时期、后罗马时期及中世纪这四个历史阶段,基本生产、制造、运输、实用技术和应用化学都在缓慢而稳步发展。至中世纪末,技术与科学的触点极少且未被重视,技术讲授几乎全部是一种师徒传承关系。本卷追踪的技术发展,可以看作是对之后几卷中展现的西欧上升中的技术霸权的初步调研。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四卷,主要关注工业革命时期(约1750年至约1850年)的技术。这一时期极其特殊、独一无二而又非常重要,它见证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模式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系列技术的发展过程:首先从英国开始,随后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最后又影响到世界的其他很多地区。正是在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的基础开始从工艺诀窍转变为科学,科学与技术的转化使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始地发生变化,人类社会进入科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