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裏,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我試着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一個村婦因一樁假離婚案被誣稱「潘金蓮」,為求公道百折不撓屢屢上訪,驚動各級幹部,不惜代價瘋狂截訪,其間鬧出種種荒唐情節,可氣復可嘆,可笑復可憫。 小人物求清白的固執,大人物保官位狼狽相,維穩的怪圈,社會的失序,一一生出無窮妙趣。世道不堪,一件雞毛蒜皮小事,釀成官場大折騰,說到底,錯也不在官,錯也不在民,錯在哪裡,看官自去省思。
前言 在傳統的蒙學書中,有一種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體裁,就是用駢儷句式編寫的各種知識讀物,特別是歷史文化常識讀物。 對偶式的句子,如果再押上韻,用一句或幾句話來介紹一位歷史人物或一個歷史典故,兒童讀起來琅琅上口,饒有興味,既能識字,又能增長知識,以至終生不忘:這是古代蒙學書在內容和編寫方法上的一個革新,一個進步,一個新的發展。唐代的《兔園冊》今天已看不到原書了,是否屬於這方面的內容,也難肯定。五代時後晉李瀚(一說為唐代李瀚)的《蒙求集註》可能是這類書流傳至今的最古的一種,後來又發展為明清以來廣泛流行的《幼學》。 五六十歲以上讀過私塾的人,大概都唸過《幼學瓊林》。這本書原名《幼學須知》,又有《成語考》、《故事尋源》等異名,明代程登吉(字允升,西昌人)原編,但也有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