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楚辭》經常用「香草佳木」比喻君子,「惡草臭木」比喻小人,但是,出現在楚辭中的「三秀」、「野艾」、「棘」、「江離」等植物到底是香的或臭的,實在無法一眼就看出來。 《楚辭》與《詩經》分列為中國古代文學南北代表,不同於詩經的庶民作品,楚辭幾乎都是作家作品,加上運用楚國的方言,理解難度相對更高。但歷代創作,如漢賦、駢文、七言詩等,從形式到內涵皆深受楚辭影響。因此,充分理解《楚辭》常用的植物,是理解這部南方瑰寶的絕佳方式。《楚辭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收錄一百種《楚辭》中提到的植物,潘富俊教授秉持植物專業。
內容簡介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的《古文觀止》,精選先秦至明歷代散文二百二十二篇,因為所選包含了先秦以來優秀的散文作品及各名家之代表作,且篇幅適中,雅俗共賞,自康熙三十四年(西元一六九五年)問世以來,即風行各地,家喻戶曉,影響之廣泛深遠,遠超過《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等著名選本。 本局所作之《新譯古文觀止》出版於民國六十年,幾十年來不斷修訂,以求與時俱進,精益求精。此次之大幅增訂,除新增各文之「題解」外,並在既有的基礎之上,再特別加強注釋、語譯和研析三部分,力求與當代語言一致,更能貼近現代人的研讀需求,希望能幫助讀者打開蘊蓄於歷代散文名著中的豐沛寶藏。 增訂五版序 同人於民國六十年出版了《新譯古文觀止》,幾十年來迭經修訂,以求與時俱進,